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第10卷第3期

周铭心教授和肝之法的运用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关键词】周铭心教授和肝之法晚清医学家周学海《读医随笔》云:凡治暴疾、痼疾,皆必以和肝之法参之。周铭心教授临证常用和肝之法,多有创见。笔者有幸从师于周教授,受益良多,兹对周老教授和肝之法的临证运用经验进行初步整理。2按周教授认为:亢阳宜潜,气血宜和,潜纳亢逆之肝阳,养肝血,顺肝气,便为潜......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周铭心教授 和肝之法

 晚清医学家周学海《读医随笔》云:“凡治暴疾、痼疾,皆必以和肝之法参之。”并明确指出“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周铭心教授临证常用和肝之法,多有创见。笔者有幸从师于周教授,受益良多,兹对周老教授和肝之法的临证运用经验进行初步整理。

  1 潜和

  1.1 病案举例 患者,男,65岁,回族,2009年10月20日初诊。头痛、头晕,失眠十余年,体乏无力,脉细弦小滑,舌暗红,苔白腻不均。先以潜和为法论治。疏方:珍珠母30g,生龙牡各30g,天麻12g,钩藤、杜仲、炒枣仁各20g,合欢皮、夜交藤各15g,白芍30g,羌活12g,砂仁10g。5剂后二诊:头痛、头晕已平,睡眠较前明显改善,唯觉体倦乏力。上方减羌活、夜交藤、白芍,加西洋参10g,炒白术、茯苓各30g。又9剂后诸证悉除。

  1.2 按 周教授认为:“亢阳宜潜,气血宜和,潜纳亢逆之肝阳,养肝血,顺肝气,便为潜和”。眩晕虽病在清窍,但与肝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为乙木,相火内寄,得肾水以涵濡,体阴用阳,易动风化火,非潜不宁。肾为癸水,封藏阴精,又主命门相火。因此,肝肾之阴精可以相互为用,肝肾之相火又能相互影响。如果肝或肾的阴精不足,可导致相火妄动,肝阳偏亢。本例患者年事已高,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以致眩晕不寐,在治疗上正可运用潜和之法。方以天麻、钩藤平肝潜阳,熄风止眩,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清火熄风,镇肝安神,此属潜纳之制;合欢皮、夜交藤、炒枣仁宁心益肝,养血安神,白芍柔肝滋阴,杜仲补益肝肾,羌活祛风止痛,佐以砂仁健脾益气,此皆调和之制。二诊加西洋参、炒白术、茯苓健脾补气,滋肝肾之阴,养血安神。

  2 疏和

  2.1 病案举例 患者,男,44岁,汉族,2009年12月5日初诊。有胆囊炎病史,近日因生气致右胁下痛,牵及后背,脉细弦小紧,舌尖红、苔白腻根厚。先以疏达治之。疏方:柴胡15g,白芍50g,香附15g,元胡、川楝子各15g,威灵仙30g,枳壳、木香、砂仁各10g,厚朴、炒白术各30g,苍术15g。4剂而痛减,遂又加减用药而渐平。

  2.2 按 周教授认为:“疏肝之气,缓肝之急,和肝之血,便为疏和”。肝为刚脏,性喜条达,恶抑郁,主升发阳气,调畅气机,以升为用,以畅为顺。病患因情志所伤,致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发胁痛。此非疏和不能安。方用柴胡、香附、枳壳、元胡、川楝子疏肝理气,解郁止痛,此皆疏肝者;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威灵仙通络止痛,此皆缓急者;而白芍、元胡又为和肝血者。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原则,又佐以厚朴、炒白术、苍术、砂仁健脾行气。终以疏和而取效。

  3 清和

  3.1 病案举例 患者,女,27岁,汉族,2009年5月17日就诊。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净数年,近两月加剧,舌暗红、苔白腻,脉细弦小滑。疏方:鱼腥草、炒白术、白芍各30g,败酱草、仙鹤草、川断、生地榆、乌贼骨各20g,益母草40g,血余炭15g,五倍子12g,三七粉(冲)8g。3剂,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3剂而漏止。

  3.2 按 周教授称:“肝热宜清,血证宜和,清肝经郁热,和血分之乱,便是清和”。妇女以血为本,血分安和则经调体健。虽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但周老师认为,妇女月经尤与肝经关系最为密切。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为冲任二脉之所系。肝血充足,气机冲和,则冲任脉通盛,月事方得以时下。此案由于肝经郁热,扰动血海,血海不宁,血乃下溢不止而为崩漏,崩漏日久则血瘀,实乃清和之所宜。故重用鱼腥草、败酱草清肝经郁热以止血,此属清热之制;仙鹤草、乌贼骨、五倍子收涩止血,川断、白芍补益肝肾,炒白术健脾益气以摄血,益母草活血而不留瘀血,血余炭、生地榆、三七粉凉血止血而散瘀血,此皆和血之制。全方共奏清和之效。

  4 结语

  肝木以“敷和”为荣。周教授称:凡治肝病,总以和调为贵,和肝法正是以敷和来调达肝之气血阴阳,伸其郁,开其结,养其血,平其亢。在临证运用中,谨遵此法,收效甚好。

  

作者: 张慧田1,荆 晶1,周铭心2(指导)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