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2年第12卷第3期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论述溃疡性结肠炎乃湿毒为患,在治疗上运用中医药内外合治。着重介绍生地榆、野玫瑰根等在治疗中的应用。【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野玫瑰根溃疡性结肠炎全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称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为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病,病位在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论述溃疡性结肠炎乃湿毒为患,在治疗上运用中医药内外合治。着重介绍生地榆、野玫瑰根等在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湿毒;内外合治;生地榆;野玫瑰根

  溃疡性结肠炎全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称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为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病,病位在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历属于中医“肠癖”、“泄泻”、“肠风”、“脏毒”等证范畴。在治疗上西医尚无特效疗法而颇为棘手,王洪军主任医师系通化市名医,擅长肝胆、脾胃疾病的治疗。在临床中药内外合治,屡奏良效,兹述如下与同道共商。

  1 内治之法首重清祛湿毒之邪

  本病以病程长,病势缠绵,反复发作且难以治愈为特点。其主症: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黏滞或挟黏液、脓血等。另外,由于肠镜的应用扩展了中医的望诊,直观地显示出本病病位为充血、水肿、渗出、出血、糜烂、溃疡等。此为临证辨病用药提供了基础。其病机当为湿、热、瘀、浊、虚。且肠腑为排毒泄浊之通道,为湿热粪毒诸邪之所蔽也。

  脾虚湿盛是其主要病因病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即所谓“湿盛则濡泄”。内因则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而发泄泻。且肝肾所致之泄泻,亦是脾虚所为也。然治疗上不可盖以健脾涩肠、利湿解毒治之。应当首以清祛毒邪,涤肠化滞。纵有虚象亦不妄投滋补。“必先导涤肠胃,次正根本。”因“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故务求腑气得通,浊毒得清,瘀滞可消,而后补益,庶无留邪之弊。叶天士治湿亦有云:“清凉到十分之六七,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此言极为精辟,湿毒之邪黏滞难祛,大势虽平,而邪犹未尽解,畏虚而补其证难愈,变证亦出。

  临证经验方玫瑰地榆肠癖汤:野玫瑰根30g,生地榆30g,丹参30g,仙鹤草30g,姜半夏20g,党参30g,炒白术15g,炒白芍15g,防风15g,陈皮15g,砂仁10g,薏苡仁30g,车前子15g,茯苓15g,生甘草15g。

  按:此基础方实乃为痛泻要方合六君子加野玫瑰根、地榆、薏苡仁、仙鹤草、车前子而成。野玫瑰根,因本品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并有收敛止泻之功效,故以其治疗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直肠炎及溃疡病出血、胃脘痛等。野玫瑰根水煎剂具有抗炎与免疫功能增强作用。资料表明,野玫瑰根煎剂对老龄小鼠免疫功能增强更为明显。说明野玫瑰根水煎剂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免疫增强剂。其化学成分为:黄酮类、生物碱类、酚类、还原糖类、鞣质、蛋白质、蒽醌、内酯、强心苷、皂苷等[1]。仙鹤草,苦、涩,平,归心、肝经,具有收敛止血,清肠胃湿热,止痢,解疟,补虚之功效。在临床多用于治出血证、腹泻、痢疾、疟疾寒热、脱力劳伤。本品味涩收敛,功能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全身各部之出血证。因其药性平和,大凡出血病证,无论寒热虚实俱可用之。血热者,可伍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虚寒出血,可与党参、熟地、炮姜、艾叶等益气补血、温经止血药合用。其涩敛之性可涩肠止泻治痢,因药性平和,兼能补虚又能止血,故对于血痢及久病泻痢尤为适宜。《岭南采药录》就单用本品水煎服,治疗赤白痢。《滇南本草》云:“调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红崩白带,面寒背寒,腰痛,发热气胀,赤白痢疾。”《本草纲目拾遗》也记载了其止血、消积、治痢等功用,“葛祖方:消宿食,散中满,下气,疗吐血各病,翻胃噎嗝,疟疾,喉痹,闪挫,肠风下血,崩痢,食积,黄白疸,疔肿痈疽,肺痈,乳痈,痔肿。”地榆,苦、酸,微寒。入肝、大肠经。功能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泻火敛疮。且清降不虑其过泄,收敛不虑其过涩,施之于脓血夹杂之泄泻、血痢、肠风、脏毒、肠癖等病,取效甚佳,用量为30g。主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药性论》:“止血痢蚀脓。”《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泻痢多伤脾胃,脾胃湿盛则泄泻不止,故健脾利湿之法当贯穿始终。临床余选用香砂六君子去木香,加生薏苡仁而治。薏苡仁《药品化义》谓:“味甘气和,清中浊品,能健脾阴,大益肠胃……又取其味厚沉下,培植下部,用治脚气肿痛,肠红崩漏。”本品味甘淡,性凉,可健脾利湿,又能解毒排脓,惟其力薄,非重用不能建其功。治疗泄泻,湿浊不祛则泄泻难止。故“利湿浊,开旁路”又为其治。“淡能渗湿”,以甘淡之品利水渗湿,分清泌浊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伤寒论》亦云:“下焦主分清浊,下利者,水谷不分也,若服涩剂而利不止,当利小便,以分其气。”《景岳全书·泄泻》明确提出:“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即吴塘之意为:“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方中茯苓、薏苡仁、车前子之用。《名医类案》载车前子:“利水道,不动真气,水道利,清浊分,谷藏自止矣。”三药利水渗湿,开通旁路,且有健脾之功。另外,丹参活血化瘀,砂仁芳香醒脾,理气消滞。诸药合用肠癖自祛。正如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另外,在临床常以酒制大黄15g配伍肉桂5~10g辨证而用。大黄酒制,可缓其峻下苦寒之力,强其升清化瘀。《神农本草经》云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草纲目》:“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可见此药擅走肠中,有破积滞、泄瘀毒、祛陈腐之功效,溃疡性结肠炎之热毒滞肠中、秽浊留体内,用之最宜。对于湿盛于热或湿热并重者,祛湿固为首要,但温阳之药亦勿忘配伍之。二药相伍,乃有治湿热痢之良方“芍药汤”义。湿热之邪缠绵难除,则因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相合,胶结难开,湿则宜温化,热则宜清解,徒清热则湿愈盛,徒祛湿则热愈炽,故施治宜使湿热双解。肉桂,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之效。在大剂苦寒清热药中,其辛散作用能温化湿邪,只有阳气布达湿邪才能速化。譬犹:“离空当照,阴霾自散”也。湿祛则热孤无所附,热孤则利于清解,再者,肉桂可防寒苦伤于脾胃,次者,肉桂又功擅走散行血,行血则便脓自愈。

  2 外治法当对症治疗、清解护膜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于下焦结肠,中药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所,迅速祛除毒邪,缓解病痛。由药物直接作用于结肠黏膜,清除局部之湿热瘀毒。正如《黄帝内经》所云:“其下者,引而竭之”。这样既可避免药物之苦寒伤及胃气,又可最大化提高药物疗效而无鞭长莫及之感。吴师机《理瀹骈文》首先阐明了外治与内治在机理上一致的原则,所不同的是给药的途径而已。《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易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不穷。”

  因本病一方面为湿热瘀毒停滞肠中,另一方面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故此,治疗应以清热化湿、祛腐生肌为基础而处方。药用:丹皮20g,生地榆30g,白花蛇舌草50g,白及15g,炒白芍20g,大黄炭15g,野玫瑰根30g,甘草15g,三七粉10g(兑)。方中丹皮,外用古称“无双生肌散”,有凉血止血、祛瘀生肌之功。白及味苦甘涩,性微寒。其主要功效有止血、消肿、祛腐、生肌,且可补肺,收敛。总之,溃疡性结肠炎内外合治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 黄文哲,李玉环,李宗利.野玫瑰根化学成分的研究.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88,21(1):17.

  

作者: 程佩富1,刘玉梅1△,王洪军2(指导)作者单位:1 13460 2013-2-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