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第9卷第11期

社区糜烂性胃炎治疗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四联疗法治疗糜烂性胃炎临床2周疗效。方法口服雷贝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四联药物治疗,总疗程2周。给药治疗2周疗程结束1个月后复查评估症状改善程度,内镜观察胃黏膜变化情况。结果1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79例试验组完成四联药物治疗2周疗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四联疗法治疗糜烂性胃炎临床2周疗效。方法 口服雷贝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四联药物治疗,总疗程2周。给药治疗2周疗程结束1个月后复查评估症状改善程度,内镜观察胃黏膜变化情况。结果 1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79例试验组完成四联药物治疗2周疗程。试验组症状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内镜下糜烂愈合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四联疗法对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能促进胃黏膜糜烂的愈合,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四联疗法;糜烂性胃炎;疗效

糜烂性胃炎(CEG)是社区常见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自身免疫紊乱等[1]。这些因素导致针对胃黏膜的攻击因子增强,而保护因子减弱,进而形成慢性黏膜炎症。本中心经内镜检查诊断为糜烂性胃炎的158例,其中79例患者采用四联药物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2009年7月本中心消化专病门诊治疗的糜烂性胃炎158例,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男120例,女38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2岁,平均(48.5±12)岁。

  1.2 临床表现 上腹部隐痛94例;纳差、腹胀43例;嗳气68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轻度黏膜炎症36例;中度黏膜炎症96例;重度黏膜炎症26例。其中伴有轻度肠上皮化生42例;伴有中度肠上皮化生26例;伴有轻度黏膜不典型增生16例。 内镜活组织病理检查(Hp)试验阳性118例,占74.7%,(Hp)试验阴性40例,占25.3%。

  1.3 诊断标准 (1)有脐区隐痛表现。(2)有纳差、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3)内镜下特征性表现:多为圆形、类圆形,黏膜呈低丘状隆起或呈扁平状局灶样增生改变,病变中央可有脐样凹陷、糜烂、可伴有血痂,少数病例表现为黏膜呈息肉样增生改变。(4)组织病理学检查:所有病例均作内镜活组织病理检查。

  1.4 治疗方法

  1.4.1 试验组 口服雷贝拉唑胶囊10mg,每日1次,阿莫西林胶囊500mg,每日2次,胶体果胶铋胶囊100mg每日3次,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100mg每日3次,四联药物治疗,总疗程2周。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胶囊,每日1次,总疗程2周。两组患者2周疗程结束,1个月后均进行胃镜复查,观察内镜下糜烂愈合情况,在原胃黏膜糜烂处取活检3块,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

  1.4.2 CEG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 CEG症状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如下:无症状为0分;症状较轻,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为1分;症状明显,部分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为2分;症状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需要药物治疗为3分。

  1.4.3 CEG内镜下糜烂愈合情况 CEG内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评分参考改良Lanza标准,具体如下:无糜烂为0分;≤2个糜烂,局限于一个区域为1分;3~5个糜烂,局限于一个区域为2分:两个区域糜烂为3分;糜烂见于三个区域,或整个胃内病灶数>10个为4分。内镜疗效评价标准:积分降至0为痊愈;积分降至1分或降低2分为显效;积分降低1分为有效;积分无变化或增加为无效。糜烂愈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糜烂愈合的总有效率。

  2 结果

  2.1 两组之间积分比较 治疗2周,疗程结束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上腹痛、上腹胀、反酸、纳呆的严重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上腹痛较治疗前也有明显改善,上腹胀、反酸、嗳气无明显改善。试验组上腹痛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治疗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症状积分比较注: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试验组症状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内镜下胃黏膜糜烂愈合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内镜下表现主要为散在大小多少不等的糜烂灶,一般为多发,偶见单发。糜烂外观有平坦型和隆起型,常见好发部位多在胃窦,胃体次之,胃底较少。四联药物治疗2周,疗程结束1个月后复查;大多数患者内镜下胃黏膜光滑,糜烂愈合。试验组糜烂愈合总有效率为80.3%,对照组为26.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 见表2。表2 治疗前后悉尼慢性胃炎分类标准的直观模拟积分比较注:治疗前后积分差异*P<0.05 两组治疗前后糜烂愈合的总有效率**P<0.05

  2.3 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治疗2周,疗程结束1个月后复查,试验组病理切片中单核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密度和腺体形态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单核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无明显改善,其余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上述四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糜烂性胃炎其诊断主要通过内镜确诊。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胃镜检查的普及,糜烂性胃炎检出率逐步提高。糜烂性胃炎的特征性病变的形成,主要是由糜烂所发生的破坏或损伤了腺颈细胞引起炎性细胞浸润,腺管及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黏膜糜烂性隆起。在糜烂性胃炎的基础上发生不典型增生到胃癌的移行过程,此类患者通常属胃癌高危人群[2]。

  雷贝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具有减少胃酸分泌作用,加用抗生素可起到协同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从而减轻炎症及加速糜烂黏膜的愈合进度。

  胶体果胶铋口服后可在胃黏膜上形成保护性薄膜,并能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黏液,增加对黏膜的保护作用。此外,能杀灭幽门螺杆菌,促进胃炎愈合。

  (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重要病因[3]。根据本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病理检查发现糜烂性胃炎(Hp)感染率达占74.7%,有文献报道左氧氟沙星治疗(Hp)感染根除率高,联合应用阿莫西林与左氧氟沙星,尤其对耐药性(Hp)感染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本研究表明,虽然雷贝拉唑具有上述作用。但由于糜烂性胃炎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单独用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宜联合用药,可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防御能力的下降和(或)胃酸、(Hp)等致病因子的攻击。针对糜烂性胃炎的可能病因,本组采用四联疗法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Grace H Elta,Karim A Fawaz,Yogeshwar Dayal,et al.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A recently recognized disorder.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05,28(4):7-12.

  2 徐光炜.胃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9.

  3 余俐,彭杰青,邬全会,等.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及其与Hp、GH关系.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2):161-163.

  

作者: 蒋小舒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