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2期

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特点研究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的特点,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对399名理科、文科和医科一至三年级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进行问卷测试。结果男女大学生有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4种性别特质类型。医科大学生年级间的未分化性度取向及文科大学生年级间双性化、未分化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的特点,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对399名理科、文科和医科一至三年级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进行问卷测试。结果  男女大学生有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4种性别特质类型。医科大学生年级间的未分化性度取向及文科大学生年级间双性化、未分化性度取向的构成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文科三年级大学生双性化比例最高,未分化比例最低。结论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利于改变其性度取向,改善其心理品质。

  【关键词】  性别特性;问卷;横断面研究;学生

  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Gender Traits

  REN Boxu, ZHANG Xiaofang.

  Medical College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43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gender trait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i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Bem Sex Role Inventory was used to survey the distribution of gender traits of 399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were come from grade1-3 of science, liberal arts and medical departments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ere four gender traits in the students surveyed: androgyny, masculine, feminine and undifferentiat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were found in the proportions of the students with undifferentiated personality among different grades in medical students and the proportions of the students with the personalities of androgyny or undifferentiated among different grades in liberal arts students.  The proportion of androgyny students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proportion of undifferentiated was the lowest in grade three in liberal arts students. Conclusion   Classical curriculum in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help them change sexual tropism and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Key words】  Gender identity;Questionnaires;Crosssectional studies;Students

  心理学家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时具备男、女性性别角色优秀心理品质(双性化性别特质)的个体往往是优秀的[1]。为对大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为实施学生素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进行了初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长江大学医学院、物理学院、文学院大学生共399名,其中医科大学生137名,理科大学生130名,文科大学生132名;男生193名,女生206名;城镇学生134名,农村学生265名;汉族学生389名,少数民族学生10名;独生子女学生100名,非独生子女学生299名;一年级学生145名,二年级学生124名,三年级学生130名。

  1.2  性别特质判断标准 

  采用美国心理学家贝姆设计的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BSRI)进行问卷调查。此量表共60个选项,每个选项答案采用1~7级计分法。男性化、女性化得分各取其中20个项目得分的均值;还有20个项目则是中性的,不包含性别定型的成分。被试者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均超过其平均值4.9分者,判断为双性化性别特质;如果只有1项大于4.9分,而其余1项很小,则被认为是具有男性化气质或女性化气质。

  1.3  资料处理 

  本次调查共发放430份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399份,有效应答率为92.8%。统计处理方法采用χ2检验,全部资料采用SPSS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特质的总体分布比较 

  男性化133人,占33.33%,其中男生男性化87人,占45.08%;女生男性化46人,占22.33%。女性化154人,占38.60%,其中男生女性化47人,占24.35%;女生女性化107人,占51.94%。双性化51人,占12.78%,其中男生双性化26人,占13.47%;女生双性化25人,占12.14%。未分化61人,占15.29%,其中男生未分化33人,占17.10%;女生未分化28人,占13.59%。调查显示,双性化性别特质有随年级增高而增加的趋势,不同年级间未分化性别特质构成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36,P<0.05)(表1)。表1  长江大学不同年级学生性别特质的总体分布比较(略)注:()内数字为构成比/%;*不同年级间比较P<0.05。

  双性化性别特质和未分化性别特质比例男、女生分别为13.47%,17.10%和12.14%,
13.59%,城镇与农村分别为15.67%,11.94%和11.32%,16.98%,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分别为13.00%,12.00%和12.71%,16.39%,分布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专业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比较 

  不同年级医科大学生未分化性别特质构成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24,P<0.01)。不同年级文科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构成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05,P<0.05),不同年级文科学生的未分化性别特质构成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79,P<0.05)。调查中未发现理科大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3。表2  长江大学不同年级医科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比较(略)注:()内数字为构成比/%;*不同年级间比较,P<0.05。表3  长江大学不同年级文科大学生性别特质分布比较(略)注:()内数字为构成比/%;*不同年级间比较P<0.05。

  3  讨论
   
  在4种性别特质类型中,两性化特质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和优点。男性气质多表现为独立、勇敢、自信,而且具有支配感和成就感,喜欢竞争性强的激烈活动;女性气质多表现为温和、敏感、被动,缺乏自信和果断精神[2];未分化性别特质者表现为对自我性别角色认同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生活颓废,对人对事物缺乏信心,适应生活困难,沮丧悲观,缺乏责任感[3]。男子的男性度高,女子的女性度高,也并不是理想的心理品质。贝姆1977年的研究表明,女性度高的女子和男性度高的男子在从事与传统角色相反的活动时成绩很差[4]。

  3.1  性别特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优化趋势 

  就年级而言,一至三年级学生未分化性别特质的构成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与大学生的交谈及对大学学习、生活方式的了解与分析,归因于:(1)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心理发育不断成熟,社会认知能力得到提高,情感、意志控制力不断加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已经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经验,不断调整自己个性与各类复杂和动态环境的适应。(2)大学阶段男女生交往处于一种开放式互动状态,生活、学习、科研、文体活动及大众传媒等为男女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男女生在自由交往中性别角色心理得到互补,促进了人格全面、健康的发展。

  调查结果还显示,二年级学生未分化性度取向构成比高于一、三年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调查表明,大学生进入二年级,是心理问题最突出的阶段[5]。到了大二,学生对校园生活环境熟悉了,同学之间的矛盾增加,人际关系处于“磨合期”,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也带来了复杂、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加上考研、就业形势日益趋紧,原本三、四年级出现的压力提前在二年级出现,综合因素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性别角色取向上,也陷入茫然期,这是成长中的必然过程。

  3.2  文科学生性别特质分布优于医科和理科学生 

  笔者认为,理科、医科等学科的教育是一种唯理性的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以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理论为主,注重科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上,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动;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以教师的科学语言、教学仪器、各种教具为最基本的中介物,这种绝对崇尚理性,过分追求规范化、单一化、一律化的教育模式,忽略了人的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非理性层面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地位及其在人的精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作用。要克服唯理性教育的偏失,就必须大力开展人文教育。

  3.3  男女大学生仍主要停留在传统、约定俗成的性别角色模式上 

  调查显示,男生男性化、女生女性化构成比分别为男、女生4种性别特质中最多的一类。显然,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性别刻板观念,使学生从儿童期就开始接受“男人如何做个男人”,“女人如何做个女人”等诸如此类观念显性和隐性的灌输及影响,而当今社会的性别刻板意识较之过去并没有产生根本的变化。

  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性别角色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克服性别角色刻板观念,消除性别模式的影响,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BEM SL.Sex role adaptability: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e.J Person Soc Psych,1975,43(4):634-643.

  [2]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4.

  [3]王淑兰.中国女大学生发展与教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5-326.

  [4]王淑兰,徐浩渊,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两性教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36.

  [5]黄文.大学生在心理碰撞中成长.中国教育报,2004-04-18(3).

  【课题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项目。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医学院,湖北荆州  434000。   

作者: 任伯绪,张晓方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