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第11卷第5期

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关键词】缬沙坦胺碘酮联合治疗持续性房颤临床观察75岁以上)中房颤的患病率达到10%左右,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房颤(atrilfibrillation,AF)患者卒中的发生率约为非房颤患者的5倍,是老年人发生卒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且伴发房颤的卒中患者的卧床率明显增加[1]。本院采用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缬沙坦 胺碘酮 联合治疗 持续性房颤 临床观察

  通人群中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的发生率超过1%,并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高。在老年人群 (>75岁以上)中房颤的患病率达到10%左右,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房颤 (atril fibrillation,AF)患者卒中的发生率约为非房颤患者的5倍,是老年人发生卒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且伴发房颤的卒中患者的卧床率明显增加[1] 。目前主要的防治策略仍为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栓塞形成。本院采用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持续性房颤,并与单用胺碘酮治疗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96例住院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心电图等检查及病史确诊为持续性房颤。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男44例,女 14例,年龄35~79岁,平均57岁;对照组38例,男29例,女9例, 年龄 40~76岁,平均58岁。其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与惊慌,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率增快。所有患者病程 6个月以上,无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但排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低血压、 预激综合征、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心功能Ⅲ级以上、严重肝肾衰竭。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原发疾病

  治疗组58例,包括冠心病25例,高心病 13例,风心病 9例 ,扩张型心肌病5例,特发性心肌病3例,甲亢性心脏病 3例。对照组 38例,包括冠心病19例,高心病9例,风心病 5例,扩张型心肌病2 例,特发性 l例,甲亢性心脏病2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常规基础上,治疗组:胺碘酮口服200mg/次,3次/d,治疗 1 周 ;第 2周减至 2次/d;第3周减至1次/d,维持治疗;加用缬沙坦口服,80mg/次, 1次/d。对照组 :胺碘酮的用量、用法同治疗组。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用药后 48h、72h、1周及1年观察心律转复和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并做心脏超声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随访1年。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Prystowsky及国内有关文献[2],静息时心室率控制在60~90次/min,活动后心室率控制在≤120次/min。显效:用药后静息状态下平均心率维持于60~80/min,轻度活动后心率 <120/min;有效:平均心率及运动时心率较用药前减少30%~50%以上;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两组疗效差别比较用χ2检验, 其他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治疗组显效40例(69.0%),有效 14例(24.1%),无效4例(6.9%)。对照组显效18例 (47.4%),有效11例(28.9%),无效9例(23.7%)。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 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副作用

  两组服药后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均无异常改变,治疗组5例患者有头晕、恶心、食欲下降 等不良反应,但持续时间较短,无需减量或停药即可恢复,余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3 讨论

  心房纤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见于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肺部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相当多的患者以持续性房颤维持终身。其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导致中风致残的发生率是其他病因的5倍,病死率高于无房颤患者2倍。最新的AFFIRM试验研究以心律失常等各种原因死亡为一级终点,结果显示维持窦性心律与心室率控制两者等效,所以应将心室率控制列为一线干预对策。心室率控制以药物为主,包括洋地黄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等[3]。洋地黄类药物起拟迷走神经作用,使房室传导延缓,不应期延长,心室率减慢,能较好地控制静息时的心室率,但对活动后心室率的控制效果差,胺碘酮为多通道阻滞药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慢窦性及交界性心率,不增宽QRS波,无负性肌力作用, 是较强的非竞争性α和β受体阻滞药。其中重要的作用是对钾通道的阻滞,可减慢心肌的复极化,从而延长动作电位和不应期,阻止激动的扩散。所以胺碘酮在维持窦律方面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有研究报道[4 ],心房颤动复律后,单用胺碘酮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在 60%~75%,与本文结果相符。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呈竞争性拮抗,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长期使用具有缓慢降压作用。缬沙坦还具有降低左室舒张末容积,影响心血管重构,逆转和改善患者血管内皮,恢复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持续性房颤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用药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值得注意的是,胺碘酮是含碘呋喃衍生物,碘的大量摄入可以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等表现[5 ]。

【参考文献】
    1 Hersi A,Wyse DG.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Curr Probl Cardiol,2007,28 (4): l45-163.

  2 Dulli DA,Stanko H,Levine RL.Atrial fibrillation is associated witl1 severe acute ischemic stroke.Neuo.epidemiology,2007,32 (2):128-132.

  3 张其亮,肖斌.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中国心电医学,2007,8(10):688.

  4 高文学,赵华,刘琦,等.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8,23(2):235-238.

  5 罗维强,白万理.胺碘酮应用指南解读.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 杂志,2009,17(1):19-20.

  

作者: 梁必立,李长彬,林雪梅作者单位:730020 甘肃兰州, 2013-2-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