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第10卷第1期

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疏肝健脾化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60例脂肪肝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口服疏肝健脾化脂汤,对照组30例口服氟伐他丁、肝泰乐片,共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证候积分及肝脏B超声像图改变情况,评价临床疗效。...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疏肝健脾化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60例脂肪肝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口服疏肝健脾化脂汤,对照组30例口服氟伐他丁、肝泰乐片,共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证候积分及肝脏B超声像图改变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肝健脾化脂汤治疗脂肪肝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治疗;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10)01-0041-02

  

  自2000年3月-2008年10月,我们自拟疏肝健脾化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疗效显著,并与西医组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门诊部体检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18~69岁,平均(43.123±13.588)岁,病史20天~20年,平均(7.660±5.822)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4~70岁,平均(49.533±8.500)岁;病史17天~50年,平均(26.767±11.631)年。两组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项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即可纳入。(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70g;(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脂肪肝、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5)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有轻、中度增高,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由于药物(如吩噻嗪类、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某些避孕药等)引起的高脂血症患者;正在服用肝素、甲状腺素及其他影响代谢的药物患者以及近两周内应用其他降脂方法的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予以自拟疏肝健脾化脂汤:丹参15g, 郁金10g, 茯苓15g,泽泻12g,柴胡10g,白芍15g,苍、白术各15g,生山楂20g,生大黄3g,甘草6g,莪术10g,鸡内金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治疗期间停用任何降脂药物,适量控制饮食,多做有氧运动,疗程8周后检测血脂及肝B超。对照组:口服降脂药物来适可(氟伐他汀钠囊,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x0193),每晚睡前服1片(40mg),连服8周结束后复查血脂。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标准[1]。中医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脂肪肝评定按B超声像图分轻、中、重度。轻者:肝切面前半部回声稍增粗、增强,肝切面后半部回声稍减低,出肝面光带存在;中度:肝切面前半部回声粗而强,肝切面后半部回声减低,出肝面光带提高远场增强可出现;重度:肝切面前半部回声明显增粗、增强,肝切面后半部回声消失,出肝面光带不显示。治疗后恢复正常为痊愈,进步1~2级者为减轻,无变化或加重者为无效。

  2.2  结果  检测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比较: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有明显上升(P<0.05)。30例患者肝脏B超及其生化恢复正常15例,减轻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30例中正常8例,减轻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医将高脂血症脂肪肝归于痰浊、痰湿范围。从中医五脏的功能来看,与人体脂质代谢最为密切的脏腑莫过于脾脏,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脾与人体多种受体、酶的关系密切,而某些受体、酶缺乏正是导致高脂血症的主要因素,故高血脂源于脾虚,脾虚痰浊是本病的关键。方中柴胡、郁金、白芍理气行滞为疏肝解郁之要药;茯苓、苍白术、泽泻健脾利湿,使痰无滋生之源;山楂、鸡内金、莪术消食积、化瘀滞;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泄浊而荡涤肠胃,活血化瘀推陈出新;生甘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保肝降酶。现代研究证明健脾利湿中药有升高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通过体内特定的受体作用,调节肝脏脂质的代谢,释放及血浆脂质清除速度之间的关系,起到降脂作用[2]。在此需要提出的一点,值得临床医生注意,鉴于西药调脂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于血脂仅达边缘水平或是冠心病风险较小的人群,不提倡使用调脂药物,主张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少吃脂肪类食物,多吃纤维性食物,加强锻炼,减轻体重等方法。如果不起作用可首先采用疏肝健脾、化脂逐浊的中药方剂给予治疗,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春生.现代肥胖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25.

  2 谭震华,冯起国,王耀斌,等.针灸治疗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的研究进展.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46-48.

  

作者: 胡炎坤,凌承德,谭立民,高连祥,李 霞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