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2年第12卷第9期

湿疹从脾论治2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认为湿疹是体内蕴湿与湿热外邪相搏而发病,但其根本多有脾失健运、水湿内蕴、湿困脾土的一面,故在临床上从脾论治,重视健脾利湿。临床应用此法,疗效甚佳。【关键词】湿疹。临床观察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约占皮肤病门诊量的15%。...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认为湿疹是体内蕴湿与湿热外邪相搏而发病,但其根本多有脾失健运、水湿内蕴、湿困脾土的一面,故在临床上从脾论治,重视健脾利湿。临床应用此法,疗效甚佳。

【关键词】  湿疹;从脾论治;临床观察

  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约占皮肤病门诊量的15%。湿疹相当于中医古籍记载的“旋耳疮”、“浸淫疮”、“绣球风”。清代《医宗金鉴 .夕科心法要诀》云:“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笔者认为:湿疹是体内蕴湿与湿热外邪相搏而发病,治疗上多用清热、利湿、凉血、健脾等法则,但其根本均有脾失健运、水湿内蕴、湿困脾土的一面,故在临床上从脾论治,重视健脾利湿。热盛型清热利湿、凉血为主,可少佐健脾燥湿之品;湿盛型、血虚风燥型,应健脾利湿,佐以清热、凉血。应用此法,疗效甚佳,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70岁,20岁以下5例,20~45岁10例,45岁以上5例;病程最长20年,最短1周。主症:皮疹呈多形性,急性期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慢性期呈苔藓样变,伴有剧烈瘙痒,慢性病程,容易复发。

  2 辨证施治

  2.1 湿热风蕴

  热盛于湿 主证:发病急,病程短,相当于急性湿疹。局部皮损初期皮肤潮红,掀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疮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伴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湿热风蕴热盛于湿治法:清热解毒,除湿祛风止痒,佐以健脾燥。湿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车前草(包)10g,通草10g,黄芩9g,生地15g,当归9g,白鲜皮10g,丹皮9g,白茅根20g,大青叶15g,苍术9g,苦参15g,黄柏9g。

  2.2 湿热内蕴

  湿重于热 主症:发病较缓慢,皮疹为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皮肤潮红,有瘙痒,抓后糜烂渗液较多,可有胃脘胀满 ,纳食不香,口中粘腻,口渴而不思饮,身倦乏力,女性白带清稀,便不干或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辨证:湿热内蕴湿重于热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清热。方药:除湿止痒汤加减:茯苓10g,生白术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9g,茵陈15g,枳壳6g,生地12g,竹叶6g,白鲜皮10g,生甘草10g。

  2.3 脾虚血燥,肌肤失养

  主症:病程日久,多见于慢性湿疹,皮肤粗糙肥厚,有明显瘙痒,表面有抓痕,血痂,颜色暗,或呈色素沉着,可有身倦乏力,纳食不香,失眠多梦等,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缓。辨证:脾虚血燥,肌肤失养。方药:健脾润肤汤加减: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陈皮10g,当归10g,丹参15g,鸡血藤15g,赤白芍20g,生地15g,白鲜皮30g,苦参15g。

  3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瘙痒症状消失,疗效率达100%;显效:皮损明显消退或大部分消退,瘙痒明显减轻,疗效率达70%以上;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瘙痒症状有所改善,疗效率达30%以上;无效: 皮损消退不明显,瘙痒未见减轻或临床症状恶化,疗效率未达30%。

  4 治疗结果

  痊愈12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

  5 典型病例

  例1,男,49岁,泥瓦工。2008年7月19日初诊。患者自诉全身泛发性红斑、丘疹已三年余,呈对称性发病,手、足尤甚,近1周明显加重,局部糜烂,渗黄水,双手自然下垂时,水滴成线,瘙痒剧烈,无休无止。伴身心烦躁,口干口渴,恶心,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查体:局部皮损增厚,颜色加深,有明显抓痕。诊断:湿疹。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车前草(包)10g,通草10g,黄芩9g,生地15g,当归9g,白鲜皮10g,丹皮9g,白茅根20g,大青叶15g,苍术9g,苦参15g,黄柏9g。连服20剂,瘙痒明显减轻,已不渗液流水。上方去龙胆草、苍术、黄芩,加黄芪10g,茯苓10g,白术9g。续服10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例2,男,64岁,退休干部。2009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自诉患病已三十余年。初起为丘疹,小水疱,皮肤潮红,瘙痒较轻。随后逐渐加重,瘙痒剧烈,抓破后流黄水,绵绵不休,睡卧不安。近年已不流水,瘙痒时轻时重,伴纳食不香,口中粘腻,身倦乏力,便溏。查体:全身呈泛发性丘疹、结节、有明显抓痕,严重处有苔藓样变,局部有脱屑。诊断:慢性湿疹。治则: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止痒。方用除湿止痒汤加减:茯苓10g,生白术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9g,茵陈15g,枳壳6g,生地12g,竹叶6g,白鲜皮10g,生甘草10g。连服35剂,症状明显减轻,改上方去茵陈、泽泻,加黄芪20g,防风9g,荆芥9g。连服20剂而愈,随访无复发。

  6 体会

  湿疹是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外因多与风、湿、热有关,内因多责之于脾[2]。急性期以湿热为主,其中又有湿重热重之分,可从病势、皮损颜色、伴有症状、舌苔脉象来辨别。热重于湿者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除湿。常用药物龙胆草、黄芩、黄连、马齿苋、生石膏、白茅根、生地、丹皮、赤芍、通草、木通等。湿重于热者,治以健脾除湿,佐以清热。常用药物苍术、白术、白扁豆、生苡仁、茯苓、厚朴、枳壳等,酌加清热药。慢性期以血虚风燥为主,治以养血润燥,常用药物当归、丹参、鸡血藤、何首乌、地肤子、生地、熟地、白鲜皮等。部分患者常兼夹有湿浊,故应在养血润燥时加用健脾除湿之品,若皮损发红时,需加凉血之品。

【参考文献】
    1 张志礼.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05-107.

  2 单敬文,古桂芳,谢俊杰.中药清热除湿饮治疗湿热型湿疹112例临床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4):40.

  

作者: 王宜天,姜 宁作者单位:438300 湖北麻城,麻城市皮肤 2013-2-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