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3期

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配对研究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具有攻击行为中小学生的人格特征,筛选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开展人格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湖北省4010名6~15岁学生进行调查,并对131名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学生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攻击行为......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目的 探讨具有攻击行为中小学生的人格特征,筛选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开展人格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湖北省4 010名6~15岁学生进行调查,并对131名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采用 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学生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27%,其中男生为3.72%,女生为2.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组EPQ问卷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对孩子管教方式不良、居住地社会风气不好、学校风气不好、与同学和邻居的关系不好、高精神质、高神经质。结论   有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为高精神质、高神经质。攻击行为的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

  【关键词】攻击;行为;人格;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配对分析

  A Case Control Study on Personality Character and Risk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WANG Jun, YU Yizhen.

  Depart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and Maternal Care,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ersonality of stud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personality education.  Methods        CBCL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4 010 students aged 6-15 years old. A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131 stud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was 3.27%(3.72%for boys and 2.74% for girl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oys and girl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ores of Psychoticism (P) and Neuroticism (N) subscales of EPQ than the control group.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indicat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were mainly ba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bad custom of district and school, the poor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assmates and neighbors, high psychoticism and high neuroticism among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  Conclusion High psychoticism and high neuroticism are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s of student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aggressive behaviors of students are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Key words】Aggression;Behavior;Personality;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Matchedpair analysis

  攻击性行为是指经常性的有意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儿童少年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动用武器伤害生命的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中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学业进步等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人格的正常发展。该研究拟对有攻击行为学生与无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为更好地开展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整群抽取湖北省5个地区的小学和中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 148人,女生1 862人。将筛选出的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年龄、同地区、同性别、无行为问题的学生按1∶1配对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在研究者统一指导下,由家长和学生分别填写家长与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包括:(1)一般情况。内容包括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面积、父母教育态度、父母的期望、父母管教方式、孩子与教师(同学和邻居)的关系、居住地的社会风气、孩子所上学校、学校风气等。(2)攻击行为。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1]评定,凡调查对象的CBCL攻击性因子得分≥中国常模第98百分位数值定为1(有攻击行为),否则为0(无攻击行为)。学生问卷:内容为人格类型评定,采用湖南医学院龚耀先[2]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国版),该问卷有88项问题,4个分量表,其中P(精神质或心理变态)、E(内外向)、N(神经质或情绪性)分别表示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的3个维度,L则是测查被试掩饰或社会性幼稚水平的效度分量表。

  1.3 资料整理与分析      

  数据录入采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应用SAS 8.1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中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情况      

  调查4 010名学生,筛选出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131人,检出率为3.27%,其中男生80人(3.72%),女生51人(2.74%)。经检验,男、女生攻击行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64 8,P=0.080 0)

  2.2 有、无攻击行为学生人格特征比较      

  见表1。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EPQ各分量表标准分比较(略)

  表1结果显示,病例组P因子、N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L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E因子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以有无攻击行为作为因变量(有攻击行为=1,无攻击行为=0),将家长问卷中的一般情况以及人格特征的4个维度共21个可能影响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筛选指标时,入选和剔除的判别水平均约定为0.05。有7个可能影响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进入了模型,见表2。表2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略)

  3 讨论

  湖北省中小学生攻击行为检出率为3.27%,低于吴汉荣等[3]应用YG-WR性格量表筛选出的检出率(6.3%),高于史俊霞等[4]应用CBCL对湖北省5个地区12~16岁学生的调查结果(1.29%)。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调查方法、人群不同等因素有关。

  有攻击行为学生精神质(P)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高精神质者个性特征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缺乏情感和同情心、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好进攻、对人抱敌意、残酷、固执、倔强、喜欢寻衅搅扰、干奇特事情,有不顾危险的倾向,提示高精神质是攻击行为学生的个性特征之一。攻击行为学生神经质(N)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学生,说明攻击行为学生与高神经质个性特征有关,具有显著神经质。所有研究均提示,反社会人格与青少年犯罪者在EPQ中P分显著升高,表明这些人易冲动、内控力差、焦虑紧张、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内疚感、不害怕惩罚等。攻击行为学生掩饰性因子(L)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学生,说明其社会成熟水平低,且不善于掩饰自己。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7个因子对攻击行为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 P分高、N分高、居住地社会风气不好及学校风气不好、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不合理、孩子与同学、孩子与邻居的关系不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与国内外相关报道基本一致[4-6]。Chang L等[7]认为,严厉的教养模式对孩子在学校环境中的攻击行为除了有直接的影响外,还通过对小孩情绪的调解过程产生间接的不利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支持这种观点,即有攻击行为的学生P分、N分比无攻击行为学生高,进一步说明了高精神质、高神经质是攻击行为学生的个性特征之一。

  通过改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改善孩子与同学、教师、邻居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等一系列措施,有助于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对攻击行为严重的儿童少年应采用相应的社交技能训练、人际认知问题解决和归因训练等干预技术,这不仅能增进同伴接受程度和自我效能感,还有助于降低攻击行为和欺侮行为。

  (致谢:本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得到黄艳老师以及2002级研究生史俊霞等同学的支持和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83.

  [3]吴汉荣,余毅震,徐学俊.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281-282;WU Hanrong,YU Yizhen,XU Xuejun.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Chin J Sch Heal,2000,21(4):281-282.

  [4]史俊霞,余毅震,黄艳,等.初中生攻击行为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医学与社会,2004,17(4):42-45.

  [5]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59,94.

  [6]陈虹,姜吉吉,苏林雁.家庭环境与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55-156;CHEN Hong,JIANG Zhe,SU Linya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al problem.Chin J Sch Heal,2003,24(2):155-156.

  [7]CHANG L,SCHWARTZ D,DODGE KA,et al.Harsh parenting in relation child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ggression.Fam Psychol,2003,17(4):598-606.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北武汉       430030。

  【通讯作者】 余毅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湖北武汉       430030。
             

作者: 王俊,余毅震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