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3期

运用中药和电针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鼻炎50例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鼻炎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最常见到的证候,分急、慢性两种,多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为主要表现。当各种原因造成机体抵抗力低下,或鼻黏膜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即引起病原微生物侵入人机体而发病,大多数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多在1~2周内随感冒的痊愈而痊愈。少数患者由于用药不当或机体免疫力低下,在急性期未彻底......

点击显示 收起

  鼻炎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最常见到的证候,分急、慢性两种,多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为主要表现。现代研究:其病因为致病微生物,主要是病毒,各种呼吸道病毒(以鼻病毒和冠状病毒)为主,其次是细菌,存在于鼻咽部的致病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菌及流感杆菌等。当各种原因造成机体抵抗力低下,或鼻黏膜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即引起病原微生物侵入人机体而发病,大多数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多在1~2周内随感冒的痊愈而痊愈。少数患者由于用药不当或机体免疫力低下,在急性期未彻底治愈而转成慢性鼻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甚至嗅觉失灵,影响健康。慢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鼻病,因属感染性疾病,西药多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中医辨证用药与针灸相结合治疗慢性鼻炎收到非常满意的疗效。下面将治疗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慢性鼻炎,中医称“鼻窒”,鼻窒一名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暑以行,咳嚏,鼽血,鼻窒“中医认为病因病理是肺睥气虚,邪滞鼻窍,邪毒久留,气滞血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所治疗的50例慢性鼻炎患者中,年龄16~50岁;男27例,女23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者8年。其中,慢性单纯性鼻炎38例,伴有副鼻窦炎者16例,女15例,男23例,年龄16~43岁;慢性肺源性鼻炎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34~50岁,兼有副鼻窦炎者6例。
 
  1.2  主要临床表现  按中医辨证分型:(1)肺脾气虚,湿热内蕴型(慢性单纯性鼻炎兼有鼻窦炎)38例。证见鼻塞时重时轻,流涕,反复感冒,头痛,伴有鼻窦炎则有颧部及眉棱骨压痛,痰多、乏力、睡眠欠佳、体质差、记忆力减退、舌淡,苔白或微黄、脉虚,大便不调等。检查所见:鼻黏膜充血水肿,暗红色。(2)痰热瘀滞,湿浊不化(慢性肥厚性鼻炎)12例,证见:鼻塞不通,不同程度的头痛,流浊涕或脓涕,嗅觉尚失语声重浊,用口呼吸,兼有副鼻窦炎者,流黄浊涕,有异味,乏力、耳鸣、大便不调。脉虚细。舌红或暗,有瘀斑,苔黄腻。检查所见:鼻黏膜肿胀,肥厚,弹性差,有的病例下鼻甲肥大,兼有副鼻窦炎者X线片显示窦腔内有渗出,模糊。
 
  上述患者均由辅助检查,排除鼻咽部肿瘤病变。
 
  1.3  治疗方法  以补益托毒,宜畅鼻窍为总则,基本处方:托里消毒散加减与电针并用。方用:人参10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15g,黄芪20g,双花20g,桔梗15g,白芷15g,当归10g,连翘15g,川芎15g为主方。
 
  根据症状表现随证加减用药。如痰多者选加川贝母、瓜蒌或白前,鼻塞较重者选加香附、丹参或石菖蒲;口干者选加沙参、麦冬或生地;泄泻及湿浊较重者选加车前子、泽泻、茵陈。黄涕较多有异味者选加芦根、黄芩、地丁或蒲公英;耳鸣者选加菟丝子、女贞子或山萸肉。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用文火煎煮两遍共取药液300ml混合后分早、晚饭后30min,各取药汁150ml温服,15天为1个疗程。
 
  针灸法:基本处方,主穴4对,足三里(双)、合谷(双)、迎香(双)、太冲(双),配穴有泄泻配三阴交,头痛配列缺。
 
  刺法:患者采取平卧位(易晕针者)或端坐位,暴露出选刺的部位,常规皮肤消毒,取华佗牌30号不锈钢毫针,0.5~1.5寸进针深度,迎香穴0.5寸,合谷、太冲1寸,足三里1.5寸,进针采取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采用G6805-2型电针治疗仪-上海产,连接于针柄上,施以疏密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30min出针,1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未治愈者间隔7天再行下1个疗程。
 
  2  结果
 
  2.1  治疗标准  痊愈:主要症状消失,鼻腔通畅,无流涕及脓涕,嗅觉恢复正常,体质强壮,不易患感冒,检查鼻黏膜充血水肿消失,光滑,弹性正常。X线检查,无副鼻窦炎,随访1年未复发。
 
  2.2  治疗结果  治疗的50例患者中,第1个疗程治愈5例,第2个疗程治愈30例,第3个疗程治愈15例,随访1年无复发病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20岁,学生。初诊时间为2001年7月,由其母带领,主诉13岁时因患重感冒引起鼻炎伴有鼻窦炎,感冒治愈后尚有轻度鼻塞未引起重视。之后,每年冬季都要患感冒3~4次,鼻塞、流黄涕,到本医院诊治,使用抗生素、中成药,患者症状有缓解,以后逐年加重,经常性患感冒、发烧、头痛、鼻塞、流浊涕,再用抗生素及中成药疗效不佳,到本院就诊治疗,来诊时主诉,夜间头痛、鼻塞较重,不能用鼻呼吸,只能用口呼吸,流脓涕,有异味,嗅觉尚失,低热出汗。诊见:面色萎黄瘦弱、乏力、大便不调。易泄泻,眉棱骨及颧部压痛,舌淡,苔薄腻,脉细弱。
 
  检查所见:鼻黏膜肿胀,充血,弹性差, X线片显示,上颌窦及额窦炎。
 
  辨证:属肺脾气虚,温热内蕴。
 
  治则:补益脾肺,清热解毒,宜通鼻窍。
 
  方药:上述基本方加蒲公英30g,地丁15g,每日1剂,水煎服。电针针灸,选穴,足三里(双)、太冲(双)、迎香(双)、合谷(双)、列缺(双)按上述针法,留针30min,每日1次,用G6805-2型治疗仪以疏密波刺激,针药共用治疗3天后,症状减轻,黄涕减少,头痛大减,7天后,鼻塞减轻能知味,上方出入加减三仙、车前子、茵陈、芦根等共用药15剂,针灸23天,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未患感冒,现已大学毕业,体质强壮。
 
  4  体会

  慢性鼻炎病,反复发作存在着免疫功能低下(正气虚弱),应用抗生素治疗鼻炎时间稍长,即出现副作用。因此,治疗此病中医药占有优势,既能祛邪(抗菌抗病毒),又能扶正(提高机体免疫力)。慢性鼻炎的迁延,久治不愈,中医认为其原因是各种因素造成脏腑亏虚,主要肺脾气虚(正气虚),免疫功能低下不能驱邪外出,导致邪毒侵袭而不散所致。鼻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紧密地联系,其中与肺、脾、胆、肾关系密切。鼻为肺之外窍《灵枢·本神篇》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鼻的健旺有赦于脾的滋养。《素问·刺热篇》有“脾热鼻先赤”之说。《素问·气厥论》说:“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临床上表现实证,热证的鼻病多与胆经火热有关。
 
  托里消毒散中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是四君子汤组方,大补脾肺之元气,现代研究“四君子汤”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在体内能够较明显的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1]。人参、白术、茯苓三药合用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功能[1]。黄芪为补气药,抗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托毒抗病毒[2],连翘、双花二药为清热解毒药,且连翘为疮家圣药,可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治疗。白芷辛温香燥,行散发表,抗菌散风湿治头痛,鼻渊消痈肿,止痛排脓,宜通鼻窍[2]。川芎,止头痛,理气血,引药上行,当归、白芍,养阴和营。全方结合,祛邪不伤正,提高机体免疫力,又抗菌抗病毒为治疗慢性鼻炎的有效方剂。针灸所取的四对主穴,除迎香穴是治鼻塞的要穴近取外,均采用远端取穴。方法,取大肠经的迎香、合谷穴是见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来调节肺气,取胃经上的足三里是补土生金法在五行中脾胃属土,肺属金,取太冲与合谷 相配为四关穴既调节气机又能清热。太冲穴有利胆泻火的作用[3]。《灵枢·终始》中所说:“病在上,下取之,病在下,高取之,病在头取之足”。现代研究: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不仅能增强胃肠功能,还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3],增强免疫功能。因此,通过中药调节脏腑的功能,针灸疏通经络气血,中药与电针灸相结合,调整脏腑与经络的阴阳平衡,体现了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病求本的原则,上述方法治疗慢性鼻炎收到了可靠疗效。
     
  【参考文献】
 
  1  段富津.方剂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规化教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114.
 
  2  孔增科.实用中药实用手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1,89-90.
 
  3  邱茂良.针灸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1;113,327.

  作者单位: 161041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中医院 

  (编辑:悦  铭)    

作者: 郭金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