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3期

霉菌性食管炎15例诊治体会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被霉菌感染所致的炎症,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但临床报道不多,现将我院2年来采用胃镜诊治15例报告如下。1.2临床表现以食管症状表现者11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吞咽时胸骨后疼痛,伴或不伴胸骨后灼热感和胸闷,其中7例伴上腹疼痛。1.3胃镜检查情况及合并症所有病例均经OLMPUS电子胃镜检查......

点击显示 收起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被霉菌感染所致的炎症,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但临床报道不多,现将我院2年来采用胃镜诊治15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50岁,病史最长2个月余,最短10余天,其中1个月以上者10例。
 
  1.2  临床表现  以食管症状表现者11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吞咽时胸骨后疼痛,伴或不伴胸骨后灼热感和胸闷,其中7例伴上腹疼痛。仅以上腹疼痛,反酸表现就诊者4例。
 
  1.3  胃镜检查情况及合并症  所有病例均经OLMPUS电子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不连续分布的斑片充血,表面白色伪膜和豆渣样物,用细胞刷取标本涂片发现霉菌丝和孢子。15例患者中有4例伴有反流性食管炎,7例伴胆汁反流性胃炎,4例伴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1例伴胃癌。
 
  1.4  检查前用药情况  有11例患者检查前因为胃炎和溃疡接受过口服抗生素和胃药治疗1个月余。1例接受过10天大量抗生素输液,其余3例未用药。
 
  1.5  治疗情况和转归  所有病例停用原抗生素,予口服制霉菌素片100U,每天3次。原有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        流和溃疡者,加用吗丁啉和奥美拉唑以及保护胃黏膜和中和吸附胆汁的药物(胃必治、复方氢氧化铝等)。治疗10~14天后患者感胸骨后疼痛和上腹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复查胃镜,原食管白色伪膜全部消失。
       
  2  讨论
 
  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正常人体内,一般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正常机体发生菌群失调时成为致病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国内外学者认为,食管是消化道最容易被霉菌感染的部位[1],多发生于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物或免疫功能低下及年老体弱者。从本组资料显示来看,考虑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还有如下原因:  (1)霉菌性食管炎与反流性食管炎和胆汁反流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胃酸和胆汁反流提高了食管的酸度,破坏了食管黏膜屏障,从而利于霉菌在此生长繁殖。有资料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合并霉菌感染率高达17.86% [2]。我们资料显示感染率为16.67%(15/90)。(2)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往往合并胃炎或消化性溃疡,这可能因为胃炎或溃疡患者的高胃酸分泌和长期应用杀幽门螺杆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引起食管霉菌感染有关。(3)长期患病和年老体弱者仍为好发因素,但青壮年发病也很高,本组中有6例为40岁以下(占40%)。对于霉菌性食管炎的治疗,有如下体会:(1)使用抗霉菌药物。制霉菌素片100U,每天3次,疗效确切,本组中未出现副反应。(2)应用碱性药物或黏膜保护剂,从而改变食管的酸度,造成不利于霉菌生长的环境。还可以中和胃酸,保护黏膜,减少制霉菌素片的胃肠道反应。(3)防止胃酸和胆汁的反流,既可以减少对食管的损伤,又可以降低食管的酸度。(4)针对合并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于皆平.实用消化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1.
 
  2  王娟,尹富华.反流性食管炎合并霉菌感染的临床观察,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353-354.

  作者单位:558400  贵州荔波,荔波县人民医院   

  (编辑:张  彦) 

作者: 刘国林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