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7期

我国儿童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指示性摘要】伤害已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经济状况的儿童青少年伤害表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跌落、溺水和交通事故是引起儿童青少年伤害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儿童青少年伤害的监测、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倡导适宜的社区干预策略是预防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主要措......

点击显示 收起

  【指示性摘要】  伤害已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经济状况的儿童青少年伤害表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跌落、溺水和交通事故是引起儿童青少年伤害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儿童青少年伤害的监测、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倡导适宜的社区干预策略是预防儿童青少年伤害发生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儿童;创伤和损伤;流行病学方法;研究

       儿童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发生率高,后遗症多,且已经成为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给家庭带来痛苦,给社会造成巨大负担。本文就当前我国儿童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因子和预防措施述评如下。

     1 儿童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年龄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年龄与儿童伤害呈高度相关。付沫等 [1] 对1152名伤害儿童调查后发现,41.7%的伤害儿童年龄在6岁以上,各年龄段儿童的各种伤害发生率不同。林寅等 [2] 对16546名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监测表明,伤害的发生率小学生为6.58%,初中生为8.17%,高中生为8.74%。

    美国1999年的某项有关伤害死亡与年龄的相关调查显示: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虐待、溺水和烧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5~9岁儿童跌落等创伤是致死的主要原因;10~14岁组的主要死因是车祸;13~19岁年龄组车祸、枪击和开枪自杀死亡人数明显比其他年龄组高 [3]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伤害是危及他们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

     1.2 性别  在所有伤害死亡中,男女的死亡比例存在很大不同,男孩均高于女孩。男孩车祸、火灾和坠落的死亡率几乎是女孩的10倍;而行人意外死亡中,男孩只稍高于女孩 [4] 。对湖北部分地区2000年14岁以下儿童伤害的研究显示,男孩伤害发生率是女孩的1.4倍 [5] 。1991~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报告显示,除0岁组伤害死亡率为女性高于男性外,1~14岁组人群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6] 。性别差异主要原因为男孩好动、活动范围广、喜碰新鲜事物,如男孩车祸发生率比女孩高,不是由于发育、协调和肌肉力量方面的差异,而是因为男孩使用自行车的机会和时间比女孩多。

     1.3 社会经济水平  低收入家庭儿童的致命和非致命损伤比例都很高,不同地区的几项研究都证实了这个关系 [7-8] 。低收入人群的高损伤率与由于收入所引起的不同的危险暴露情况、健康促进因素和社会环境有关,如家庭火灾与住宅的类型和质量有很大关系,贫困区和临时住宅火灾危险性最高;农村煤气中毒的高发生率也与农村取暖设备的落后有关。也有研究显示,某些伤害的发生率在高收入家庭更高,可能与某些危险环境的增加和父母无暇照顾有关 [9] 。

     1.4 环境  儿童青少年的伤害主要发生在家庭和学校。贾存显等 [10] 的研究表明,有63.3%的初中学生伤害发生在家庭,19.6%发生在学校。林寅等 [2] 的研究表明,伤害在学校发生最多,占70.51%;家中和其他地方发生分别占19.20%和10.29%。伤害的发生不是随机的,也不是平均分布在各个地理区域,一些伤害事故在某些特殊的区域更容易发生。这主要是因为某些区域有更多可导致伤害事故发生的自然因素(如水域分布)和危险性。张佩斌等 [11] 对江苏部分地区儿童伤害的研究显示,车祸是城市儿童的首位死因;溺水是农村1~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农村溺水死亡率达73.0/10万,是城市的36倍,这与江苏农村水域丰富,成人疏于监管有关。无动机伤害事故发生率在农村地区较高,而家庭虐待死亡在城市更容易发生 [12] 。

     1.5 季节分布  徐红艳等 [13] 报告,无锡县在校学生意外死亡原因中死亡的季节以夏秋季为主,分别占死亡总数的57.69%和38.9%。而付沫等 [1] 在湖北荆州对1152例儿童伤害的分析表明,伤害的季节分布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季节伤害原因的构成存在明显差异,如18名溺水儿童中有16例在夏季游泳时发生,占溺水总人数的88.89%;62例烫伤患儿中,48例在冬季发生,占77.42%;41例CO中毒患儿均在秋冬季节发生;农忙季节口服有机磷农药患儿明显增加;雨季的车祸患儿明显多于晴朗季节。

     2 儿童伤害的主要原因

     2.1 跌落  跌落伤是城区儿童常见创伤之一,是农村儿童伤害的首位原因 [14] 。赵海萍等 [15] 对银川市中小生伤害危险因素的调查表明,受伤原因以玩耍和运动为最多,分别为17.63%和17.60%;林寅等 [2] 的监测表明,15种中小学生伤害中,跌伤为主要受伤类型,占40.17%。农村儿童跌落发生率极高,但因跌落伤害住院的仅占少数。造成农村儿童跌落的外部原因是农村存在高危自然因素较多,如高坎、山崖、不平道路、沟壑、河流、树林、绊脚的草蔓藤条。此外,农村居室结构多为单列开放式,阳台楼道缺失,防护栏或防护设施达不到安全要求,这都是儿童跌落的隐患。城镇建筑的高层平台是儿童跌落的重要原因,居室设计虽较合理,但是水泥或瓷砖地板刚性有余,不如土质有缓冲弹性,儿童跌落发生率虽低,但因跌落致伤的住院率却较高。

     2.2 交通事故  尽管交通事故不是0~14岁儿童的主要死因,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交通事故引起的儿童伤害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6] 。时颖等 [16] 对北京市城区和农村地区儿童伤害的现况研究表明,交通事故在城区居第3位,在农村地区居第5位。交通运输事业的飞跃发展与交通道路基础设施滞后、农村人口交通安全知识的贫乏、小城镇交通管理极不规范造成了交通事故伤害率逐年上升。

     2.3 溺水和窒息  多项研究表明,溺水是我国0~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1位原因 [6,17] ,5~9岁年龄组又高于其他年龄组 [18] 。溺水死亡主要发生在湖泊水网密集的农村,溺水者多为1~6岁的儿童,以夏秋季为高峰;溺水发生的地点依次为池塘、沟渠、粪坑、无盖水井、河流湖泊及其他水域;儿童落水的原因主要是在水源岸边行走、玩耍、戏水或涉水,溺水地点离家距离半径多在30m以内;学龄儿童溺水原因主要是游泳和跌落水 中;泳池、澡池和缺盖下水道是城市儿童发生溺水的多发场地。窒息是我国0~4岁儿童死亡的第2位原因,也是婴儿意外死亡的第1位原因,农村多于城市,是城市的4.5倍。监测资料表明,67.3%的窒息死亡发生在睡眠中因衣被等堵塞口鼻所致,也有吃奶呛塞、吃奶时奶头堵死以及气管有异物等;家长翻身压死孩子也是不容忽视的婴儿窒息原因 [19] 。

     2.4 烧伤与烫伤  烧伤与烫伤也是儿童伤害的重要原因,但其发生率各地报道不一。付沫等 [1] 在湖北荆州的研究显示,烫伤占伤害的第3位,烫伤多发于1~6岁儿童(占烫伤总人数的77.42%)。而林寅等 [2] 在宁波市开展的监测表明,烫伤、烧伤分别占儿童伤害种类的1.67%和0.33%。贾存显等 [10] 在山东省利津县对初中生伤害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烧烫伤的发生率为58.6%。致伤原因与儿童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有关,热土、热灰烧伤在农村多见,化学蚀灼伤和电灼伤在城镇多见。

     2.5 中毒  杨荣华 [20] 在湖北十堰地区以意外死亡的0~4岁儿童为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毒占儿童意外死亡原因构成的第4位。易永红等 [21] 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儿内科急诊中,中毒引起的伤害占绝大多数,达66.1%。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年龄小,活动性大,识别能力差,家长缺乏防范意识。中毒儿童中,80%来自市郊区农村,由于农村儿童接触毒物机会多,又缺乏识别农药、鼠药等毒物的知识,成人疏于教育和对毒物的安全保管。近年来,学校食物中毒在我国亦呈大幅度增加趋势 [22] 。在学校发生的食物中毒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占学校食物中毒总人数的53.7%和52.3%;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66.7% [23] 。

     2.6 校园暴力和自杀  校园暴力也是引起儿童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调查表明,16.8%的学生在过去1a内有过打架行为,2.8%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因感觉上下学途中不安全而未去上学 [24] ,4.3%的学生在校内曾被人用匕首或棍棒等可致人受伤的东西威胁或伤害 [25] 。自杀是15岁以上青少年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我国15~35岁人群死亡的第1位原因是自杀;而近2a青少年自杀呈明显低龄化趋势 [26] 。

     3 儿童伤害的预防

     3.1 加强儿童伤害的监测  系统地开展儿童伤害监测的意义有:提供儿童伤害的描述性流行病学资料,同时提供病因分析的资料;描述伤害发生随时间和地理分布的改变所呈爆发或聚集发生的趋势;确定伤害发生最危险的人群;提供干预成功的资料;对伤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和今后趋于严重的地区进行预防活动的指导 [27] 。许多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很重视伤害的研究,并开展了各种类型伤害的监测,至今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测系统。如美国的全国儿科外伤登记系统、英国的儿童医院伤害报告与预防计划、加拿大的儿童安全伤害监测系统等 [28] 。我国尚无完整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仅在局部地区有儿童伤害监测的报道,如林寅等 [2] 于2001年10月至2003年6月对宁波市6所学校学生伤害情况的监测。我国可在借鉴各国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体制等特点,首先在特定地区、特定单位(如医院急诊室、学校等)设立监测点,对伤害发生及死亡进行监测,在积累一定经验及不断改善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和其他部门的合作,逐步扩大监测范围,最终在全国建立监测系统。

     3.2 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  在儿童伤害的预防中,首要措施是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 [27] 。宣传教育应针对全人群,通过伤害防治常识及相关法规的普及,增强儿童青少年自身及其他人群的安全意识,并通过其知识—态度—行为的转变,避免伤害的发生或降低伤害损失。我国目前在儿童伤害的健康教育方面城市和农村社区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时颖等 [16] 的研究表明,20.5%的城市儿童家长接受过有关伤害的培训,高于农村地区的(15.97%)。叶鹰等 [29] 的研究表明,城市教师回答伤害概念的正确率高于农村教师,在对开设安全教育课的必要性的认识上,城市教师的态度优于农村教师。

     3.3 采取防范性措施,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  调查与监测资料表明,儿童接触或暴露于存在危险因素的环境,受到伤害威胁的危险度明显增大,只有小部分伤害是由突发灾害和其他自然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可以预防的社会和人类的不安全行为 [30] 。采取被动性防范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伤害的发生,如美国北卡罗来那的一项研究表明,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广泛采用使婴儿的致命损伤发生率降低了69%,学步儿童降低了47% [31] 。

     3.4 法律的强化  建立健全保护儿童安全的法律法规,借助法律的威力影响人们的行为可避免某些可能诱发伤害的因素,如制定法规要求在街道或已明确有危险的场所,设有醒目易懂的标识;要求机动车安装安全带或儿童安全椅座,限制车速;规定生产厂家对玩具、家电、药品、食品等产品的设计兼顾安全性,从而大幅度降低儿童伤害发生的概率 [32] 。

     3.5 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策略  儿童伤害的种类繁多,发生的场所无处不在,产生的危害对整个社会影响极大。而近年来,针对学生的校园暴力案逐年上升,因此,现阶段更应提倡采取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的儿童伤害干预措施。其采取的原则是“政府带头,全社会动员,居民参与”,每个部门或机构应责任明确,分工细致,真正做好伤害预防的实际工作,力争最低投入,最大收益,使伤害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33] 。

     4 结语

     我国儿童伤害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从科研还是从控制效果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当前我国儿童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中,急需解决以下问题:(1)构建儿童伤害预防与控制的全国性网络。至2004年底,我国仅有80%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了慢病与伤害预防控制科,广大基层伤害与预防控制的相关组织尚处于空白状态。(2)创建适宜的伤害监测系统。我国目前仅通过死亡登记系统、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公安交管、保险或学校等部门的资料了解伤害的基本情况,这些资料在对伤害的描述上都有欠缺,无法对伤害进行客观合理地分析,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伤害监测系统十分必要,以便为儿童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3)构建安全社区。20世纪60年代,由瑞典倡导的安全社区模式被认为是在社区水平上预防伤害有效且长久的方法,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发展。探索适宜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社区正愈显迫切。

  参考文献

  [1] 付沫,王晓娟.儿童意外伤害1152例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初探.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2):35-36.

  [2] 林寅,徐来荣,丁可,等.16546名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监测.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5):383.

  [3] RICHARD A,SCHIEBER MD.Reducing childhood pedestrian injuries:proceeding's of a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available[EB/OL][2005-05-06].http://www.cdc.gov/ncipc/pedestrian/proceedings1-4.pdf.

  [4] BAKER SP,O'Neill B,GINSBURG MJ,et al.The Injury fact book.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39-27.

  [5] 熊忠贤,刘筱贤.湖北部分地区2000~2001年0~14岁儿童伤害特 征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1):11-19.

  [6] 杨功焕,周脉耕,黄正京,等.中国人群1991~2000年伤害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193-198.

  [7] POMERZNTZ WJ,DOWD MD,BUNCHER CR.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severe childhood injuries.Urban Health,2001,78(1):141-151.

  [8] 马文军,许燕君,李剑森,等.社会经济状况与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的关系研究.华南预防医学,2005,31(2):3-6.

  [9] 李丽萍,黄革.伤害儿童父母其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疾病控制杂志,1999,2(3):256-257.

  [10] 贾存显,赵仲堂,薄其贵,等.初中生伤害流行病学特点调查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42(2):141-143.

  [11] 张佩斌,陈荣华.江苏省1994~1995年0~14岁儿童意外死亡前 瞻性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19(5):290-293.

  [12] VANE DW,SHACKFORD SR.Epidemiology of rural traumatic death in children: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Trauma,1995,38(6):867-870.

  [13] 徐红艳,戴耀芬.无锡市锡山区1990~2004年法定传染病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4):462-463.

  [14] 谭宗奎,陈庄洪.儿童坠落伤的致伤规律与特点.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12(1):56-57.

  [15] 赵海萍,尚玉秀,俞维,等.银川市中小学生伤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98-399.

  [16] 时颖,焦淑芳,谢瑾,等.北京市城市和农村地区儿童意外伤害现况及影响因素比较.疾病控制杂志,2004,8(6):588-590.

  [17] 杨树旺,傅义,李阳,等.湖北省伤害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疾病控制杂志,2004,8(6):493-495.

  [18] 张庆军,张岚.我国伤害流行及研究现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5,16(5):1-4.

  [19] 孙力安.小儿意外伤害906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9): 779-780.

  [20] 杨荣华.0~4岁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危险因素及干预.中华医学丛刊,2004,4(8):83-84.

  [21] 易永红,易建芳,肖青仙,等.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护理学杂志,2004,19(1):42-43.

  [22] 耿莉.全国学校2003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95-496.

  [23] 卫生部关于2004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中国食品卫 生杂志,2005,17(5):464-466.

  [24] 孙江平.中国5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现状(二):易导致意外伤害 的危险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1,22(4):292-293.

  [25] 周月芳,罗春燕,彭宁宁,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二):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行为.中国校医,2003,17(2):100-103.

  [26] MURCHAEL RP,XIANYUN L,YANPING Z.Suicide rates in China,1995-1999.Lancet,2002,359:835.

  [27] 李丹.中国伤害预防控制工作现状、策略措施及未来预测.中国健康教育,2005,21(4):258-261.

  [28] 李中杰,陈曙,吴宜群.国外伤害监测系统的建立与使用情况.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31(4):239-243.

  [29] 叶鹰,董时富.中小学教师伤害卫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医学与社会,2004,17(3):28~29.

  [30] 李立明.流行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0.

  [31] HENRY MC,HOLLANDER JE,ALICANDO JM,et al.Prospective coun-tywid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tor vehicle safety device use on hos-pital resource use and injury severity.Ann Emerg Med,1996,28:627-634.

  [32] 晏晓颖,廖淑梅.儿童意外伤害的社区干预策略探讨.现代护理,2005,11(12):928-929. 与职业医学,2004,21(4):322-325.

  【作者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北京 100009。

作者: 高峻璞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