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11期

口服阿苯达唑乳剂治疗肝泡型包虫病1例报告*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关键词】口服阿苯达唑乳剂1病历摘要患者,女,47岁,农民,呼图壁县芳草湖农场6分场居民。自诉从1994年初开始,自觉右侧肋下针刺样疼痛,每次持续数分钟后缓解,近3个月来又在右侧背部出现局限性疼痛并有所加重,在当地门诊就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服药治疗无效而去部队医院就诊,经CT检查拟诊为泡型包虫病,......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口服阿苯达唑乳剂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7岁,农民 ,呼图壁县芳草湖农场6分场居民。 1997年11月26 日入院。自诉从1994年初开始,自觉右侧肋下针刺样疼痛,每次持续数分钟后缓解,近3个月来又在右侧背部出现局限性疼痛并有所加重,在当地门诊就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服药治疗无效而去部队医院就诊,经CT检查拟诊为泡型包虫病,转来本院。

    查体: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未发现任何病理体征。X线胸片正常,腹部B超检查发现肝脏右叶后有一43mm×32mm大小的中强回声区,边缘不清,内回声不均匀。胆囊大小正常,囊壁厚而毛糙,内回声清。脾、胰及双肾未见异常。肝脏CT平扫显示肝右叶后缘不规则向外膨隆。右叶后段肝实质内可见一47.2mm×41.2 mm 不规则混杂密度影,以高密度为主,CT值为100~116 HU,结构似为弥漫性小囊泡组成,囊泡周边不同程度弧形钙化影融合成大片,边缘无囊壁。部分病灶周围为低密度影,境界不清。右叶前段亦可见斑点状钙化病灶。胆囊、胰腺及脾脏未见异常。

    化验检查:血、尿常规无异常。血液生化除总胆红素略有升高外(22.1μmol/L),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内。

    包虫病免疫学检查:包虫囊液抗原间接ELISA检测抗体P/N值为4.61 (A450   1.25/0.27 ) 强阳性。Em18免疫印渍试验(Western blot )阳性。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确诊为肝泡型包虫病并开始用阿苯达唑口服乳剂治疗。患者体重58kg,按阿苯达唑12.5mg/kg剂量,每日用乳剂58ml, 以29ml每日2次于早、晚餐后口服,连续不间断用药。

    住院半个月期间无任何不适,出院时血尿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查全部正常。3个月复查时,自诉在服药1个月后有轻度厌食及恶心,后自行缓解。血液生化检查谷草转氨酶(AST)轻度升高(96单位),余无异常。6个月复查全部正常。其后每半年随访1次。1999年10月随访时,复查CT 显示病灶大小与前片相同,钙化灶较前片密集,病灶边缘较前片清晰并有部分完全钙化。患者坚持全年服药共3年,其后由于患者每年夏季需前往荒漠农场工作,每年停药4~5个月外,连续服药7~8个月。至今一直坚持治疗共9年半。2007年7月随访,CT检查显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密度均匀,肝右叶大片状不规则高密度影。结合1997年CT片考虑肝泡型包虫病钙化(见图1~6)。近3年来肝区及背部疼痛完全消失,自觉体力充沛。

    本例患者在治疗2年后CT影像已有显著改善,但其后7年中未做CT检查,病灶治愈的具体时间不详。本病例治疗结果提示,对于泡型包虫病早期发现和确诊,及时开始药物治疗并长期坚持是可以治愈的。

    2  讨论

    泡型包虫病亦称泡状棘球蚴病是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所致。原发病灶在肝脏,晚期可向肺和脑部转移。发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往往在发现时已届晚期,预后不良。早期根治性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至今尚未见采用药物治愈的病例报道。我们发现一例早期患者,及时确诊后坚持长期药物治疗,终获治愈。


作者单位:830002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柴君杰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