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6期

北京市大兴区乙肝后肝硬化死亡状况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人群乙肝后肝硬化死亡的规律,以及与慢性乙肝的关系,找出肝硬化防治的重点人群。方法查阅1995~2002年死亡证明书,回顾性调查直接死因为肝硬化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相关信息。结果查阅18763份死亡证明书,共167例死于肝硬化,其中男性肝硬化死亡率高于女性(χ2=83。患肝硬化后男性死亡年龄早于......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人群乙肝肝硬化死亡的规律,以及与慢性乙肝的关系,找出肝硬化防治的重点人群。方法  查阅1995~2002年死亡证明书,回顾性调查直接死因为肝硬化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相关信息。结果  查阅18763份死亡证明书,共167例死于肝硬化,其中男性肝硬化死亡率高于女性(χ2=83.505,P=0.00);患肝硬化后男性死亡年龄早于女性(t=-3.535,P=0.000);肝硬化死亡有慢性乙肝病史者占19.84%,患病平均病程为13.09年,不同性别差异无显著性(t=-1.616,P=0.109)。结论  男性为肝硬化的高发人群,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预防慢性乙肝是防治肝硬化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  肝硬化;死亡;乙型肝炎病毒

     Death analysis of hepatitis B induced liver cirrhosis in Daxing district,Beijing

    Liu Hai-bo,Han Qing-ying,Gao Jie,et al.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axing District,Beijing 102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ule of hepatitis B induced liver cirrhosis death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hepatitis B; To figure out the key people group for liver cirrh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thods  To search the death certifications from 1995 to 2002 and review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such as gender,age,duration ect. of patients who died of liver cirrhosis.Results  Among searched 18,763 of death certifications,167 of them died of liver cirrhosis and the mortality of men was higher than women (χ2=83.505,P=0.00); the dying age of male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was younger than female (t=-3.535,P=0.000). 19.84% of deaths,in whom no dramatically gender difference was founded(t=-1.616,P=0.109),suffered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average disease duration of 13.09 years.Conclusion  Male is the key group of liver cirrh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higher morbidity of them. The fundamental way of liver cirrh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to prevent chronic hepatitis B.

    【Key words】  liver cirrhosis;death;hepatitis B virus(HBV)

    研究表明,HBV携带者1/4可能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患慢性乙型肝炎后约有1/4的人逐步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1,2],并可能在演变的不同时期发生死亡。其中乙肝后肝硬化约占肝炎后肝硬化的78.8%[3]。为了解肝硬化死亡的性别、年龄、病程规律,以及与慢性乙肝的关系,找出肝硬化防治的重点人群,为下一步干预提供依据,对1995~2002年8年间的死亡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95~2002年大兴区卫生防疫站按规范存档的死亡证明书;人口资料源于大兴区公安局。

    1.2  资料收集  将死亡证明书记录的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日期、直接死因、根本死因、患病至死亡病程几项信息提取。

    1.3  资料整理及分析  全部数据录入数据库,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方差齐性检验Levenes test和独立样本t检验。直接死因、根本死因按照ICD-9有关规则判定[4]。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肝硬化死亡率比较  翻阅1995~2002年全部死亡证明书共18763份,根据死亡证明书死因记录,统计出8年间直接死因为肝硬化患者共计167例,平均死亡率4.01/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5.70/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2.31/10万;男性死亡占71.26%。经检验,不同性别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χ2=29.928,P=0.00),即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乙肝后肝硬化死亡情况

    2.2  不同性别肝硬化病程比较  167例肝硬化死亡证明书中,明确记录发病至死亡时间的为114例,男77例,女37例。肝硬化死亡平均病程为2.61年,最长11年,最短0.1年,其中男性平均病程2.59年,最长11年,最短0.1年;女性平均病程2.64年,最长8年,最短0.2年。经检验,不同性别肝硬化病程差异无显著性(t=-1.115,P=0.909),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乙肝后肝硬化死亡病程  注:F=5.774,P=0.018;t=-1.115,P=0.909

    2.3  不同性别死亡年龄比较  肝硬化死亡年龄平均为58.37岁,其中男56.74岁,女62.42岁,经检验,不同性别肝硬化死亡年龄差异有显著性(t=-2.325,P=0.021),即男性肝硬化患者死亡年龄小于女性,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乙肝后肝硬化死亡年龄比较

    2.4  乙肝后肝硬化死亡者既往慢性乙肝病史情况  直接死因为肝硬化的患者中,有慢性乙肝病史者58例,占34.73%,乙肝平均病程为11.29年,其中男性平均病程12.13年,女性9.44年。经检验,两者差异无显著性(t=1.174,P=0.245),见表4。表4  不同性别肝硬化死亡者患乙肝病程

    3  讨论

    肝硬化患者男性与女性相比,死亡率更高,死亡年龄更早,但既往慢性乙肝的平均病程、肝硬化的平均病程均无性别差异;说明男性可能比女性更早患上肝硬化,因此对整个人群来说,降低男性肝硬化的发生,更有益于减轻疾病负担[5]。

    文献报道,HBV携带者中27%以上可转为慢性乙肝和肝硬化[6]。本次资料显示,有34.73%的肝硬化可追溯有慢性乙肝病史,进一步说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肝硬化的影响。

    有资料显示,由慢性乙肝转化为肝硬化的时间平均为13年左右,肝硬化患者80%可存活15年以上[7],本研究为11年,与其近似。较长的乙肝病程为预防肝硬化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对乙肝病人采取必要的措施,如禁酒、保护肝功正常、避免劳累、抑制或清除HBV等,可减少肝硬化的发生。

    HBV感染相关疾病对人群的巨大危害已被公认,其中肝硬化的疾病负担排第2位[5]。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对降低肝硬化乃至肝癌的发病有重大意义[8],特别是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为降低乙肝发病率,减少肝硬化、肝癌发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对资料的信息如诊断医院级别、职业等未充分提取,故未能做多因素分析,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巫善明,张孝秩,蒋伟伦,等. 52例HBsAg慢性携带者10年随访. 中华传染病杂志,1984,2(1):36.

    2  杨西萍.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研究. 广西预防医学,1999,5(增刊):44.

    3  白宪光. 54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7):820.

    4  董景五,丁德明著. 国际疾病分类(ICD-9)死因统计应用手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9-47.

    5  王富珍,齐亚莉,龚晓红. 北京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疾病个人负担研究. 疾病控制杂志,2004,8(5):389.

    6  李福山,陈龙华. 217例HBsAg携带者16年临床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9):801.

    7  王志明,陈伟华.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长期随访观察.临床荟萃,2005,20(2):75.

    8  李荣成,杨进业.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预防乙型肝炎和肝癌效果.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5):385.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项目(编号:H010910230119)

    作者单位: 1 102600 北京,北京市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北京,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宋  冰)

作者: 刘海博,韩庆英,高洁,龚晓红 2006-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