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7期

浅谈淋巴增生性疾病的检测与诊断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淋巴细胞是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淋巴系统增生可导致淋巴增生性疾病发生,淋巴增生性疾病可分为免疫性(或反应性)和恶性两大类。在各种抗原的作用下,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参与免疫应答。可使淋巴组织及黏膜等增生。...

点击显示 收起

    淋巴细胞是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淋巴系统增生可导致淋巴增生性疾病发生,淋巴增生性疾病可分为免疫性(或反应性)和恶性两大类。在各种抗原的作用下,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参与免疫应答。可使淋巴组织及黏膜等增生。

    1 淋巴增生性疾病的病因

    1.1 免疫性淋巴增生性疾病 由免疫反应所引起的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常伴淋巴细胞形态异常,多为良性,但也可发展成恶性[1]。其病因如下。

    1.1.1 病毒 常见致病病毒为EB病毒,所引起的淋巴增生性疾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1.2 细菌及其他病原体 如:结核杆菌、麻风、梅毒、衣原体等。

    1.1.3 遗传性免疫缺陷 如:X染色体连锁淋巴增生、Wiskott-Aldrich综合征。

    1.1.4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T细胞中存在一种缺陷,不能抑制EBV感染,导致淋巴细胞增生。

    1.1.5 药物 如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皮质激素、环孢素A、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这些药物引起淋巴增生性疾病的机制,有些与EBV感染有关[2,3]。

    1.1.6 原因不明的不典型淋巴增生性疾病 如血管滤泡淋巴增生或巨淋巴结增生症、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1.2 淋巴系恶性增生性疾病 病因尚未阐明,可能与病毒及相关病原体有关。

    1.2.1 幽门螺旋杆菌 2003年Nakamura等报道59例持续感染引发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者高达50例,用抗螺旋杆菌治疗后,41例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4]。

    1.2.2 病毒 如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I型病毒(HTL-I)、HIV感染,易引起非霍奇金淋巴瘤;HCV感染的病人可发生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等[5,6]。

    1.2.3 淋巴恶性增生还可浸润造血系统 引起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可原发在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称之为恶性淋巴瘤[7,8]。

    2 淋巴增生性疾病的检测

    淋巴增生性疾病的检测包括血象、骨髓象,染色体检查等,但有时必须有淋巴结或病变部位的病理切片检查才能确诊。

    2.1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2.1.1 反应性或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 反应性增生的异形淋巴细胞增多的患者血象中大多为幼淋或成熟淋巴细胞,如EBV所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可见泡沫型、不规则型或幼淋细胞,也可见浆细胞样淋巴细胞,一般与白血病细胞不难鉴别。反应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外周血中也常见幼稚淋巴细胞,但无核仁,淋巴结活检可助鉴别。

    2.1.2 恶性淋巴增生性疾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患者骨髓血中原始细胞多见畸形。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增多的淋巴细胞,大多是成熟淋巴细胞,属B细胞。弥漫型裂细胞和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易并发白血病,外周及骨髓血中所见淋巴细胞属幼稚或原始淋巴细胞,形态畸形。霍奇金淋巴瘤(HL)在骨髓涂片中可见具有诊断价值的Reed-Stein-berg细胞,血象一般无特殊[1]。

    2.2 染色体检查 随着染色体检查方法不断的改进,从G带、Q带、R带显色,到荧光原位杂交(FISH)、多色FISH,在淋巴系恶性增生性疾病中发现染色体异常越来越多。

    2.2.1 慢性T细胞增生性疾病 慢性T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染色体有40%4qll重排;慢性幼淋细胞白血病50%染色体有此核型异常;成人T细胞白血病25%有del(6q),20% add(14q);Sezary综合征30%有del/t(2p)。

    2.2.2 慢性B细胞增生性疾病 幼淋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染色体检查,有50%可发生add(14)(q32)。浆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染色体检查70%有lp/lq异常,50%有add(14)(q32);毛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染色体检查20%可发生add(14)(q32);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染色检查lq异常者占40%。

    2.2.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应用染色体检查,ALL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可高达92%,其中60%左右为特异性染色体重排。也有染色体数目异常如二倍体;染色体缺失;染色体结构异常、移位、重排:T细胞染色体异常ALL常见。

    2.3 免疫表型检查淋系白血病中常见免疫表型

    2.3.1 T系急淋 CD2、CD7对急淋的特异性较高,胞浆CD3(cCd3)及膜表面CD3-(SmCD3-)对T细胞急淋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T-ALL中以CD5和CD2共同表达者多见。10%CD1、CD4、CD8共同表达。

    2.3.2 B系急淋 HLA-DR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CD20、CD22对B系急淋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差。

    2.3.3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主要为B细胞型,CD5多数阳性,少数阴性,CD19、CD20、HLA-DR阳性。Smlg弱阳性,以lgMt lgD为主。

    2.3.4 特殊类型白血病的免疫表型 (1)多毛细胞白血病CD19、CD20、CD22、Smlg阳性,CD21阴性。CD11c、CD25、CD19、CD103(粘附因子抗原)阳性,有较高诊断价值。(2)80%~90%NK细胞白血病CD16阳性,95%以上CD56阳性。CD158a、b,CD161、CD57也可呈阳性。(3)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源自二类免疫表型细胞:来自CD3+,CD57+T细胞占85%;来自CD3-/CD56+NK细胞,占15%。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必须与慢性(NK)LGL淋巴细胞增生相鉴别。后种疾病中的大颗粒NK细胞CD56(-)或表达弱(CD56-/dim),CD11B(-/+dim),CD﹥(-/+dim)CD2+,CD11C,CD38(-/+dim)。

    3 淋巴增生性疾病的治疗与预后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治疗方案不相同,急淋一般用含有激素、长春新碱、阿霉素或柔红霉素的治疗方案。门冬酰胺酶一般对ALL有效。B细胞和T细胞ALL的治疗方案虽无大的差别,但免疫表型、染色体的改变和有些基因的改变可影响疗效和预后。

    淋巴结病理检查是正确诊断淋巴瘤类型必不可少的手段,淋巴瘤侵袭骨髓及并发白血病时,骨髓象和血象中所见淋巴瘤细胞从形态、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所得的结果,对淋巴瘤的类型诊断十分重要,有时起关键性作用,尤其是不伴外周淋巴结肿大或结外病变的病例。

    目前尚不能根据T或B型淋巴瘤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经典方案仍是以CHOP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或放疗。中低度INTIL的有效率可达60%~80%。高度恶性的类型增加化疗药物,如BACOP(博来霉素、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COP-BLAM(COP+博来霉素、丙卡巴胼)、M-BACOB(甲氨蝶呤、四氯叶酸、博来霉素、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地塞米松等)。低度恶性NHL可用核苷拟似类药物,如复达拉滨和2-CdA等,有效率可达80%。HL用COPP、MOPP/ABVD(阿霉素、博来霉素、氮烯咪胺、长春碱)治疗,80%的病人可获完全缓解,10年存活率可达60%。

    淋巴增生性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方法已有了很大的进展,使临床工作者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依据形态、免疫分型、染色体分析以及结合基因研究的深入,可望对淋巴增生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能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研究开发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王振义.淋巴增生性疾病的分类及其检查的进展.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4):485-490.

2 王亮春,卜定方,朱平,等.单灶透明血管型Castleman’s病病理细胞起源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25:397.

3 肖志坚,王翠英,郝玉书,等.多中心浆细胞型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一例.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24:441.

4 宋一芳,陈勤奋,林果为,等.Castlenan病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临床血液学杂志,2004,17:193.

5 G.P Murphy,W.Lawremce,JR,H.E.Averette,et al.American Cancer So-cirty Textbook of Clinical Oncology.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3.

6 沈志祥.恶性淋巴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

7 陈忠.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胸膜腔浸润1例报道.临床检验杂志,2005,23(3):237.

8 左学兰,周新,孟娟,等.凋亡调控蛋白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中华内科杂志,2006,45(2):133-135.


作者单位:1 443005 湖北宜昌,宜昌市中心血站 2 443002 湖北宜昌,三峡大学校医院

作者: 严广汉1,徐晓萍2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