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年第16卷第6期

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的优越性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18例高龄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与DHS组相比,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的优越性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18例高龄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与DHS组相比,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且可早期下床负重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技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 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 治疗;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其骨折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由于手术能显著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1],早期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观点己被广泛接受,但采用何种手术尚存在争议。本院分别采用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及DHS治疗118例老年转子间骨折,现回顾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共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18例,根据Tronzo-Evans分类,其中Ⅰ型16例,Ⅱ型24例,Ⅲ型48例,Ⅳ型22例,逆转子间型8例。男54例,女64例,年龄60~91岁(平均74岁)。58例采用DHS固定,60例采用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两组患者年龄、骨折类型构成及骨质疏松程度构成见表1。统计方法采用秩和检验,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表1  螺孔型解剖钢板(A)组与DHS(B)组在年龄、骨折类型构成及骨质疏松情况方面的比较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予以皮肤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制动,完善相关检查后2~5 d手术。患者取仰卧位,手术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于骨科牵引床上进行。术中辅助C型臂X线机透视监控骨折复位。两组手术方法均采用髋关节外侧入路,将股外侧肌从其后缘适当剥离,显露股骨转子,然后牵引复位,分别置入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和DHS,C型臂X线机透视无误后,用1 500 ml生理盐水冲洗切口,逐层关闭切口并放置1根负压引流管。

    2  结  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在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期间(术后第12周)进行,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各项观察指标、疗效、并发症,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双尾检验)。

    两组患者比较显示,在手术资料、疗效评定、并发症方面螺钉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A)组优于DHS(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4)。表2  术中及术后观察资料比较(t检验)表3  疗效比较(x2检验)表4  并发症比较(x2检验)

    3  讨  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为老年人常见损伤,患者平均70岁。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且转子间骨质松脆,故骨折常为粉碎性,不稳定型。考虑到老年人体质一般较差,合并内科疾患多,手术选择上更强调操作简单,创伤小,  内固定确切有效。Curtis等[2]指出股骨近端承受大约体重2.5倍的应力,这要求内固定物具有很高的自身稳定性,  同时内固定物在股骨颈内有很强的把持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DHS系统一直是固定转子周围骨折的“金标准”[3],其动力化特点符合AO生物力学观点。滑动意味着固定系统的相对不稳,不仅是轴向,也包括横向和旋转方面的不稳定。对于粉碎性骨折,尤其是合并大粗隆部冠状面骨折,DHS进针处皮质不完整,无法达到坚强固定。明显骨质疏松者,由于DHS拉力螺钉对骨的把持力差,术后易出现螺钉退出、切割股骨头、髋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可达60%~19%。本研究中,DSH组术后并发症出现13例(13/58例22.4%),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主要出现在粉碎性骨折及明显骨质疏松患者。章建华等[4]认为对于Evans分类法属于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并伴有Ⅲ级以上骨质疏松的病例,DHS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因此,作者主张DHS应用于内侧皮质连续的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的特点:(1)解剖形设计,无需预弯,钢板安放时在前后位上较DHS机动,其近端3枚骨螺钉置入角度不受严格限制,相反,髋螺钉为避免反复多次穿针定位和扩充钉道引起松动、切割,术中必然接受更多的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因此相应增加了手术时间,进一步增加了失血量。(2)缝合孔设计,更方便Ⅲ、Ⅳ型骨折的复位及固定,大大提高了操作简单性及复位准确性。本研究中,与DHS相比,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手术时间平均节省20.0%,术中失血减少36.2%,术后引流量减少43.7%,这明显降低了高龄患者的手术风险。(3)作为一种内固定支架,最大程度保留了股骨头的血供。本研究中,螺孔型解剖钢板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较DHS组平均减少2~3周,更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老年患者术后卧床并发症。(4)可选择性固定设计,根据术中要求,选择标准螺钉动力复位和加压或锁定螺钉的成角稳定固定。(5)锁定成角稳定性,钢板螺孔的内螺纹和螺钉钉尾的外螺纹锁定形成整体,特别是在骨质疏松和粉碎性骨折,螺钉具有较好的锚合力和抗拉力,可依靠整个系统稳定性实现牢靠固定,避免了螺钉松动或拔出造成Ⅱ期骨折复位的丢失。本研究中60例患者采用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优良病例48例(48/60例80%)明显优于DHS组(34例),其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42例(42/60例70%),螺钉松动、退出0例,效果显著;4例(4/60例6.7%)患者出现髋内翻和螺钉断裂,主要与骨折复位不良、未解剖重建压力侧碎骨块、股骨头内螺钉位置不佳、术后过早负重有关。张经纬等认为[5]对于单纯小转子骨折块累及股骨矩<1/2,可以不固定,若小转子骨折块累及股骨矩>1/2时,后内侧骨质破坏严重,则必须复位固定。

    固定螺钉在股骨颈内的理想位置是:正位X线片上位于股骨颈下1/3,螺钉尖距离股骨头软骨下骨5 mm~8 mm,侧位X线片上螺钉长轴与股骨颈轴线夹角<20°。

    通过临床应用及统计学分析,作者认为: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作为一种新型的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DHS有明显的优势,具有适应证广、创伤小、出血量少、操作简单、固定可靠、骨折并发症少、适宜基层推广的特点,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6.

[2] Curtis MJ,Jinnah RH,Wilson V,et al.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a biomechanical study to compare intramedullary and extramedullary fixation[J].Inury,1994,2:99-101.

[3] 吴 兵,王春辉,姜曙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AO分型与治疗对策[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0:731-733.

[4] 章建华,季卫锋,童培建.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失败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8:577-579.

[5] 张经纬,蒋 垚,张先龙,等.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手术方法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05,1:7-11.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骨科医院, 广西 贵港 537100

作者: 谭家昌, 徐鸿育, 杨有猛, 黄成建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