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第11卷第3期

浅谈临床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临床儿科合理用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儿科患者的特殊生理结构出发,分析临床儿科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等方面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保证临床儿科药物的合理使用。【关键词】儿科临床。药物。...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临床儿科合理用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儿科患者的特殊生理结构出发,分析临床儿科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等方面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保证临床儿科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  儿科临床;药物;合理用药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各脏器功能以及酶系统、免疫中枢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速度与成人不尽相同,较成人易产生不良反应。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耐受程度较成人差。临床儿科医生或药师指导患儿正确使用药物,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能使药物治疗更加有效。本文就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合理使用儿科药物加以概述。

  1 儿童药物体内过程特点

  1.1 药物的代谢过程

  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后8周,此酶系统活性才能达到正常成人水平。 新生儿在出生后8周内,对于靠微粒体代谢酶系统灭活的药物敏感。新生儿还原硝基和偶氮的能力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能力很低,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也特别敏感[1]。

  另外,新生儿若大量给予氯霉素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导致灰婴综合征。

  1.2 药物的排泄方式、途径

  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而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变化。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肾血流量低,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出生后2年大致接近成人值;又如肾小球滤过率按体表面积计算,在4个月时只有成人的25%~50%,2岁时接近成人值;而肾小管最大排泄量在出生后1个月内很低,在1~5岁接近成人值。此外,肾小管分泌酸能力低,尿液pH值高,影响碱性药物的排泄。因此可能导致肾排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消除减缓,容易导致蓄积中毒。所以在给药时应当注意新生儿的月龄、药物剂量以及给药时间间隔[2]。

  1.3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分布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新生儿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的被吸收。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不完善,肌肉给药则吸收不完全。经皮肤给药时,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体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性药物较多,且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如胆红素等,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等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此外,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都能通过,可以使之毒性增高。

  2 儿科用药的原则

  2.1 选择合理药物

  在用药之前必须进行正确的诊断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避免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应首先确定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儿科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有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肠炎和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这些疾病各自有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对细菌感染者应掌握所用药物的适应证、剂量、用药途径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3]。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不但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且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2]。

  2.2 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由病情轻重缓急、药物目的及药物的本身性质决定。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发挥药物效价至关重要:(1)能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的患儿,经胃肠道给药安全。有些药物(如地高辛)口服较肌肉注射吸收快,应引起注意。(2)皮下注射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不适用于新生儿。(3)地西泮溶液直肠灌注比肌肉注射吸收快,因而更适于迅速控制惊厥。(4)由于小儿皮肤结构异于成人,皮肤黏膜用药很容易被迅速,甚至可引起药物中毒,体外用药时应特别注意[2]。

  2.3 选择合适的剂型

  目前,儿科药物剂型改革方向主要有:(1)研制口服制剂来代替一些注射剂,原则上要求能够口服给药的就不需要进行注射治疗;(2)开发多种口服制剂(如滴剂、混悬剂、咀嚼剂和泡腾片等)并改善口感,方便儿童服用。(3)研制缓释制剂,减少服药次数和服药天数,提高小儿用药依从性。现在我国儿科药品在药物剂型的改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口服制剂(如新达罗颗粒、布洛芬混悬液等)添加了适于儿童口味的果味剂,大多数滴剂还配有小量杯或刻度滴管,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儿童用药。

  2.4 选择精确的剂量

  剂量选择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另一主要因素。许多药品没有儿童专用剂量,普通常用的方法是由成人剂量来换算,多数仍按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小儿剂量,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适当选用。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有无药物浓度较之单一用药时的改变,要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3 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

  3.1 抗生素类药物

  感染性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治疗的关键是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并合理应用。就抗菌治疗而言,尤其关注药物浓度与抗菌效果及毒副作用的关系。当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较为突出,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性感冒、发热患儿不究其原因就首先使用抗生素。在应用抗生素方面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病原学诊断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选用窄谱、低毒的药物来完成治疗。如需联合应用,应以疗效好、副作用小为原则,为防止累计毒性作用,严禁联合使用对同一器官均有毒性的抗生素,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较重的肾毒性作用,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为半衰期短,体内消除快,想要维持较长的血药浓度,应每日2~3次。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四环素类(如土霉素)不宜应用,对于氨基糖甙类及磺胺类等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应慎用[4]。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如消化道菌群失调可以引起腹泻、便秘等,严重的可以引起全身真菌感染。

  3.2 解热镇痛类药物

  现在临床使用的小儿解热镇痛类药物种类、剂型较多,各种退热成分不同,但其药理作用基本相同,只要一种足量即有效,没有必要联合用药。而扑热息痛、布洛芬制剂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小、口服吸收迅速完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易诱发小儿哮喘、Reye综合征、胃肠道黏膜损害,剂量过大引起出汗过多而导致患儿体温不升或虚脱,应慎用。

  3.3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药物

  许多家长及部分儿科医生认为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药物可以长期、无条件使用,所以经常给小儿服用一些诸如钙制剂、锌制剂、氨基酸制剂、多种维生素制剂等药物。其实服用此类药物治疗要根据小儿身体需要,若滥用或过量、长期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维生素D过量的使用可以使体内维生素A、维生素D浓度过高,出现高钙血症。对于新生儿,不宜长期使用维生素K,否则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总之,儿科医生必须掌握儿科用药科学性、合理性的基本技能,是不断探讨、研究的领域,特别指出的是基层临床儿科医生更应该不断的学习掌握基本药物的临床应用,不希望他们成为“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医生,滥用药物导致的药源性疾病不断夺走儿童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黄志华.重视儿科合理用药.中国临床医生,2006,34(2):12-14.

  2 徐小薇.儿科合理用药探索.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10(2):125-128.

  3 周森麟.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和处置.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9,8(1):55.

  4 任冠桦.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儿科合理用药.海峡药学,2005,17(6):83.

  

作者: 段生华作者单位:730300 甘肃永登,永登县人民医院 2013-2-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