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第11卷第1期

大黄保留灌肠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大黄保留灌肠治疗组46例,采用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方案和大黄保留灌肠联合治疗。对照组50例,仅采用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方案,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腹痛、腹胀、肠鸣音、腹部压痛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尿淀粉酶等)、临......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急性胰腺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大黄保留灌肠治疗组46例,采用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方案和大黄保留灌肠联合治疗;对照组50例,仅采用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方案,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腹痛、腹胀、肠鸣音、腹部压痛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尿淀粉酶等)、临床治愈时间的变化。结果 大黄保留灌肠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缩短临床治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大黄保留灌肠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起着积极的作用,临床上可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  胰腺炎;大黄;中医药疗法;灌肠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本科在常规治疗胰腺炎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大黄保留灌肠治疗,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2009年本科收治急性胰腺炎患者96例,诊断符合2003年中华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胰腺疾病学术大会上讨论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所制定的诊断和分级标准[1],无其他脏器并发症。分为两组,大黄保留灌肠治疗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1±7)岁;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0±8)岁。

  2 方法

  2.1 治疗用药 所有急性胰腺炎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禁食、胃肠减压、静脉应用抗生素、生长抑素3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泵滴1次/12h,适当补液及营养支持治疗。大黄保留灌肠组加用大黄,用法如下:中药生大黄30g,采用传统中药煎制方法煎制成500ml药液过滤后,使用250ml(温度39℃~41℃)进行保留灌肠,2次/d。

  2.2 观察指标

  2.2.1 症状与体征

  腹痛、腹胀缓解情况、腹部压痛减轻程度、排便恢复情况及肠鸣音恢复情况等。

  2.2.2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隔日检查血淀粉酶(AMS),监测其水平变化直到正常,定期复查血象、肝、胆、胰B超,必要时查CT。

  2.2.3 临床治愈时间

  由于患者住院时间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时不能反应治愈时间,故采用临床治愈时间这一指标,即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影像学检查胰腺处于炎症恢复状态。

  2.3 疗效判定标准

  从治疗开始,4天内临床症状与体征(腹痛、腹胀缓解情况、腹部压痛减轻程度、排便恢复情况及肠鸣音恢复情况)消失,血淀粉酶完全恢复正常,B超、CT复查完全正常为显效;7天内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血淀粉酶基本恢复正常,B超、CT复查有改善者为有效;>7天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淀粉酶及B超、CT复查均无改善者为无效。

  2.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的各项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3 结果

  对照组50例,显效26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显效率52.0%;治疗组46例,显效33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显效率71.7%。两组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配合大黄保留灌肠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3.1 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情况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缓解天数对比

  3.2 血淀粉酶的变化

  治疗组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为(4.1±1.1)天,对照组为(4.8±2.0)天,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3.3 临床治愈时间的比较

  对照组为(5.5±0.9)天,治疗组为(4.4±0.8)天,治疗组临床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4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急腹症之一,自1901年Opie提出“共同通道学说”以来,“胰酶激活、胰腺自身消化学说”一直被认为是胰腺炎发病的经典机制。胰腺炎的治疗围绕着“如何减少胰酶的产生、避免胰酶被激活”而进行。然而这种治疗并未达到所希望的目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往往死于继发感染和脏器功能衰竭。显然“胰酶自身消化理论”已远远不能完全解释急性胰腺炎起病后的病程发展与转归。

  传统的控制感染观念以如何选用“抗生素”为着眼点,近年来强调:肠屏障(肠黏膜屏障)保护和防治菌群移位。目前的处理是早期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以减少和防止细菌移位。中药大黄的主要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和鞣质,研究认为大黄具有:(1)大黄能抑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胰酶的分泌,松弛胆道口括约肌,减轻胰管压力[2]。大黄还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和小动脉收缩的作用,有利于改善胰腺的微循环,减少胰腺自身消化,使胰腺细胞死亡明显减少,可阻止病情发展或水肿向坏死转变[3]。(2)大黄可使胃肠道平滑肌活动明显增强,提高胃肠动力,通过促进肠蠕动,改善和消除肠道麻痹/淤滞状态。文献报道[4],大黄中引起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番泻甙甲(Sennoside A),它在大肠中,由细菌进一步分解为Sennoside,刺激大肠,使其排空运动增加,导致排便。(3)抑制肠道内细菌移位及毒素吸收,促进肠道内毒素排泄,促进胃肠道新陈代谢和肠道营养的恢复,明显降低内毒素水平,从而使腹胀、腹痛等症状及血象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缩短。(4)免疫调节:大黄可提高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总补体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及对抗内毒素作用[5]。

  临床观察表明大黄保留灌肠治疗胰腺炎可缓解腹痛,减轻腹胀,促进肠功能恢复;其消炎抗菌作用可保护肠黏膜屏障,抑制肠道细菌移位,防止内毒素血症的发生[6],及早恢复肠内营养支持。采用大黄灌肠可以起到“细菌、毒素、炎症”并治的效果,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胰腺病学,2004,4(1):35.

  2 陈德昌,景炳文,杨建东,等.大黄对胃肠动力学影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7,9(7):411-413.

  3 焦东海,苏雪生,沈学敏,等.单味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与基础研究报告.新消化病学杂志,1995,3(1):5-7.

  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编写组.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2-106.

  5 王宝恩,赵淑颖,张淑文,等.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华内科杂志,1988,27(1):25-27.

  6 冷凯,陈炜,王鹤亭,等.生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2,8(1):19-20.

  

作者: 贺 茹,李海艳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