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4期

广东高校中老年教职工心血管病患病情况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患病率。为探讨高校中老年教职工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状况,笔者于2003年对广东21所高校的9922名中老年教职工进行了心血管病患病情况调查。1对象抽取广东省21所高校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相当学历,或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40岁以上各类教职工9922人,其中男性5823人,占58。在统计过程中,患者同时患有多种心血管病时,只计......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因素分析,统计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死因中44%是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分子尤为明显。因此,对该疾病进行多学科的协作调查研究,是降低该疾病死亡率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探讨高校中老年教职工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状况,笔者于2003年对广东21所高校的9 922名中老年教职工进行了心血管病患病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广东省21所高校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相当学历,或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40岁以上各类教职工9 922人,其中男性5 823人,占58.69%;女性4 099人,占41.31%。

  1.2 方法           

  对1999~2002年体检结果及原有门诊或住院病历进行统计调研。在统计过程中,患者同时患有多种心血管病时,只计算其中最重要的1种疾病,不重复计算。 诊断标准:(1)高脂血症。正常范围为TC男性3.12~6.50 mmol/L,女性3.12~5.98 mmol/L;TEIC男性0.565~1.700 mmol/L,女性0.45~1.30 mmol/L。超过正常范围上限即判定为高脂血症。(2)心肌缺血。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1]进行判定。(3)心律失常。包括传导阻带、早博、心房纤颤,按心电图常规诊断标准判定。(4)高血压。根据1999年WHO/ISH最新的高血压分类标准。(5)超重。采用BMI标准,以>28为肥胖,>25为超重。

  2结果

  2.1  不同年龄教职工心血管病患病情况           

  表1显示,教职工患病率较高是高脂血症(15.39%)、心肌缺血(9.11%)、心律失常(5.68%)、高血压(4.89%)。经统计学处理,高脂血症50岁以上2个年龄组教职工心律失常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疾病不同年龄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表1 9 922名不同年龄高校教职工心血管病患病情况比较(略)注:*包括传导阻滞、早博和心房纤颤;()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不同年龄、性别教职工心血管病患病情况           

  表2显示,教职工心血管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50~岁及60~岁年龄组患病率分别高达37.58%及47.44%,各年龄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0~49岁年龄组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P<0.05)。表2不同年龄男、女教职工心血管疾病患病情况(略)注:()内数字为构出率/%。

  2.3 其他影响因素           

  在所有患者中,有吸烟习惯460人,占13.31%;长期饮酒者292人,占8.44%;体重超重499人,占12.99%;肥胖507人,占14.67%。共检出高血糖317人,占3.19%;而3 457名心血管病患者中,高血糖287人,占8.30%。

  3 讨论

  调查显示,高校中老年教职工心血管病患病率达34.84%,提示该病是危害高校知识分子健康的重要疾病,与有关报道[2]一致。患病率列前2位的高脂血症和心肌缺血患病率均明显高于相关报道[3],应将其作为高校医疗保健的重点予以重视。高血压是危害健康最常见病,我国1979~1980年普查其发病率为7.73%[4],而本资料患病率明显低于该结果。但高于1980年广东省结果(2.4%)。提示该病发病呈上升趋势。

  调查显示,教职工心血管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符合心血管病的发病规律,与有关文件报道相符[5]。原因可能为高校知识分子长期从事繁重、难度大的脑力劳动,承担着大量复杂艰巨的科教研工作,精神紧张,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加之家庭负担重,工资、职称、住房不如意等影响,以及文化娱乐运动少等因素,均可引起心血管疾病。这与我国居民冠心病与生活事件的频度和总强度分值有关的报道是相符的,亦可能与该年龄组人群在中青年时期生活较清贫,身体素质普遍较低有关。此外,肥胖、生活饮食习惯等均是导致心血管病患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与文献报道[3]吸咽嗜酒是心血管致病因素,肥胖综合症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相符。而肥胖程度与血清胆固醇含量呈正相关,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呈负相关,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影响仅次于血压与年龄[5]。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体重,注意合理的营养饮食配搭,戒烟,控制饮酒量,应作为高校健康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

  虽然男、女教职工心血管病总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40~岁年龄组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这是否与肥胖对50岁以下女性心血管疾病影响更大,抑或与中年科技女性除了要承担与男性一样紧张、繁重的工作外,还需要承担家务、教育子女、赡养长辈,抑或与女性生理、性别、更年期、口服避孕药及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贵延,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科苑出版社,1992:209-213.

  [2]龚兴生.高血压诊断进展.中华内科杂志,1994,33(5):251.

  [3]杨兴生.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42-144.

  [4]陈凌霞.心血管病防治和健康宣教研讨会会议简介.中国循环杂志,1994,58(12):751.

  [5]王帅林.女性血脂的改变及其对心血管病的影响.中国循环杂志,1994,48(2):119-120.

  【作者单位】1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医院,广东广州510225;

        2华南师范大学医院;

        3华南理工大学医院。

作者: 李映章,梁晟楠,谢树源,李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