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第15卷第9期

肌纤维母细胞肉瘤(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2例罕见的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两例最终病理诊断均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结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梭形细胞肉瘤,具体发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总结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2例罕见的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1在活检诊断后,行大腿中段截肢术,术后在当地医院行化疗(具体方案不详)。术后1年,患者因肺转移,死亡。患者2行肿瘤切除术,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并行化疗,术后11个月发生肺转移,3个月后死亡。两例最终病理诊断均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复习近30年的文献,共有54例同样的病例报道。患者中以成年男性多见,肿瘤好发于头颈部、躯干以及四肢。逐渐增大的无痛性包块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依照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及肌源性标记物,即可以作出诊断。[结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梭形细胞肉瘤,具体发病率不详。诊断时应与滑膜肉瘤、平滑肌肉瘤和纤维肉瘤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化疗效果不肯定。该肿瘤为低度恶性,具有侵袭性,术后局部复发率高,可以发生远处转移。预后尚不肯定。

【关键词】  梭形细胞肿瘤; 肌纤维母细胞肉瘤; 病理; 治疗; 预后

 肌纤维母细胞肉瘤(sarcoma of myofibroblasts,myofibrosarcoma)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梭形细胞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主要由分化程度不同的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可以发生于儿童或者成人,主要见于头颈部〔1〕。因为该肿瘤少见且诊断困难,所以既往文献多囿于此类肿瘤组织病理学方面的讨论,较少注重于其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情况。本文结合本院近年收治的2例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期总结该肿瘤的临床特性。
   
  1  临床资料
   
  患者1,女,55岁,以发现右膝部复发性包块5年,疼痛并破溃20 d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意中发现右膝前方有一直径约2 cm大小的肿块,当时无疼痛,即在当地医院行肿块切除,术后未做病理检查,也未行其他治疗。1年前在原手术部位又发现一肿块,并逐渐增大至直径5 cm左右,再次于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滑膜瘤”。术后5个月,原部位再次发现肿块,体积不断增大。近20 d,患者自觉右膝疼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包块破溃,局部有出血,表面出现脓液。患病以来,患者精神尚可,无腹痛、腹胀,无咳嗽、咯血,体重无明显减轻。入院查体:右膝关节处于伸直位,髌前可见多个隆起皮肤的结节,大小不一,呈菜花状,表面破溃,并有较多脓性分泌物,恶臭,质韧,压痛明显(图1)。X线:右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髌骨前上缘明显骨质破坏,关节周围骨密度明显减低(图2)。三维CT重建:右膝关节右前方见一巨大软组织密度包块影,大小约4.0 cm×5.0 cm×11.0 cm,肿块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向上包绕股直肌肌腱,并突入髌上囊,髌骨右半部分被肿块包绕侵犯,向前突入皮下,皮下脂肪破坏消失,向右后方突入关节间隙,右侧股内侧肌肌腱增粗。肿块密度尚均匀,CT值约为46.0 Hu。股骨下段、胫骨上段密度未见明确破坏征象(图3)。MRI:右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内见巨大肿块影,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髌骨受累,关节腔内及髌上囊可见少量长T1长T2信号积液(图4、5)。全身骨扫描:右膝(髌骨、股骨内外侧髁、胫骨粗隆)异常骨盐代谢增高,并伴周围软组织影增浓。
 
  图1右膝关节前方多个隆起于皮肤的结节,大小不一,呈菜花状,表面破溃,并有较多脓性分泌物(略) 

  图2X线片示右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髌骨前上缘明显骨质破坏,关节周围骨密度明显减低(略)

  图3CT示右膝关节前方一巨大软组织密度包块影,大小约4.0 cm×5.0 cm×11.0 cm,肿块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向上包绕股直肌肌腱,并突入髌上囊,髌骨右半部分被肿块包绕侵犯,向前突入皮下,皮下脂肪破坏消失,向右后方突入关节间隙,右侧股内侧肌肌腱增粗。肿块密度尚均匀,CT值约为46.0 Hu。股骨下段、胫骨上段密度未见明确破坏征象。(略) 

  图4、5MRI示右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内巨大肿块影,呈稍长T1T2信号影,髌骨受累,关节腔内及髌上囊可见少量长T1长T2信号积液(略)   
  患者2,男,67岁,因“发现腰部肿物2年”入院。2年前体检时发现右侧腰部有一枣样大小包块,起初无任何症状,近2个月来自觉包块增大,并感疼痛,无发热。要求入院手术。发病以来患者一般情况好,二便正常,饮食睡眠好。查体:左腰部触及一大小约3 cm×2 cm条索状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可,压痛明显。B超示皮下低回声包块,约3 cm×2 cm大小,位于肌肉表面。腰椎X线未见骨质异常。
   
  2  治疗及结果
   
  2.1  手术及结果
   
  患者1,先行活检术,病理结果提示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肉瘤,遂行患侧大腿中段截肢术,病理报告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术后患者在当地医院行化疗(具体化疗方案不详)。术后1年,患者因肺转移死亡。
   
  患者2,行腰部肿瘤切除术,病理报告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并行化疗(具体化疗方案不详),术后11个月患者出现肺转移,3个月后死亡。
   
  2.2  病理
   
  2.2.1  巨检
   
  肿瘤大小分别约为11 cm×5 cm×4 cm和3 cm×2 cm×1 cm。肿瘤质地韧,切面呈灰色,质中,前者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侵及皮肤、皮下组织甚至骨骼,表面形成溃疡。后者界限清楚,但无包膜。
   
  2.2.2  光镜
   
  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排列成不规则束状、交错状或席纹状。单形的细胞可以有较大的卵圆形细胞核、泡状染色质,有时可见嗜酸性核仁,胞浆丰富、嗜酸、呈透明状。也有一些多型性细胞,少部分呈纺锤形,大部分呈多角形。(图6)
   
  2.2.3  免疫组化
   
  瘤细胞:Actin(平滑肌)(+),Actin(横纹肌)(-),Desmin(+),S-100(±)、CD68(±),α-SMA、EMA、CD34、HMB45、CK及FVIII均(-)。
   
  3  讨论
   
  众所周知,肌纤维母细胞是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类型之一,它广泛分布于软组织以及几乎所有器官中,但起源于肌纤维母细胞的肿瘤是否存在一直被广泛争论。随着病理学以及电镜技术的进展,肌纤维母细胞源性肿瘤的存在才被逐渐接受。然而,肌纤维母细胞源性的肿瘤并不多见,且多为良性,恶性者极为少见,所以至今为止,人们对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认识并不透彻。
   
  3.1  临床特点
   
  1978年,Vasudev等首先报道了第1例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病理特征。作者复习近30年的文献,共有54例关于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报道,但大多为个案,所以对于该肿瘤的具体发病率并不清楚。Fisher〔2〕选择200例成人软组织肉瘤进行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仅发现其中3例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占同期软组织肉瘤的1.5%。

  图6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排列成不规则束状,交错状或席纹状  (HE染色  ×100)(略)   

  Montgomery等〔3〕认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可以发生在儿童或成人,患者年龄为7~85岁,平均40岁,男女比例相等。Fisher〔4〕总结文献后却认为,患者以男性常见,但平均仍为40岁。更多文献认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以成年男性多见〔5〕。本组两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1例,均为成年人。
   
  逐渐增大的无痛性包块是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病程4周~72个月,平均为13个月。肿瘤体积1.4~17 cm,平均4 cm。肿瘤位于皮下或筋膜下,但多数常位于深部软组织。少数肿瘤界限清楚,多数情况下,肿瘤沿结缔组织间隔呈不规则侵润,甚至可以侵入肌肉或骨骼〔4〕。肿瘤常见的部位包括头颈部(如耳后、面部、扁桃腺、甲状腺、颈部、头皮等)、躯干以及四肢等〔6〕。
   
  3.2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般认为,超微结构是诊断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最好标准,但依照病理学特征及特殊的肌源性标记物,也可以对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做出诊断〔4〕。诊断时需注意与结节性筋膜炎、纤维瘤病等良性纤维母细胞病变以及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等相鉴别。典型的结节性筋膜炎发生突然、生长快速,在同一病灶的不同区域可见细胞与纤维组织分区,核异型性及坏死少见。而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富含细胞,细胞一致性较结节性筋膜炎强,而且侵犯较广,可以达肌肉甚至于骨骼。纤维瘤病可以侵犯骨骼肌,但相比于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前者肌纤维的萎缩更明显。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有时也比较困难,需特殊染色和酶标记物才能确诊〔7〕,故与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容易混淆,但Watanabe〔8〕认为,h钙调素结合蛋白可以有效的将两者区分开来,尤其是在缺乏电镜检查结果时。典型的纤维肉瘤镜下呈人字形束状结构,细胞缺乏胞浆,可见细长的细胞核。与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相比,纤维肉瘤含有更多的细胞间胶原。另外,还应注意与其他类型的梭形细胞肉瘤相鉴别,包括滑膜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等,它们都可以通过其特殊的形态特征以及肌源性标记物进行鉴别〔4〕。
   
  3.3  治疗及预后
   
  一般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主要手段,术后可以辅以放化疗,但后者的疗效尚不能肯定。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具有侵袭性,手术后容易复发。Morawietz等〔9〕认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为低度恶性,易复发,但很少会出现转移。Chiller等〔1〕却认为该肿瘤的复发率为44%~75%,转移率可高达44%。Fisher〔4〕总结2001年7月以前的文献,共39例患者,手术后有13例(33%)复发,3例(8%)发生转移。
   
  Mentzel等〔6〕报道18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4例行辅助化疗。11例获随访,时间为10~151个月,平均为29个月。这11例中有2例出现局部复发,1例出现锁骨上区、小腿等部位软组织,股骨、颅骨等骨骼以及肺部转移。但未出现患者死亡。Montgomery等〔3〕报道15例患者,有13例复发,其中1例复发2次,1例术后12个月出现肺转移。同样所有患者均存活。Taccagni等〔10〕报道1例55岁妇女,行乳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切除,1个月后局部复发,再行乳腺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并行5个疗程的化疗,10个月后患者出现广泛的肺转移而死亡。故他们认为是侵袭性病变,诊断后数月可以出现多处转移,并出现致命的结果。本组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患者1出现2次复发,患者2出现1次复发,最终2例患者均因为发生肺部转移而死亡。
   
  总之,肌纤维母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梭形细胞肉瘤,可以发生在儿童或者成人,常见于头颈部、躯干以及四肢等部位,多以无痛性包块为初发症状,目前可以通过肿瘤的形态学特征以及肌源性标记物来诊断。由于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容易复发甚至可以发生转移,所以更多人认为它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容易局部复发。但也有观点认为它是中度恶性,可以发生转移,甚至导致死亡。然而到目前为止,文献报道的该肿瘤的数量仍相对较少,所以该肿瘤的很多方面存在争论,其临床特点、恶性程度以及与组织形态之间的关系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Chiller K,Parker D,Washington C.Myofibrosareoma treated with 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J].Dermatol Surg,2004,30(12):15651567.

  〔2〕 Fisher C.The value of electronmicroscop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the diagnosis of soft tissue sarcomas:a study of 200 cases[J].Histopathology,1990,16(6):441454.

  〔3〕 Montgomery E,Goldlum J,Fisher C.Myofibrosarcoma: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J].,Am J Surg Pathot,2001,25(5):219228.
  
  〔4〕 Fisher C.Myofibroblastic malignancies,advance in anatomic pathology[J].Am J Surg Pathol,2004,11(4),190201.

  〔5〕 Fujiwara M,Yuba Y,Wada A,et al.Myofibrosarcoma of the nasal bone[J].Am J OrolaryngoI,2005,26(4):265267.

  〔6〕 Mclaughlin SA,Sehmitt TM,Huguet KL,et al.Myofibrosarcoma of the adrenal gland[J].Am Surgeon,2005,1(3):191193.

  〔7〕 曾博龙,靳安民,余斌,等.原发性骨平滑肌肉瘤(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8):609.

  〔8〕 Watanabe K.Leiomyosarcoma versus myofibrosarcoma[J].Am J Surg Pathol,2002,26(3):393394.

  〔9〕 Morawietz L,Kuhnen C,Katenkamp D,et al.Unusual sarcomatoid neoplasm of the lung suggesting a myofibrosarcoma[J].Virehows Arch,2005,447(6):990995.

  〔10〕 Taccagni G,Rovere E,Masullo M,et al.Myofibrosarcoma of the breast: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myofibroblastic tumors and criteria for defining myofib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J].Am J Surg Pathol,1997,21(4):489496.


作者单位:海军总医院骨科,北京 100037

作者: 李海峰,阮狄克,王鹏建,何勍,王德利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