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9期

上海市松江区1953~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控制策略评价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松江区不同时期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本区1953~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自然感染时期(1953~1965年)麻疹发病率、死亡率最高。实施计划免疫后,全区的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下降了98。...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上海市松江区不同时期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本区1953~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自然感染时期(1953~1965年)麻疹发病率、死亡率最高;流行周期1~2年;城市发病高于农村;发病高峰集中在冬春季,发病人群以学龄前儿童为主。实施计划免疫后,全区的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下降了98.57%,死亡率下降100%;发病月别高峰与计划免疫前相比明显后移;农村发病高于城市;发病年龄明显后移。结论 现行的麻疹控制策略是有效的。今后,应抓好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管理,在维持高水平常规免疫接种率的同时,适时开展强化免疫,阻断麻疹的传播。

【关键词】  麻疹 行病学 控制策略

    Evaluation of control strategy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during 1953 to 2006 in Songjiang district of Shanghai

    LU Hong-mei, GUO Xiao-qin, CHEN Wen-hua,et al.Songji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hanghai 201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in different time in Songjiang district of Shanghai and discuss the strategy of accelerative controlling measles.Methods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1953 to 2006 and evaluation of control strategy wer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method.Results  Morbidity rate and death rate of measles were the highest in natural infection period (1953 to 1965). Epidemic period was one to two year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n city is higher than that in countryside. The incidence peak focused in winter and spring time; the population of incidence was mainly preschool children. After carrying out immunization, the annual average morbidity and death rate of measles decreased 98.57 and 100 percent. The month peak was obviously later than the prophase of immunization and the incidence in countrysid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city. The age of incidence was backward.Conclusion  The existing control strategy of measles is effective. Henceforth, we must do well in vaccination and management for migratory population and carry out 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timely, while keeping a high level of the routine vaccine inoculation rate.

    【Key words】  measles;epidemiology;control strategy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呼吸道卡他和遍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在麻疹疫苗应用以前,麻疹是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传染病之一。随着麻疹疫苗(MV)的使用和计划免疫的深入开展,松江区的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麻疹年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计划免疫前分别下降了98.57%和100%。为了进一步掌握松江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预测麻疹流行趋势,探讨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现对松江区1953~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进行分析与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上海市松江区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DRS)和麻疹监测系统(NIP)。

    1.2  暴发定义  在同一集体机构或同一居住地在一个平均潜伏期内有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为麻疹暴发。

    1.3  统计学分析  对全部病例的相关数据采用EXCEL2000,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2.1.1  流行强度  根据预防措施实施的角度,把松江区1953~2006年的麻疹疫情分为4个时期:自然感染时期(1953~1965年)、突击接种时期(1966~1982年)、计划免疫时期(1983~1990年)和控制和消除麻疹时期(1991年~)。在自然感染时期,麻疹年平均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最高,分别为615.47/10万、2.93/10万、0.48%(见表1)。大流行发生5次,分别是1955年、1957年、1959年、1963年、1965年。其中1965年强度最大,发病率高达2206.65/10万,是近50年来发病率最高的年份。自1966年开始使用MV以来,尤其是1983年实施计划免疫以后,麻疹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1966~1982年麻疹发病率为2.27~276.38/10万;1983~1990年始终维持在2/10万以下。1991年以来,由于外来人口的导入,全区的麻疹发病率呈回升趋势,并在1997年、2001年和2005年出现3次小高峰,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麻疹发病率分别为8.49/10万、7.42/10万和48.76/10万(见图1)。 表1  松江区各时期麻疹发病与病死情况

    2.1.2  时间分布  从周期性来看,自然感染时期麻疹暴发、流行频繁,每隔1~2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在突击接种后期和计划免疫时期,随着MV的广泛应用,麻疹发病呈递减趋势,以散发为主。1997年后,受外来人口导入的影响,麻疹发病率小幅回升,并在外来人口集聚企业中出现局部暴发。

    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为高发季节。计划免疫前(1953~1982年)病例主要集中在1~5月份,占总发病数的80.24%;计划免疫后(1983~2006年)发病高峰在3~5月份,占总发病数的62.11%,发病月别高峰与计划免疫前相比明显后移,与国内其他省份相似[1]。

    2.1.3  地区分布  计划免疫前城市年平均发病率为685.36/10万,农村年平均发病率为453.58/10万,差异有显著性(χ2=118.32,P<0.01)。计划免疫后城市年平均发病率为3.41/10万,农村年平均发病率为5.62/10万,差异有显著性(χ2=126.45,P<0.01)。

    2.1.4  人群分布  NDRS资料显示,松江区20世纪80年代麻疹发病以小年龄儿童为主,其中1~4岁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47.78%,5~9岁占25.79%,<1岁占12.26%,10~14岁占4.86%,≥15岁占9.30%。而1991年以后,小年龄组儿童发病减少,<1岁占9.31%,1~4岁占17.41%,而>20岁成人发病明显增多,占53.45%,显示松江区20世纪90年代后麻疹发病年龄明显后移,与国内报道一致[2,3]。

    2.2  免疫控制策略的应用 

    2.2.1  MV初种和复种  常规免疫是控制麻疹的关键措施,松江区20年来MV的初种报告接种率以及每年的调查接种率,自1987年以来,一直维持>95%。按照上海市免疫程序, 对4周岁儿童实施MV的复种(2006年3月1日起改为1.5岁),在此基础上又开展大专院校的一年级新生、新兵和退伍军人的MV接种工作。

    2.2.2  强化免疫  强化免疫是加速控制麻疹的必要措施,是常规免疫的重要补充,根据我区麻疹发病率水平,于1997年起结合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每年开展2次以查漏补种为形式的MV的强化免疫,接种对象为8月龄~6岁的外来儿童以及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10年来累计接种151390人次,平均报告接种率95.56%。

    2.2.3  应急接种  一旦出现麻疹疑似病例,即对病家周围以及单位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MV应急免疫,以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接种率,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防止疫情扩散蔓延,避免二代病例的发生。

    2.2.4  特殊人群接种  松江区2005年在2所外来民工集聚的大型企业中发生了麻疹的局部暴发疫情后,对部分以生产高、精电子产品、车间通风不良、生活环境拥挤的大型企业中外来新进职工在招工体检时免费接种MV。

  3  讨论

    通过分析松江区1953年以来4个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可以看出,随着MV的使用和计划免疫的深入开展,麻疹发病经历了大流行、小流行和散发的过程,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实施计划免疫后,全区的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下降了98.57%,死亡率下降100%。由此显示我区现行的麻疹监测系统和免疫控制策略的实施,对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自然感染时期由于缺乏有效的预防手段,人群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流行非常严重,且呈典型的周期性,每隔1~2年流行1次。广泛应用MV后,流行强度明显减弱,流行高峰降低甚至被削平,周期性流行规律被打破,流行周期延长甚至消失。实行计划免疫后,麻疹的高发季节较自然感染时期明显后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群接种麻疹疫苗后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使麻疹病毒的传播机制受到限制[4]。

    自然感染时期因城市人口密度大,与农村相比,麻疹传播易于实现,城市发病高于农村;实行计划免疫后,出现农村发病高于城市的现象,这可能与农村地区计划免疫工作相对薄弱,接种率低以及近年来大量外来流动人口集聚我区的某些乡镇有关。提示应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管理,消除免疫空白。

    麻疹病例的年龄分布特点对于评价与指导免疫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松江区通过一系列免疫控制策略的应用,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发病年龄明显后移,已经由儿童发病为主转为以成人发病为主。疫情资料分析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区未及MV初种月龄即8月龄内麻疹发病者占10.76%,主要原因是实行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低,人群受麻疹野病毒攻击和隐性感染的机会小,孕妇多为接种麻疹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抗体的滴度低于自然感染野病毒产生的抗体,难以保证婴儿在8月龄前得到母传抗体的保护[5]。因此,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在维持高水平常规免疫接种率的同时,应适时开展后续强化免疫,包括大型企业外来新进职工和育龄妇女,巩固初始强化免疫成果,阻断麻疹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闫滨,苏华,刘艳霞.黑龙江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的应用与评价. 中国计划免疫,2001,7(5):271-273.

2 惠东明,周靖.苏州市1990-1999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疾病监测,2001,16(2):58-59.

3 孙红云,李东军.莱芜市1954~2003年麻疹流行趋势.疾病监测,2005,20(2):89-105.

4 迮文远.计划免疫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59-403.

5 陆红梅,郭晓芹,陈文花,等.上海市松江区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上海预防医学,2006,18(11):541-542.


作者单位:201600 上海,上海市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陆红梅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