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第9卷第5期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病的治疗体会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国内外中西医均对眩晕症无特效疗法,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4例,疗效满意,总有效率达89。体会到治疗效果与病程、疗程、发病及体质有密切关系,从而阐明了从整体出发,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和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等方面作用,并对其疗效机理作了较详细的探讨。【关键词】眩晕。中医药疗法。...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国内外中西医均对眩晕症无特效疗法,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4例,疗效满意,总有效率达89.5%。体会到治疗效果与病程、疗程、发病及体质有密切关系,从而阐明了从整体出发,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和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等方面作用,并对其疗效机理作了较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眩晕;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眩晕是指自觉头昏眼花站立不稳。眩为“目视动乱如应物,遥遥然不定”;晕为视物旋转,如坐车船,重者伴有恶心、呕吐,甚至晕倒。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内耳性晕眩、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所表现的眩晕症状者。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上气不足,髓海不足”,并为眩晕之因,刘河间认为“风火相搏”是眩晕的主要原因,朱丹溪多责之于痰,“无痰不作眩”,提出:“以治痰为先”。张景岳多责之于虚,“无虚不作眩,以治虚为主”。《古今医统》则指出眩晕有三虚,即“肥人眩晕,气虚有痰;瘦人眩晕,血虚有火;伤寒汗吐下后必是阳虚”。这些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不同观点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角度阐发而已,实际上是完善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医学从众录眩晕》又云:“盖风者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而言,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是风升火动,故刘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本病在临床上虚实夹杂,变化多端,须详细辨证,灵活变通方能获效。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对眩晕的治疗要注意调治肝脾肾之脏,现就应用所得,略举几例,以作共同探讨。

    1  病例资料

    例1,男,50岁,农民。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十余年,诊:头目眩晕10余天,眩晕欲仆,动则加重,面红胸赤,头颈强痛,纳食欠佳,目闷不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证属肝阳偏亢,上扰清空。治宜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5g,黄芩10g,葛根12g,山栀10g,刺蒺藜15g,菊花10g,牡蛎30g,夏枯草30g,牛膝10g,枳壳10g。

    二诊:服上方5剂后,眩晕、头痛、项强大减,效不更方,守原方再进10剂,诸症消失,方中天麻、钩藤、牡蛎、菊花、刺蒺藜,平肝潜阳兼以熄风,配黄芩、夏枯草、栀子,清肝泻火,直折肝经阳热之邪,葛根生津,濡筋,以除项强,且有降压作用,枳壳能下气宽胸,牛膝引血下行。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用阳,其性刚强,主动、主升。本例患者肝阳上亢,风火升动,足见其阴虚为本,阳亢为标,审其阴阳,辨其虚实,善治上者,力求其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顾,故疗效较好。

    例2,女,45岁,干部。患者近期因思虑过度,突发眩晕,自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头重,嗜睡,胸满痞塞,腹作胀,动则心悸眩晕加剧,闭口平卧则舒,脉象濡滑,舌质淡,苔白腻。证属痰湿中阻,肝脾失调,治宜疏肝、健脾、燥湿,以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半夏15g,天麻15g,白术10g,陈皮10g,云苓10g,生姜10g,大枣5枚,白芍10g,钩藤20g,甘草3g,水煎服。

    二诊:服药3剂,眩晕呕逆消失,胸痞脘胀减半,但口苦纳差,给予前方加减,半夏10g,陈皮10g,云苓10g,甘草5g,胆星5g,枳实10g,薏仁20g,苍术10g,生姜10g,大枣10枚,服药3剂,诸症悉除。

    按:《脾胃论》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取天麻平熄内风,白术运脾化湿,白芍、钩藤柔肝熄风,生姜、大枣调理脾胃,半夏、陈皮、云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枳实消痞,胆星祛痰,苍术、薏仁燥湿健脾。

    例3,女,53岁,干部。患者既往有功能性子宫出血病史,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少寐多梦,已二十四年余,近半月来上述症状加重,纳差,疲乏无力,少气懒言,形体稍肿,面色萎黄,唇甲苍白,颜面浮肿,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边齿印,薄白苔,脉细弱。证属心脾两虚之眩晕,治宜益气养血,健脾养心,以归脾汤加减,处方:黄芪30g,太子参15g,当归12g,白术15g,川芎8g,云苓12g,砂仁10g,炒枣仁15g,枸杞子15g,山药15g,木香6g,大枣5枚,服5剂。

    上药服5剂,诸症均有减轻,食欲增进,继服上方15剂,睡眠转好,精神亦好,嘱其服用归脾丸月余,诸症消失,告病痊愈。

    按:人身之气血,皆由脾胃水谷化生,今脾伤则血少,血少则心失所养,脾虚气血俱乏,不能上荣于脑,故眩晕时作。本例为气血不足,心脾两虚所致之眩晕,方中黄芪、太子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补血,云苓、砂仁、山药、炒枣仁、枸杞健脾养心,木香理气醒脾,大枣调和营卫。全方应用,脾胃强则气血主,眩晕即除。

    例4,女,42岁,工人。患者素有高血压史,因工作紧张,操劳过度,上午开大会后约半小时,自觉突然头晕眼花,天旋地转,心悸,呕逆,全身摇晃,当即送来门诊,患者闭目平卧方舒,动则眩晕呕吐加剧,其脉弦细,舌质红,苔薄白,面色晦暗,血压24/14.8kPa。证属肝阴不足,风痰上扰,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方用左归饮加减,生地10g,白芍10g,麦冬10g,石斛5g,菊花5g,丹皮10g,石决明20g,钩藤10g,天竺黄10g。

    服上方3剂,眩晕已减,原方去天竺黄加牛膝5g,再进5剂,并配服杞菊地黄丸调理药后,血压降至18.6/12kPa,随访1年未复发。

    按:《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例为肝肾不足,肝阳上亢之证,用育阴潜阳,熄风镇痉,遂使阴阳平调,诸症悉安。

    2  体会

    通过临床实践对眩晕病因的认识可归纳以下四项。

    2.1  精神因素  因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使肝气内郁,郁而化火,肝火上升,则为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善怒等症;或肝火内扰,耗损肝肾之阴,以致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上扰头目,而为眩晕、头痛、心烦、失眠等。

    2.2  饮食不节  由于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而致痰湿内生,痰浊中阻,土壅木郁,肝失条达,清阳不升而为眩晕,头重,胸脘痞闷;如湿痰化热生风,则为眩晕头重胀痛,心烦,惊悸失眠。

    2.3  内伤虚损  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肾阴不足,肝失所养,内风易动,症见眩晕头痛时作时止,五心烦热,如阴损及阳,肾阳亏损,除见眩晕头痛外,更见畏寒肢冷,夜尿增多,亦有阴阳两虚者,症见肝阳上扰,同时又见肾阴、肾阳两虚之证。

    2.4  冲任失调  冲为血海,任脉一身之阴,冲任二脉与肝肾有密切关系,冲任失调也能引起肝肾阴亏,肝阳上亢,甚至肾阳也衰成为阴阳两虚,兼有虚阳之症,多见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上述种种因素都能引起眩晕,其根本原因无非是肝肾阴阳失调,肾阴亏损,肝阳偏亢,上扰清窍,形成下虚上实,本虚标实之症。如果肝阳暴亢,阳亢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扰动心神,横窜经络,蒙蔽清窍,发生中风昏厥,肝风入络可见四肢麻木,口眼歪斜。

    (编辑:欣  阳)


作者单位:1 068257 河北滦平,滦平县长山峪中心卫生院 2 068250 河北滦平,滦平县滦平镇中心卫生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