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第6卷第11期

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42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采用温经散寒止痛的原则治疗原发性痛经。方法治疗组选温针灸,取血海、关元、归来、三阴交、次髎主穴位。结果治疗组22例中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2例,P<0。结论针灸治疗组显效率占73%,明显高于对照组,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采用温经散寒止痛的原则治疗原发性痛经。方法  治疗组选温针灸,取血海、关元、归来、三阴交、次髎主穴位。对照组服用少腹逐瘀汤加减煎服。结果  治疗组22例中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2例,P<0.05。对照组20例中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3例,P>0.05。结论  针灸治疗组显效率占7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口服中药的对照组显效率占20%,P>0.05。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针灸;中药

      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以腹痛为主或伴有腰酸,下腹坠胀及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及工作谓之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该病以未婚的青年妇女多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治疗观察病例均为我医院1995年3月~2006年5月门诊患者。观察病例随机分为两组,针灸治疗组22例,女,年龄18~35岁。设中药对照组20例,女,年龄20~40岁。治疗前按中医辨证分型。“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虚损”。根据以上五种分型选取穴位及中药方剂[1]。

    1.2  方法  选用温针灸,操作部位:腧穴的中极、三阴交(双)、地机(双),配穴:挟血块者加血海(双),湿邪重者阴陵泉(双);肝郁者加太冲;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双);肝肾虚损者加关元。操作方法:先让患者排尽小便,用1.5寸30号毫针直刺进针、缓慢进至1寸左右,待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方法提插捻转数次,留针15~20min,其间除太冲穴外,以上诸穴均用温针灸2壮。操作次数:经期每日1次,非经期每周2~3次,口服中药对照组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方剂“益母草、泽兰、泡姜、川芎、元胡索、小茴香、柴胡、母参、川楝子、生蒲黄、苏木、狗脊、白芍、鸡血藤,水煎服。3剂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显效:针灸得气后少腹疼痛即刻停止、面色由白转红,四肢厥冷缓解,精神状态好转,腹痛缓解喜按,1个月经周期不再发作。有效:针灸后疼痛逐渐改善,面色有所好转,手足冰冷程度缓解,精神状态从高度紧张到渐渐安定,3~4个月经周期疼痛消失。无效:有2例患者出现恐针症,进针后大汗淋漓,呈虚脱表现,脉搏细数微弱,疼痛无缓解停止治疗。口服中药汤剂的患者临床观察疼痛缓解较缓慢,显效及有效率较低。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评定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组显效率达73%,无效的患者少于对照组,尤其是在第1~2个月经周期差异较明显,两组对比,P<0.05。

    3  讨论

    痛经是门诊中的常见病,发作时对患者的学习、生活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所观察的温针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是行之有效的,无任何副作用的自然疗法,而温针灸疗法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推崇。温针灸具有辨证施治、标本兼治的特点,在行经期疼痛发作的急性期,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温针灸能通过温经通络而达到止痛目的[2];在非经期的缓解期,则通过进一步的辨证治疗“治病必求其本”。究其病因是气血运行不畅,常由于经期受寒、喜饮冷、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不通则痛,或禀赋虚弱,肝肾不足,孕育过多精血亏损,行经之后血海空虚,胞脉失于滋养故行经腹痛[3]。2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温针灸疗法有明显缓解疼痛的效果,同时对人体神经、体液有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学敏.针灸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7-168.

    2  匡调元.调元体质食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33.

    3  刘立公,纪军.针灸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

    作者单位: 200041 上海,上海市公惠医院 

  (编辑:宋  冰)

作者: 谢国虹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