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第9卷第7期

四肢皮肤潜行剥脱伤治疗体会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四肢小范围潜行皮肤剥脱伤的保守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清创、酌情缝合伤口,间断、全层缝合剥脱皮肤和深层组织[1],引流,包扎四肢小范围潜行皮肤剥脱伤7例。结果术后随访1~3个月,皮肤全部成活,外形、感觉和相邻关节功能恢复均满意。结论四肢小范围潜行皮肤剥脱伤,皮肤软组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介绍一种四肢小范围潜行皮肤剥脱伤的保守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清创、酌情缝合伤口,间断、全层缝合剥脱皮肤和深层组织[1],引流,包扎四肢小范围潜行皮肤剥脱伤7例。结果 术后随访1~3个月,皮肤全部成活,外形、感觉和相邻关节功能恢复均满意。结论 四肢小范围潜行皮肤剥脱伤,皮肤软组织挫伤较轻、血运较好者,单纯清创、酌情缝合伤口,间断、全层缝合剥脱皮肤和深层组织,引流治疗可达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  潜行剥脱伤;保守治疗

皮肤软组织潜行剥脱伤在创伤急诊科是一种较常见损伤,多发生于四肢关节伸侧,可有较小伤口与外界相通或完全闭合,容易漏诊。对于潜行剥脱范围局限、皮肤软组织挫伤不重、血运较好的病例,多采用清创、酌情缝合、引流、加压包扎配合静脉广谱抗生素治疗;局部加压包扎松紧度不容易掌握,易加重剥脱皮肤血运障碍或形成血肿、继发感染。本文回顾笔者2008年1月—2009年4月接诊7例四肢小范围皮肤潜行剥脱伤患者,行剥脱皮肤处间断、全层缝合治疗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中, 男4例, 女3例;年龄21~55岁,平均32.7岁。

    1.2  伤情

    1.2.1  剥脱部位和类型  胫前2例,小腿后1例,膝前2例,肘后2例;伤口最大的0.5cm×3.0cm,最小的直径0.5cm。

    1.2.2  剥脱范围和血运  最大面积8cm×12cm,最小直径6.0cm,均未见骨膜、肌腱、知名神经或血管外露,伤口皮缘挫伤明显,清创后均有明显渗血,来诊时表面皮肤部分挫伤、色暗3例。

    1.2.3  伤后到接受清创时间  最短的约0.5h,最长的约6.0h,平均约3.5h。

    2  治疗方法

    (1)均采用剥脱区域外围皮肤局部麻醉。(2)常规消毒伤口边缘皮肤,3%双氧水、生理盐水、1‰新洁尔灭、生理盐水顺序脉冲式冲洗伤口2遍,清创伤口到皮缘渗血明显,探查潜腔深度和范围,再次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新洁尔灭浸泡撕脱潜腔10min,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和潜腔,洗净游离的脂肪组织碎屑。(3)自潜腔基底向伤口方向、平行肢体纵轴,用大皮针全层缝合皮肤和深部组织,形成“品”字形排列,针距和针码均约1.5cm。(4)置橡胶引流片至潜腔底部引流,2例伤口距潜腔底部较远,于潜腔底部平行肢体纵轴切开约1.0cm置入第2枚引流片,大量棉垫覆盖伤口后弹力绷带由腔隙底部向伤口方向逐层缠绕、加压包扎,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和感觉。(5)术后3天换药,改为普通绷带包扎,患肢避免剧烈活动、关节处制动到术后10天。(6)术后即开始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3  结果

    全部病例潜行剥脱皮肤完全成活,无伤口感染或局部血肿;伤后即有表面皮肤挫伤、色暗病例出现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最长愈合时间26天,其余均在术后3周内完全愈合;随访时间1~3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相邻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4  讨论

    肢体皮肤剥脱伤多为碾锉暴力所致, 大部分自深筋膜浅面撕脱或潜行剥离,皮肤血循环遭受严重破坏,血管网广泛挫伤。严重程度不能单以伤口大小为依据,而主要根据软组织损伤程度和污染程度来判断。杨润功[2]等将其分为四型,Ⅰ型:单纯皮肤撕脱伤;Ⅱ型:撕脱伤合并骨折,无深部组织或骨外露;Ⅲ型:撕脱伤合并骨折,深部组织外露;Ⅳ型:撕脱伤合并神经和(或)血管损伤。治疗方法应因伤情而异:对于单纯皮肤撕脱伤,选择撕脱皮瓣原位缝合、闭式引流法、穿刺放血、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返削植皮或另取断层皮片植皮如原位缝合;对于大面积肢体撕脱伤,在无明显直接皮肤损伤的条件下可试行轴向多个小切口切开、清创和加压包扎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皮肤的完整性。本组病例即属于Ⅰ型中皮肤软组织挫伤较轻、血运较好者。

    穿刺放血、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的方法治疗潜行剥脱伤不乏成功的报道[3],但包扎过紧易进一步加重皮肤血运障碍,甚至影响患肢远端血运;包扎过松易形成局部血肿、继发感染,早期换药、排除积液往往致患者疼痛难忍,且反复渗出必然影响剥脱皮肤和深部组织的愈合,延长病程。将剥脱皮肤和深层组织间断缝合,可增加创面的接触面积和局部压力,有效减少渗出,本组病例术后渗出量较既往单纯行外加压包扎病例明显减少,且无一例形成局部血肿,对适宜病例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缝合要点:缝合方向以平行肢体纵轴为宜,可减少对深部神经、血管、肌腱和肌肉组织形成缝扎固定的机会,减少并发症发生;缝合的针距和针码均不要过大或过小,深度不要过深,以能够形成局部加压、不易形成血肿、并利于引流条通过为宜;引流条应于缝合完成后再置入,且应结扎固定。

    剥脱伤具体治疗方法应因伤情而异。所有疗效都是建立在适应证选择正确的基础上,本方法仅适用于小范围剥脱伤、皮肤软组织挫伤轻微、血运良好的病例,也是其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第3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096-1102.

2 杨润功,张伟佳,郑晓勇,等.下肢严重皮肤撕脱伤的分型和处理对策.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7, 21(2): 73-76.

3 翁翔,王学顺,蔡翔峰.大面积皮肤潜行剥离伤(附7例报告). 创伤杂志,1988,4(1):51.

(编辑:张 彦)


作者单位:100024 北京,民航总医院(北京) 骨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