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7期

何巴生治疗胃癌经验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我院何巴生老师从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诸多疑难杂病,特别是胃癌诊疗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用药经验,笔者有幸跟随何老学习,现将其治疗胃癌的临床经验作一介绍。1病因病机胃癌是正虚之体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胃黏膜异常增生和恶变的结果。中医学认为,癌指体内出现肿块,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

点击显示 收起

    我院何巴生老师从医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诸多疑难杂病,特别是胃癌诊疗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用药经验,笔者有幸跟随何老学习,现将其治疗胃癌的临床经验作一介绍。

    1 病因病机

    胃癌是正虚之体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胃黏膜异常增生和恶变的结果。中医学认为,癌指体内出现肿块,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宛如岩石而言,从证候看,胃癌早期属痞满、胃脘痛,若致幽门或贲门梗阻,则属反胃、噎膈、症积范畴。现代医学认为,胃癌的病因与饮食、环境密切相关,如过食腌制品、油炸、熏烤食品、霉变食品等,均有致癌作用。中医学认为胃癌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忧虑过度,损伤脾胃,继而气结痰凝、瘀血阻络,邪毒聚结胃腑而成。如《灵枢·五变》:“肠胃之间,寒温不饮,邪气稍至,蓄积流止,大聚乃起。”指感受外邪;《济生方》:“过餐无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症。”指饮食不节;《丹溪心法》:“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指情志过极致“六郁”之证。何师认为胃癌主要是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不足,外邪盘踞,导致痰浊、瘀血搏结日久,积滞不去而成。

    2 辨病论治、攻补有方

    从胃癌的病因病机而言,实属本虚标实之候,肿瘤的转归和预后取决正邪斗争的结果,正胜束邪则肿瘤稳定或转愈,邪盛正不束邪则肿瘤复发或转移,在治疗上,何师认为祛邪是目的,不拘泥一种方法,主张参合西医治疗手段,采取手术、化疗以及中药消痰散结,解毒祛邪,以毒攻毒之剂攻邪杀瘤的祛邪方法,在方中其根据病位所在和药物归经,自拟胃癌专方,选用蛇六骨、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藤梨根、石见穿、蛇舌草、半枝莲、龙葵、炮三甲、威灵仙、三棱、莪术等。临床上不论采取哪种抗癌方法,都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特别是化疗作为一种全身疗法,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化疗缺乏选择性,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人体的正常细胞,毒副反应明显。中医认为,肿瘤属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局部属实,全身属虚,胃癌治疗中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见瘤不见人,治癌不治人,忽视机体的正气,一味采取以攻为主的治疗,即使病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同时也会伤害人体抗病能力,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何师一再强调,单纯采用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攻邪杀瘤,可能对胃癌局部病灶的缩小有一定作用,但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并没有因此延长,所以,针对正接受化疗或术后正气亏甚者,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攻邪杀瘤之品则慎用或不用。而采取扶正治癌的治疗原则,其经过几十年的临床摸索和现代实验研究,已证明其自拟升白汤能明显提高人体免疫力,有效抵抗化疗的毒副作用,方选黄芪、当归、晒参、升麻、柴胡、鸡血藤、茜草、地榆、葛根、补骨脂、仙灵脾、白术、龟胶、鹿胶、熟地、淡大云等,总之,何师认为,只有谨守病机,抓住病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使扶正与祛邪有机的结合,立足“扶正抗癌”,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正邪消长,体质强弱,病程长短及治疗情况,灵活运用攻补之法,以达到“治病留人”的目的。

    3 辨证论治,选药精当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和精髓,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取得疗效的根本保证,何师始终强调以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原则为指导,其遣方用药的根本依据就是所辨之证,胃癌患者中,体质有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对于局部邪实的治疗,也必须了解邪实的性质,分而治之。临床上表现腹胀、嗳气、舌质暗、手掌鱼际青紫、苔薄、脉弦等肝胃不和证,则治以理气化滞、和胃降逆。选用陈皮、青皮、玄胡、厚朴、香附、郁金、丹参、川芎、佛手、砂仁、沉香粉、大腹皮、降香、焦三仙等。若见脘痞少食,泛吐清水痰涎、苔白腻、脉弦滑等痰湿阻滞之证,则治以消痰化湿法,选用独活、金刚藤、木瓜、姜半夏、海桐皮、茯苓、猪苓、苍术等。若见胃脘痞满,烦闷不舒、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内盛之证,则治以消热化湿之法,选用藿香、佩兰、大贝、黄芩、竹茹、苡仁、茯苓、秦艽、防己、虎杖等。

    对于虚证则应分清脏腑、阴阳、气血之别而补之。若见神疲、气短、自汗、纳少,舌体胖大有齿痕,右手关脉沉细无力等脾胃气虚之证,治宜健脾益气,药用黄芪、晒参、山药、白术等。若见午后潮热、盗汗、口干、舌红、无苔或见裂纹,脉细数者,为胃阴不足之证,治宜滋阴养胃,药用白芍、黄精、玉竹、沙参、花粉、当归、鳖甲等。若见心悸、失眠、多梦易醒等心脾两虚之候,常佐以养心安神之剂,如枣仁、茯神、朱麦冬等。在临床上,以上各型往往兼而有之,寒热虚实,错综复杂,针对多病因致病,多症状集成,何师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临床病症的主次轻重,标本缓急,遣方用药,既有针对主症的主方、主药,又有针对兼证或协助主方发挥治疗作用的辅方、辅药,讲究药物配伍,选药平和,主张攻而不过,补而不腻,温而不燥,寒而有度,进行针对性选择用药,常收到明显效果。

    4 病案介绍

    例1,男,65岁,2000年4月出现胃脘嘈杂感,胃镜提示“胃体占位性病变”,病理示:胃管状绒毛状腺瘤合并癌变。于5月16日行胃全切除术,2003年10月因感胃脘不适,来我院肿瘤科应诊,西医诊断胃癌术后复发,因不宜手术,转入我科进行中医治疗。当时症见胃脘痞满不适,纳差、身倦乏力,舌质暗,苔腻微黄,脉弦。辨证为痰瘀中阻,治宜化痰散结,抗癌治标。处方:蛇六骨30g(先煎),金钱白花蛇1条,乌梢蛇15g,炮三甲10g(先煎),三棱10g,莪术10g,威灵仙15g,金刚藤15g,独活15g,虎杖15g,秦艽10g,海桐皮15g,苡仁30g,苍术15g,木瓜10g,鳖甲10g(先煎),黄芪15g,当归10g,川芎10g,淡大云15g,晒参20g(先煎)。经上方加减治疗3年余,现患者症状消失,饮食、二便如常。

    例2,男,70岁,干部,2003年10月8日初诊,主诉:胃脘部疼痛3月余,伴饮食不振,患者于2003年6月29日出现胃脘部疼痛,伴恶心呕吐,于次日在外院作胃镜检查提示:胃窦、大弯侧溃疡,边缘隆起,基底较硬,病检提示:黏液腺癌,部分为印戒细胞癌,7月18日住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检提示:胃黏液腺癌,管状腺癌及印戒细胞癌,术后1个月开始化疗,因药物反应大,血白细胞明显下降,前来中医就诊。患者症见神疲乏力、消瘦、恶心纳差、口干、心下痞满、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脉沉细。血常规示:白细胞2.8×109/L,辨证为脾胃受损、气血亏虚。治宜健脾和胃,扶正抗癌。处方:黄芪20g,白术10g,山药15g,葛根15g,地榆15g,仙灵脾15g,补骨脂15g,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大贝15g,陈皮10g,姜半夏10g,竹茹10g,郁金10g,丹参10g,二芽各10g,黄芩10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患者服上方20剂后,恶心呕吐等症状均减轻,食纳好转,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5×109/L,继用上方加减巩固治疗,病情稳定。2006年12月复查胃镜、CT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征象。


作者单位:430021 湖北武汉,武汉市商业职工医院

作者: 宗良玉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