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3期

无偿献血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态度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无偿献血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探讨采供血与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623名参加无偿献血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者艾滋病知识综合知晓率为74。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较高,但对一些非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较低。...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目的了解无偿献血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探讨采供血与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对623名参加无偿献血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艾滋病知识综合知晓率为74.41%;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较高,但对一些非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较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结论在引导大学生开展无偿献血的同时,有责任做好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工作。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态度,行为;学生;血液供给

  在迄今仍无特效治疗方法、也无有效预防疫苗的情况下,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AIDS)健康教育,并通过他们向家长、同伴及周围人群传播预防AIDS基本知识和技能,建立预防AIDS健康行为,是目前预防AIDS的有效手段。开展无偿献血是预防AIDS的重要措施,在无偿献血员中大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有爱心,文化层次较高,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本文对部分无偿献血大学生预防AIDS的知识和态度进行了调查,为探讨无偿献血与预防AIDS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到流动采血车上无偿献血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大学生657名,获有效问卷623份,占94.82%。在623名大学生中男生331名,占53.13%;女生292名,占46.87%。

  1.2 方法      

  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AIDS一般知识、传播途径、不传播AIDS的活动、预防措施以及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态度等。于献血后休息的时间内不记名填写,并自行投入专门设置的问卷箱内。问卷回收后,剔除废卷,录入合格问卷,用SPSS 11.0软件包做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预防AIDS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艾滋病相关知识共30个问题,综合知晓率为74.41%,其中男生为75.86%,女生为72.76%,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1)。各问题的回答情况见表1。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总体上掌握较好,但对“未经消毒的美容美发用具”的传染性认识相对不足,在非传播途径中,如“蚊虫叮咬”、“共用游泳池”、“共用厕所”、“拥抱”和“礼节性接吻”等不会传播艾滋病仍有较模糊的认识。“无偿献血是预防艾滋病经血传播的有效措施”和“性病患者更容患艾滋病”的知晓率较低。表1 无偿献血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回答正确情况(略)注:*男女比较,P<0.01;()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对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态度      

  对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持同情态度的不足50%,分别有19.90%,21.03%和20.22%的大学生对“为HIV感染者的身份保密”、“允许他们继续工作”持否定态度,不愿与感染了HIV的朋友继续交往;29.86%的大学生不愿与HIV感染者一同上课,说明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见表2。表2 623名无偿献血大学生对HIV感染者的态度(略)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参加无偿献血的大学生对AIDS的三大传播途径,即性生活、血液(包括输血、共用不洁针具)、母婴传播的回答正确率较高,说明对AIDS传播途径知识掌握较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非有效传播途径缺乏正确认识,认为日常生活接触也可以传播AIDS,如76%的学生认为蚊虫叮咬可以传播,30%以上的学生认为共用游泳池、共用厕所、拥抱和礼节性接吻会传播AIDS,极易造成误解和不必要的恐慌,而且影响他们对患者和HIV感染者的态度。在无知的公共环境中,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心态非常脆弱,长期处于“地下状态”,他们是受害者,反过来又极易成为病毒的辐射源。

  尽管本次调查持歧视态度的学生低于国内其他报道[1-2],但仍有20%的学生不愿同感染HIV的朋友交往,说明大学生对AIDS的蔓延存在很强的危机感和片面的恐惧心理。本次调查发现,86%的大学生知道同班上课不会传播艾滋病,但落实到态度上却有较大的差距,只有3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同HIV感染者一起上课,说明从掌握知识到态度的转变还有较大的距离。要消除社会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歧视,不仅仅是提高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就能解决的,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必须明白,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歧视不仅不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还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人道主义的同情和帮助,积极争取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参与和合作是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加无偿献血的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无偿献血对预防艾滋病传播的认识上有所区别。本文调查发现,分别有81.06%,61.64%和30.34%的大学生认为“无偿献血不会影响健康”、“无偿献血不会感染艾滋病”、“无偿献血是预防艾滋病经血传播的有效措施”,高于山东省同期普通大学生76.9%,37.0%和23.5%的知晓率[3]。说明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已取得一定效果,但对“无偿献血不会感染艾滋病”、“无偿献血是预防艾滋病经血传播的有效措施”的知晓率仍然较低。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尤其是参加无偿献血的大学生更具爱心,在做好采供血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应向他们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宣传队”的作用,在消除对感染者和患者歧视、增强大众的正确防范意识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向伟能,刘文导,鲁尧.广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65.

  [2]曾武,颜萍萍,陈舸,等.福建省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0,34(3):194.

  [3]康殿民,刘学真,黄涛,等.山东省大中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660.

  【作者单位】1  山东省血液中心,济南250014;

        2山东省医学会。
             

作者: 王淑荣,闫皓,杨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