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2期

课间生理生化调节法改善大学生课堂疲劳综合征初探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关键词】疲劳。学生“课堂疲劳综合征”是处于紧张学习阶段或学习转型阶段(大学一年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亚健康现象,主要表现为精神欠佳、频打哈欠、头晕眼涩、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课后喜欢趴在桌上、不愿活动等,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效果,而且会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生理代谢......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疲劳;综合征;干预性研究;学生

    “课堂疲劳综合征”是处于紧张学习阶段或学习转型阶段(大学一年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亚健康现象,主要表现为精神欠佳、频打哈欠、头晕眼涩、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课后喜欢趴在桌上、不愿活动等,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效果,而且会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此,仅靠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学生也不愿配合。笔者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生理代谢特点和爱好,尝试运用自编的“课间生理生化调节法”改善大学生“课堂疲劳综合征”,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金陵科技学院大学生206名,将相同教师任教的自然班级分为2组,即课间生理生化调节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求2组学生在实验期间一律按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用餐和睡眠,并请学生干部协助督促和检查。

  1.2  方法 

  实验组在3个月内按每周4次、每次利用课间或课后15 min进行“课间生理生化调节法”调节,而对照组则不参加任何调节。“生理生化调节法”即根据人体生理生化及心理、精神生化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而成,包括“视频生化保健游戏”[1]、“经络生化韵律操”[2-3]、“神经生化健脑法”[4]、“实用型生理生化指标现场比较测定法”等。“视频生化保健游戏”是根据视觉生化原理,采用特定波长频率颜色的同心圆和不同形状动物卡通图形组合而成的动感视频图象,通过游戏变换方式对学生的视觉及右脑神经细胞进行特定的兴奋刺激以达到调节作用(每次游戏5 min左右);“经络生化韵律操”是根据经络是控制内脏的一种能量和信息传输通道的原理设计的,用笔做道具,配合一定节律对手及身体其他有关穴位交互按摩刺激的调节法(每次交互按摩刺激16次左右)。分别在实验期前后用笔者自制的课堂疲劳综合症状统计调查表调查统计,并在每次调节前后作脉率、组织呼吸碳酸化反应的比较测定。

  2  结果

  2.1  实验前后2组学生有关生理生化指标比较 

  见表1。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2项生理生化指标调节前后测定值比较(略)

  实验组的2项生理生化指标实验前后测定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脉率和组织呼吸的碳酸化反应均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2项生理生化指标实验前后值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2  调节实验前后学生课堂疲劳现象改善情况 

  由表2可见,调节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课堂疲劳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发生精神欠佳、思考困难、不愿活动、心悸、频打哈欠、情绪烦躁、胸闷、呼吸不畅、注意力难集中等现象报告率均有明显减少,但头昏、眼睛干涩等现象报告率则无明显变化。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调节前后课堂疲劳现象报告率比较(略)

  3  讨论

  按现代医学保健学与信息生物学观点,人体任何机能的失调表现归根到底都是生物分子的代谢失调,即细胞信号转导过程的细微变化所致[5]。微观水平层次信号分子的变化通过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对体内某些组织、器官、系统发生影响,从而表现为一些特定的症状。课堂学习是人体一种全面的身心参与活动,不仅关系到脑的生化代谢,而且还可以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反应[6]。长时间持续听课、思考的紧张刺激,可以使人体某些组织细胞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某些神经肽类物质,产生类似应激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从而产生如心率失常、胸闷气短、易怒烦躁、萎靡不振和头昏、组织缺氧等现象。同时,由代谢产生的有毒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组织细胞内的积存,也会产生疲劳效应。
  
  笔者所设计的调节法即根据体内外环境信息因子对人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特点,将特定调节方法作为一种特定的调节信息刺激源,以刺激兴奋脑细胞的代谢过程。通过加强对脑组织细胞有氧呼吸代谢的平衡调节及对特定经络、穴位的良性刺激运动,可以改善组织细胞局部缺氧状况,促进有益物质或激素的分泌,因而改善疲劳症状。

  脑组织细胞的代谢包含着糖类、脂类等多种重要物质代谢。如果学生不注重饮食特别是早餐的营养以及充分的睡眠等,同样也会造成低血糖而引起头昏等症状;另外,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或维生素也会造成眼睛干涩[7]。笔者采用的调节方法主要偏重于非物质调节,对某些课堂疲劳症状调节效果还不够理想,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全面综合性的调节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新旺.生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42.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4-105.

  [3]聂敏.经络——一氧化氮分子在人体内周期性导通的传输通道.科学,2000,2(5):58-59.

  [4]王学铭.精神与精神病的生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46.

  [5]魏尔清.药理学前沿:信号、蛋白因子、基因与现代药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11.

  [6]张继志.精神医学与心理卫生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241-253.

  [7]许绍芬.神经生物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91-301.

  【作者单位】  金陵科技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江苏南京  210038。

作者: 余铀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