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第11卷第5期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2例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深入探讨甲亢性周期性麻痹(Tpp)的诱因、发病机理、鉴别诊断和实验室表现及治疗。方法通过本院2例确诊甲亢性周期性麻痹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与治疗,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经针对病因补钾、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未再发作周期性麻痹表现。结论Tpp症状发作的程度与甲亢的病情和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深入探讨甲亢性周期性麻痹(Tpp)的诱因、发病机理、鉴别诊断和实验室表现及治疗。 方法 通过本院2例确诊甲亢性周期性麻痹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与治疗,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经针对病因补钾、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未再发作周期性麻痹表现。结论 Tpp症状发作的程度与甲亢的病情和病程无关,而与甲亢的控制、低钾的纠正有关,针对病因分析和治疗,能提高对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

【关键词】  甲亢;周期性麻痹

 1 病例介绍

  例1,男,37岁,因突发下肢不能活动30min入院,患者发病前正因感冒、高热在门诊补液应用青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用药30min后患者突然出现下肢不能活动,随即上肢也渐出现相同症状,既往无多饮、多汗甲亢症状史,查体:体温38.3℃,呼吸18次/min,心率98次/min,血压15/10kPa,双下肢肌力0级,双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膝腱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即测血电解质示:pH 7.38,K+2.1mmol/L,Na+133mmol/L,Cl-97mmol/L;ECG:窦性心律, Ⅱ°-Ⅰ型 AVB ,T波改变,出现“u”波,Q-T间期延长。尿pH 7.51 即当日予补钾12g,患者症状未明显改善,有呼吸困难症状及尿潴留,第2天甲状腺功能:TSH 0.6mU/L,TT3 5.06nmol/L,TT4 176nmol/L,FT3 13.4pmol/L, FT4 34pmol/L,即予丙基硫氧嘧啶0.1g,q8h抗甲状腺、继续补钾12g/d,常规补镁等治疗后第3天症状改善,血钾4.8mmol/L,尿pH 7.33。7天后好转出院,服用丙基硫氧嘧啶3年,麻痹症状未再发作。例2,男,30岁,有易饥、多汗半年突发不能走路半天入院,查体:呼吸16次/min,心率108次/min,两侧甲状腺Ⅱ°肿大,可闻及2级吹风样杂音,双下肢肌力2级,膝腱反射迟钝,病理征未引出。入院时测电解质示:K+2.5mmol/L,Na+136mmol/L,Cl-98mmol/L;尿检无异常,ECG: 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随拟“低钾、甲亢”,予补钾9g/d,丙基硫氧嘧啶抗甲状腺,2天后患者肌无力症状改善,血钾4.6mmol/L,甲状腺功能示:TSH0.3mU/L,TT3 6.35nmol/L, TT4 187nmol/L, FT3 16pmol/L, FT4 38.5pmol/L,继续应用抗甲状腺药,2周后易饥、多汗症状好转,此后一直服用丙基硫氧嘧啶至今,未再发作上述症状。

  2 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是常见疾病,合并周期性麻痹(periodic paralysis,pp)亦不少见,甲亢性周期性麻痹(Tpp)自1926年由Kiatumura首先报道,故又称Kiatumura综合征[1],在国内报道发生率占甲亢的1.8%~8.8%[2],为一种潜在危险的内分泌疾病。常易导致误诊、误治,发展为重症状态。复习文献,结合本院以上2例临床病例,进行较为深入的综述和讨论,以便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2.1 临床表现

  2.1.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体征

  Tpp大多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一般先有甲亢症状,如多饮、多食、心悸、怕热、多汗等高代谢症状,较为严重的如突眼、甲状腺肿大、手震颤等;另外,有的Tpp无明显甲亢症状,或者甲亢症状轻微,此类患者常以周期性麻痹(pp)为首诊,掩盖了甲亢症状,极易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有报道统计,在Tpp中有甲亢典型表现占54%,甲亢症状轻微占16%,而无明显甲亢症状占30%[3]。本院第1例Tpp患者甲亢症状(多汗、消瘦、多食)轻微时未注意,直至出现周期性麻痹后,在寻找pp的病因时,才引起重视。而第2例症状较典型。

  2.1.2 肌肉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一般与周期性麻痹相似,呈四肢发作性、迟缓性瘫痪,近心端重于远心端,下肢常重于上肢,发作时肌力减低,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时累及肋间肌和膈肌,出现呼吸困难;某些患者向上发展至颈部肌肉及颅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肌肉症状多在清晨或夜间醒来,亦有报道于白天发病[4,5]。本院2例即于白天发病,先出现双下肢迟缓性瘫痪,以后渐累及双上肢及膈肌。

  2.1.3 肾脏症状和体征

  Tpp一般无肾脏病表现,蛋白尿偶尔可见,肾功能基本正常,严重的Tpp亦会有肾脏表现,有报道甲状腺素增高对肾小管HCO-3排泄增多和泌氢能力下降有关。本院第1例Tpp患者,在排除原发性肾小管酸中毒后发现有尿pH呈碱性,血pH正常范围。以后随甲亢治疗,Tpp症状的控制而尿pH下降,可能存在Tpp继发性不完全性的肾小管酸中毒,本例患者血气分析限于条件未能及时化验,特提醒读者重视。

  2.1.4 心律失常

  Tpp患者一般为低钾引起的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或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心房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亦可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严重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心电图对低钾诊断有较特异价值,一般最早出现“u”波,QT时间延长,随着血钾进一步下降,出现“p”波幅度增高,QRS波增宽,补钾及治疗原发病后,上述症状即可获得改善。本院1例Tpp患者因低钾后出现了Ⅱ°-Ⅰ型 AVB,该类房室传导阻滞国内报道不多[6]。

  2.1.5 其他症状、体征

  胃肠道系统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肠道胀气,肠麻痹。泌尿系统是否尿潴留,报道不一,有学者认为尿潴留占Tpp 90%,也有学者认为尿潴留只占0.01%[7,8],另外Tpp可导致肝损害,国内报道发生率为25.35%~35.80%[9]。此类症状随着Tpp的控制而会完全缓解,本院第1例亦有极为类似表现。

  2.2 实验室表现

  2.2.1 甲状腺功能测定

  T3、T4、FT3、FT4以及早年吸131I或PBI等高于正常,亦有患者T3、T4不升高或仅T3升,则进一步做TRH兴奋试验,才能早期做出诊断,本院2例患者表现为T3、T4、FT3、FT4均有升高,TSH减低。

  2.2.2 血电解质主要表现

  为低血钾,血钾越低,麻痹水平越高,当血钾低于2.0mmol/L时,上肢累及明显,可致呼吸困难,血钾更低可使心脏意外[10]。患者Tpp症状发作的程度次数与甲亢的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无关,而与甲亢的控制与否,低钾的纠正有关[11],另外,本院1例出现Tpp引起的继发性肾小管酸中毒,是否可引起血气的变化,应引起关注。

  2.2.3 甲状腺超声或扫描

  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腺滤泡上皮细胞再生,有淋巴细胞浸润,亦可有结节,一般双侧甲状腺肿大,亦有单侧甲状腺肿大报道[12]。

  2.2.4 血清酶的变化

  Tpp的血清肌酶类同于PP的肌酶,PP患者65%有CPK不同程度的增高,可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有关,而CPK-M、LDH、r-GT、AKP则难以定论[8]。

  2.2.5 肌活检检查

  急性发作时,肌活检可无阳性,长期低钾麻痹时,可见肌源性损害(肌纤维萎缩变性,纤维间脂肪浸润)为慢性甲亢性肌病(CTM),另外,EMG显示肌源性损害,轻症患者可有EMG异常而肌活检正常。

  2.3 甲亢性周期性麻痹的鉴别诊断

  2.3.1 与家族性周期性麻痹(Familial periodic paralysis,FPP)的鉴别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Hokpp)常有家族遗传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呈散发性,基因连锁分析表明Hokpp基因位于染色体1q31-32,它与二氢吡啶(DHp)受体基因连锁,Ptacek等报道DHp受体基因突变导致Hokpp,此为一种原发性疾病,症状与甲亢引起的继发性pp类似,提请在寻找原因方面注意。

  2.3.2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

  临床可分为慢性和急性甲亢性肌病[9],CTM于1895年由Bathurst首先提出,慢性者临床特点常为起病隐袭,进展缓慢,进行性肌肉萎缩,对称性肌无力,肌力减退,以骨盆带肌肉受损为严重,肩胛带肌肉次之,远端肌肉病变常较轻,EMG或肌活检显示肌源性损害。急性者以毒性弥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Grane’s)为多见,起病急,数周内可出现说话和吞咽困难,发音不准,也可合并甲亢危象,威胁生命。此类疾病亦可合并周期性麻痹[6],表现为周期性麻痹发作间隙期呈肌无力状态。

  2.3.3 甲减性肌无力

  甲状腺激素减少引起的机能代谢减慢,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肌肉松弛无力,皮肤蜡黄,多累及肩、背部肌肉,也可有肌肉暂时强直、痉挛或出现齿轮样动作,腹背肌及腓肠肌可因痉挛而疼痛。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有助鉴别。

  2.3.4 库欣综合征并肌无力

  库欣综合征时高水平的皮质醇亦可产生低血钾,引起周期性麻痹(PP),常并发高血压、向心性肥胖、骨质疏松,实验室表现为尿钾排量增加,24h尿游离皮质醇测定(ufc),24h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 )测定具有重要鉴别意义。

  2.3.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肌无力

  醛固酮有潴Na+排K+作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导致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活性及高醛固酮水平。低血钾可导致周期性麻痹,24h尿钾高于25mmol/L,可疑此病 , 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测定、肾上腺、B超、CT、MRI的检查对本病确诊很有价值。

  2.3.6 重症肌无力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眼部肌群,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朝轻幕重,对新斯的明有良好效应,合并甲亢时较难鉴别。实验室检查可查出自身抗体,抗AchR抗体测定,疲劳试验有助鉴别[4]。

  2.4 发病机理分析

  Tpp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男女之比6~7:1,多发于亚洲国家[8],临床上分为低钾型、高钾型、正钾型 ,其发病机制分析如下。

  2.4.1 代谢异常

  (1)Tpp与糖代谢有关,一般患者糖负荷或饱餐后血糖水平升高,诱发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增强,血中胰岛素水平升高,随着糖氧化、分解、利用的过程加快,促使细胞外钾离子迅速移向细胞内使血钾分布异常。(2)Tpp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可增强组织钠-钾ATP酶活性,进一步促使钾移向细胞内,增强了对低血钾神经肌肉的影响。

  2.4.2 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1)Tpp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变化有关,有学者证实醛固酮拮抗剂及氯化钾治疗可防止一些病人发病[1]。(2)另外,一些患者因情绪紧张,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大量释放,使血糖升高,诱发高胰岛素血症,同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通过迷走神经使胰岛素分泌增强,使糖代谢改变,导致钾分布异常。因此,Tpp与代谢、内分泌因素、神经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2.4.3 肾脏变化

  Tpp患者肾素紧张,醛固酮增多,可致肾远曲小管钾离子-钠离子交换增加,导致低血钾,Tpp是否有尿钾排泄增加,国内尚无报道,一般均认为体内钾的分布异常[10]。本院1例尿钾排泄增加也难以定论,以后值得探讨甲状腺激素-醛固酮-尿钾排泄增加这一方面的问题。

  2.4.4 遗传因素

  有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与Tpp得关联研究最多,刘伟华报道b51基因可能在中国人Tpp患者起重要作用。国内有报道,同一家族3例甲亢均有pp,认为Tpp有一定的遗传倾向[8]。

  3 讨论

  (1)甲亢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实验室表现的多样性组成了多种综合征,特别是甲亢性肌病,应予重视。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五种类型,临床重点讨论以下三种:①急性甲亢性肌病,较少见,多由Graves病引起,起病急,数周内可出现说话和吞咽困难,发音不准,也可合并甲亢危象,并导致呼吸肌麻痹,威胁生命。②慢性甲亢性肌病较多见,起病慢,多累及近端肌群和肩髋带肌群,其次是远端肌群,进行性肌无力,消瘦甚至肌萎缩,患者主诉登楼、蹲位起立及梳头动作困难,该病病因不明确,可能是由于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于肌细胞线粒体,发生肿胀变性。③甲亢并重症肌无力,前面已提及,两者可合并,且均为自身免疫疾病,均可查出自身抗体。但甲亢并不直接引起重症肌无力,可能两者先后或同时存在于对自身免疫有遗传缺陷的同一患者中。Tpp可总结为:多见于东方国家,年轻男性占显著优势,常以过量高碳水化合物、疲劳为诱因。发作时常呈低血钾,症状与家族性pp相似。(2)Tpp的病因机理不明,可认为与甲状腺素的水平升高有关。①代谢异常:T3、T4升高可促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Na+-K+ATP酶活性升高,促使钾离子移向细胞内,另外,T3、T4的分泌增多,使肝糖原分解与糖的氧化均加速,肠吸收葡萄糖加快,餐后血糖升高,促使钾在细胞内外分布异常,引起Tpp的发生。②内分泌神经因素的影响:早期甲状腺素升高可影响垂体-肾上腺轴,使得血中ACTH和皮质醇水平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分泌亦有升高,这些因素均可导致低血钾,过多的T3、T4刺激儿茶酚胺受体,儿茶酚胺作用增强,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兴奋,使得肾上腺、胰岛素分泌增强,导致糖代谢异常,促使钾移向细胞内,加重了Tpp的发生。③对肾脏的影响,本院的1例患者,发生Tpp前后多次查尿pH呈碱性,而血pH正常,尿排 钾量也有增加,在排除了原发性肾小管酸中毒外,考虑其为Tpp引起的继发性不完全性肾小管酸中毒(因无条件测血醛固酮,较遗憾)。这可能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增多及肾小管碳酸氢根排泄量增加,氢离子排泄量减少,钾离子排泄交换增多。(3)Tpp与各种肌肉疾病,神经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是容易的,其中甲状腺素水平的测定是关键。Tpp与家族性低钾周期性麻痹难以区别,易造成误诊,临床医师在低钾血症诊断的同时,低钾血症病因分析是防止Tpp误诊的关键。(4)Tpp出现的诱因有疲劳,精神紧张,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并各种感染性疾病,药物(青霉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诱因与三大发病机理相关联,患者与医务人员都应该注意这些方面的预防,本院1例Tpp患者,正是在疲劳状态下,因呼吸道感染,静注大量青霉素、地塞米松后诱发pp的发生。(5)对Tpp的治疗和预防:Tpp症状发作的程度与甲亢的病情和病程无关,而与甲亢的控制低钾的纠正有关,故首先需针对病因治疗:①抗甲状腺药物的应用:常规应用他巴唑、丙基硫氧嘧啶、甲硫咪唑,可单独,亦可小剂量联合应用,直至甲亢控制,减维持量,注意副作用。②在Tpp急性发作期及低血钾血症期,应积极补钾。一般以口服及静滴。口服钾量可每小时30ml(10%氯化钾),静滴钾浓度为1.5ml/L。有心律失常者应在心电监护下加重补钾量,多次监测血钾浓度,直至正常为止。此外,静滴时应忌用葡萄糖。③预防:在Tpp控制后,应注意预防诱发因素如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一般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张美英,邹文华,赖晓阳.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临床特征分析.江西医学院学报,1999,39(4):101.

  2 姚宜卿,张绍火,林大明,等.周期性麻痹62例临床分析.福建医学院学报,1993,27(3):209-210.

  3 苏振阳,姬秋和,孙体,等.以周期性麻痹为首发症状的甲亢50例临床分析.陕西医学杂志,2000,29(2):114.

  4 慕容慎行,李振三,裘明德,等.神经病学.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1996:197.

  5 厚华则,田力,尚晋林.甲状腺功能性周期性麻痹48例分析.长治医学院学报,1999,13(4):264.

  6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02.

  7 李志华.低钾性周期性麻痹66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7,20(5):275.

  8 彭超英,蒲传强.周期性麻痹110例临床分析.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6,6(4):261.

  9 白智勇,范淑菊,刘秀珍.甲亢伴慢性甲亢性肌病、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中国综合临床,1999,15(5):434.

  10 徐炯,徐新民.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周期性麻痹临床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9,11(4):173-175.

  11 Mc Fadzeun AJC,Young R. Perodic paralysis complicating thyrotoxicos is in china.Br Med J,1967,1:451.

  12 罗南渝,梁自文,张平,等.甲亢周期性麻痹21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1998,27(2):7.

  

作者: 钱 军作者单位:214199 江苏无锡,无锡市锡山区东港医 2013-2-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