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第9卷第8期

血吸虫病防治研究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全国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研究分析,探讨防治对策,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和规律。方法调查了解和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的疫情变化和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在流行区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关键词】血吸虫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全国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研究分析,探讨防治对策,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和规律。 方法 调查了解和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的疫情变化和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 在流行区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行之有效的。结论 血防效果的优劣取决于控制策略和实施策略的质量,血防工作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科学性、长期性。

【关键词】  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分析

血吸虫病是危害劳动人民身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解放以来,在毛主席送瘟神光辉思想指引下,我国疫区人民和卫生工作者,开展了消灭血吸虫病坚持不懈地斗争,并且在很多地区已取得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胜利。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及其防治办法和控制措施诸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可喜形势,在防治血吸虫病的研究方面也有了不断的发展和新的突破,现综述如下。

  1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

  我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始于建国初期,1953年冬天,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了大规模地防治运动。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通过治疗病人,消灭钉螺,个体防护,管理粪便、水源等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世界为之瞩目。全国12个流行血吸虫病的省、市、自治区现已有上海、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五省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1](其指标是:连续5年未发现新感染血吸虫病病人和家畜;居民及家畜粪检阳性率在2‰以下;1年以上查不到钉螺(湖区垸外查不到感染性钉螺)。433个流行县(市)中有260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3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指标是:98%以上的历史有螺面积内找不到活钉螺,90%以上的病人和病牛已治愈或处理)。全国2276个乡(镇)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另据上海市南汇区疾控中心叶平等报道,经过20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南汇区未发现阳性钉螺,无内源性新感染血吸虫病人,未查见输入性钉螺,说明该地区血防成果比较稳固[2]。

  全国累计1164万多血吸虫病人,已治愈了1091万,减少94%;累计142亿m2有螺面积,已灭114亿m2,压缩了80%;累计120万头病牛,已治好或处理110万头,占92%。我区家机厂职工张××,早在少年时代患有血吸虫病,1958年被确诊为晚血(腹水型),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经当地政府专业机构积极救治,50年过去了,现仍健康地生活着。2007年5月,全国知名血防专家陈名刚教授重访贵池,看见当年被救治的患者退休在家,安度健康的晚年幸福生活情景,在场的专家、学者都称:这是我国血防史上的奇迹。并被媒体传播[3]。血吸虫病危害下“千村薜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惨景象一去不复返了,昔日的流行区现在呈现出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新气象。

  2 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分析

  血吸虫病是一种与水有关的热带病,近20年来,由于(1)灌溉和种植面积扩大,(2)人口增加,特别是低年龄组人口增加甚多,(3)大批季节农民从疫区赴其他地区劳动,使血吸虫病不断扩散,增加了新疫区,患病率和感染度急剧增加,卫生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2.1 目前尚未达到传播控制的县(市)集中在湖沼和山丘地区 湖沼地区和大山区已是当前全国血防工作的重点,分析未能控制或消灭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在社会因素中,(1)村庄的结构和环境卫生对血吸虫病地方性的影响;(2)行为、习惯、职业、劳动等对于血吸虫病分布的影响;(3)居住地点对于血吸虫感染的影响。同理,钉螺的感染来源是感染血吸虫病的人和哺乳类动物,钉螺离传染源的集中点越近,受感染的机会越多。1998、1999和2007年,我区先后多次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使江滩地区及内陆河道的钉螺呈扩散趋势[4]。自然因素中,有水、土壤结构和温度、光照等诸多因素中血吸虫生活史中许多环节都是在有水的条件下完成的,故水对血吸虫病影响大[5],综观我区血吸虫病流行概况分析流行因素,其中主要有:一是螺区面积大,地形复杂,灭螺难度大;二是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新区开发,其有螺土壤和植物随之搬迁,亦使新螺区出现和有螺面积回升;三是洪水频发造成钉螺扩散和人、畜感染机会增加[6];四是每年常规查灭螺、查治病,有忽略技术质量;五是近年来虽对部分湖区以机耕代替牛耕由中央财政给予经费支助,但养牛户受利益驱动,感染性牛外移(卖)时有发生,养牛业兴起,农户养狗、猫,以及野生动物和鼠类等也成为公害现象令人关注,由于传染源种类之多,消灭传染源困难等等。

  2.2 达到传播控制指标的县(市),发展也不平衡 由于原来的基数大,留下的绝对数仍较大。钉螺分布少而散,点小而难发现,查螺花工大且不易查清,留下的病人大多是晚期和夹杂症的老年患者,较难治愈,不抓紧工作和攻克难关,钉螺和病情可能回升。

  2.3 达到传播阻断指标的县(市),仍需监测巩固一段时间 由于现在防治技术水平不可能做到不遗漏一只钉螺和一个病人,而且传染源和钉螺还有从外地输入的可能性,因此对病情、螺情进行监测是完全必要的。另外新发现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和乡、村,近几年有所增加,这说明对与流行区毗邻的非流行区进行疫情调查,联防联控,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4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7],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畜频繁流动等原因,我国城市血吸虫病流行状况曾较突出,城市血吸虫病防控同样也是我国血防工作等重要内容之一。

  3 对今后防治工作的建议

  控制血吸虫病是经过各种防治方法以控制传播,降低流行水平,而不是降低到零。有效的控制方法,既要综合性,又要针对性,才能收到最好效果。全球70%以上的国家,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即药物治疗,消灭螺类宿主,改善环境和卫生等。前两种方法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只要抓住主要方法,辅以其他方法,收效就大。据江苏省血研所洪青标报导[8],今后在传染源控制的策略上应更注重:一是加强流动人群综合治理工作;二是加强疫区家畜的查治病,禁牧等动物传染源的综治工作。总之,单一的方法,效果往往不显著。控制血吸虫病不仅仅是防病、治病,还要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选用的技术措施,要注意费用和效益问题。

  血防效果的优劣,除取决于控制策略本身外,另一个重要因素为实施策略的质量,故在确定策略调整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有无“质量”问题,本世纪控制血吸虫病的策略,涉及面广,难度大,随着疫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在不同历史时期又将作出相应的不断改变[9]。

  为了加速消灭血吸虫病的步伐,必须实事求是,有计划、有步骤,根据疫情具体情况,制订防治规划。总的原则是以控制传染源并积极防治为指导思想,并针对其流行的各个环节,采取治疗病人(牛),消灭钉螺等综合措施,但在具体执行上,必须按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清主次,有重点的进行,并要发挥各项措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要解放思想,要打破常规,进行技术改革,以创出一条尽快、尽省消灭血吸虫病的新路来。

  国务院制订的2004—2008年防治目标,安徽省政府血防工作领导小组又相继制订了《安徽省实现2008年血防工作目标分年度实施方案》[10],技术措施是有效可行的,只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有关部门联防联控,结合经济发展项目综合治理是可以取得很好的防治成效的。

  3.1 确立“两手抓”的指导思想 一手抓紧“传播控制”地区的工作,使之尽快达到“阻断”标准。“传播控制”的战果来之不易,经过了50年的艰苦努力,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鼓作气干下去,能够事半功倍;松懈麻痹可能出现反复。另一手抓紧湖沼地区和大山区的防治工作,对经过努力能够消灭血吸虫病的地方,下决心去消灭它;在暂还消灭不了的地方,要采取措施,降低疫情,减轻危害,压缩疫区。在山区要杜绝急感,湖区要把急感和新感染减少到最低程度。

  3.2 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狠抓重点,因地制宜落实防治对策和措施 (1)钉螺已消灭的地区:要求以巩固为主,实行疫情监测。(2)内陆尚有钉螺地区:应采取“灭螺为主,积极治疗”的对策。(3)江洲湖滩有螺区:以“控制传染源为主,重点灭螺,结合综合治理的防治”的对策。(4)当地无螺,人群赴非有螺区生产劳动,原已划为流行区的乡、村应以“治疗为主”。

  3.3 开展调查研究,注意国内外血防的科技动态 近几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血防科研工作进展不大,防治技术方法落后,效益不高,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力量,采取措施,在物资经费给予保证的前提下,进行协作攻关,尽早拿出江湖洲滩地区和大山区经济、有效地防制对策,解决查螺和诊断技术落后以及免疫的难题。

  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螺情制定对策规划,加强健康教育,运用行为控制论来指导血防健教工作的开展,以激发人们健康需求,改变不良习惯,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血防这一社会系统工程。

  要正确认识和估量当前血防工作的形势,党和政府部门以及卫生部门,要继续加强对血防工作的领导,继续组织协调农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灭螺治病等工作,对目前流行区要在人才培养、物资器械、防治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4 结语

  迄今为止,全球流行血吸虫病的有79个国家和地区,绝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几十年来,由于开展水利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和居民迁移等因素,加剧了血吸虫病的流行,不断出现新的疫点。诊断技术,由定性逐步向定量过渡,使用标准的定量技术,了解发病率和感染度,有助于发展控制策略和恰当的评价防治效果。目前,适于现场的定量方法是改良的加藤氏透明法。血清学诊断以鲜卵抗原作环卵沉淀反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吡喹酮的出现,为防治措施增添了新武器。抗血吸虫病疫苗的研究对于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潜在耐药性和预防再感染在防治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11],有效地控制方法,是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收效最佳。但是,控制到何种程度,才会终止传播,尚不清楚[12]。化疗和灭螺是综合措施的基础。生物学控制成本低,为药物灭螺的5%~10%。生态学控制维持时间长,代价小,有长期控制的效果,这在中国和日本已证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卫生经济学,甚少研究,要摸索防病治病最理想的方案,使之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控制血吸虫病,并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血吸虫病防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指望打一、二个战役解决全部问题,要坚持科学性、长期性、经常性[13]。所有这些均有待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待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世清,朱荫昌,汪天平,等.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技术的探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7,19(1):9-11.

  2 叶平.上海南汇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监测结果.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7,19(3):237.

  3 陈德才.半个世纪的牵挂.池州日报(九华周刊)第0349期,2007年5月26日版.

  4 陈名刚,汪天平.安徽、江西两省灾后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和防治措施的调查报告.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1999,28(3)

  5 苏德隆.中国血吸虫病生态学.江苏医学杂志,1986,5.

  6 郑江,郭家刚.洪涝灾害中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1990,28(1):57.

  7 操治国,汪天平.我国城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防治对策.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7,19(4).

  8 洪青标.2006年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7,19(4).

  9 张绍基.面向21世纪江西省血防策略的思考.上饶血地防,1999,(1)(总第13期).

  10 安徽省人民政府血防工作领导小组.安徽省实现2008年血防工作目标分年度实施方案.皖血防[2006]4号文件.11 艾熙.日本血吸虫病双价DNA疫苗pVIVO2Sj14- Sj23免疫方案的研究.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7,19(3).

  12 汪天平,郑江文.血吸虫病防治对策的研究进展.预防医学疾病控制分册,进展篇992.

  13 郑刚文.流行病学在血吸虫病防治实践中的应用,江苏医学杂志,1986,1.

  


作者单位:247000 安徽池州,池州市贵池区血吸虫病防治站(△通讯作者)

作者: 叶祯贤,柯永文何宗贵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