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9期

医科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行为及其依恋模式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HIV/AIDS相关行为,并探讨其与依恋模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查对象的恋爱经历与安全依恋模式得分呈正相关,与恐惧型呈负相关。高危行为的部分影响因素也与依恋模式相关。结论依恋模式对医科大学生的HIV/AIDS相关行为有重要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HIV/AIDS相关行为,并探讨其与依恋模式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227名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对象的恋爱经历与安全依恋模式得分呈正相关,与恐惧型呈负相关;性经历与恐惧型呈负相关。调查对象对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和感染身份的暴露与安全型正相关,与沉溺型负相关,与恐惧型负相关;高危行为的部分影响因素也与依恋模式相关。 结论  依恋模式对医科大学生的HIV/AIDS相关行为有重要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行为;依恋,感情;相互影响分析;学生,医科
    
  Correlation study on Attachment Styles and HIV/AIDS Prevention Behaviors Among Medicos/

  CAI Hai-yan WANG De-bin,CHENG Jing,et al.
   
  School of 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23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HIV/AIDS related behaviors among students in medical college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with attachment styles.Methods With stratified-cluster random sampling,1227students were surveyed by using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Results Loving expe-rien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secure attachment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fearful attachment.Condom use and exposure of infectious statu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secure attachment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preoccupied attachment and fearful attachment.In addition,som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risk behaviors also correlated to attachment styles.Conclusion Attachment styl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IV/AIDS related behaviors.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Behavior;Bonds,emotional;Transactional analysis;Students,medical

  依恋(Attachment)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J.Bowlby [1] 于1969年提出,它是一种心理结构或过程,最早指子代对亲代动物的依赖,后来延伸至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感情联结,即儿童需要与某个成人个体保持长期而持续的亲近,以获得一种安全与舒适感 [2] 。依恋模式的类型会对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包括对人格形成、个体发展、与他人关系等方面产生认知的、情感的影响,进而持续终生。对于成人依恋模式的分型,学者们的观点尚未达成一致,但基本可分为4种类型:安全型(Se-cure)、沉溺型(Preoccupied)、漠视型(Dismissing)和恐惧型(Fear-ful) [3] 。安全型个体对自己和他人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沉溺型个体不相信和否定自己,但信任和肯定他人;漠视型个体相信和肯定自己,但不相信和否定他人;恐惧型个体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持否定和怀疑态度。
   
  艾滋病流行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不仅包括生物学因素,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行为因素,如性行为、吸毒行为等。这些行为的完成都涉及到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是个体与他人互动的结果。为探讨依恋模式与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关系,笔者于2005年4月对安徽某医学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安徽省某医学高等院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全校大学生中随机抽取3个年级、6个专业的大学生共1262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1227份,应答率为97.2%。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6~26岁,其中男性占57.0%,女性占43.0%。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包括3部分内容:一是成人依恋模式的测量;二是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三是调查对象对自己及他人的评价。本文仅讨论依恋模式与HIV相关行为的关系。采用2种测量成人依恋模式量表:一种是由Bartholomew,K.和Horowitz,L.M.设计的“关系问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该量表包括对4种依恋模式的心理特点的描述,请调查对象分别依据4项描述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这种方法也是在国外相关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和验证过的;另一种是本课题组结合其他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修改形成的,有20项条目,4种依恋模式各有5条,每种依恋模式得分即为该类5条评分的总和。在数据分析时,依据4个方面得分的高低判断其依恋模式的类型。HIV相关行为的问题共有3种类型。采用现场调查的形式,首先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强调调查结果的保密性,争取他们的配合,然后发放自填式问卷,时间不限。调查员事先接受了培训并进行了预调查。采用Epidata3.0双录入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依恋模式类型  2种依恋模式量表得出的依恋模式类型一致率为75.0%,表明依恋模式的测量是真实准确的。经逻辑验证后,得到的依恋模式类型分布为:安全型728人,占59.3%;沉溺型224人,占18.3%;漠视型161人,占13.1%;恐惧型114人,占9.3%。国外研究表明,在一般群体中依恋模式类型分布为:安全型占55%,漠视型占16%,沉溺型占9%,恐惧型占19% [4] 。两者之间的差异(P<0.01)可能是由于文化背景及人群不同而造成的。
    
  2.2 依恋模式与恋爱/性行为的关系  在调查对象中,有51.7%(共634人)的大学生有过恋爱经历,且4种依恋模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24.357,P<0.01);12.1%的大学生(共148人)有过性经历,其中80.4%(共119人)只有1个性伴,16.2%(共24人)有2~3个性伴,3.4%(共5人)有4个及以上的性伴。在过去0.5a的性生活中,从不使用安全套的占29.9%(共44人),偶尔使用的占21.8%(共32人),经常使用的占22.4%(共33人),每次使用的占25.9%(共38人)。依恋模式与是否有过恋爱经历有相关关系,安全型得分与之呈正相关(r=0.150,P<0.01),恐惧型得分与之呈负相关(r=0.101,P<0.01);只有恐惧型得分与性经历呈负相关(r=0.057,P<0.05);安全型得分与性伴数呈负相关(r=0.169,P<0.05);而安全套的使用与依恋模式得分未见相关性,见表1。

  表1 医科大学生的恋爱/性经历与依恋模式的相关分析(略)
    
  注: *P<0.05,**P<0.01。
    
  2.3 依恋模式与HIV/AIDS相关行为的关系  安全型得分与“有益”行为(如使用安全套,性伴告知)呈正相关(r=0.148,P<0.01),沉溺型得分与之呈负相关(r=-0.202,P<0.01),恐惧型得分与之呈负相关(r=-0.271,P<0.01),而漠视型得分与之未见相关关系。具体来看,对“安全套不容易得到”的平均赞同程度较低为1.93(最大理论值为5),而对其他问题的平均赞同程度都在3左右。分析其相关关系可见,安全型得分与不使用安全套的行为呈负相关,而沉溺型、恐惧型得分与之呈正相关(P<0.01)。调查对象对告知性伴的赞同程度高于告知家人的赞同程度,二者分别为4.05和3.51;他们对“感染了HIV,我会尽量避免与别人交往”的赞同程度也高于3。从相关关系看,安全型得分与告知他人的行为呈正相关,而不安全依恋模式得分与之呈负相关。见表2。
    
  2.4 依恋模式与HIV/AIDS相关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  针对HIV/AIDS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设计了一些排序题,要求调查对象按照重要性从大到小将每项行为下的各个选项排序。在统计时,根据每个选项的排序计算该选项的得分,排序越靠前,得分越高。结果显示,不同因素对大学生的相关行为影响程度不同。如促使大学生与恋人发生性行为的原因中,最后是“满足对方要求”和“提高在同伴中的地位”。不同依恋模式与部分影响因素的得分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见表3。

  表2 医科大学生的HIV/AIDS相关行为与依恋模式的相关分析(略)
    
  注: x为调查对象对各陈述的平均值赞同程度(赞同程度分为1~5共5个等级,即完全不赞同、基本不赞同、中立、基本赞同和完全赞同);*P<0.05,**P<0.01;合计为各题分值的和,其中标有(-)的条目取负值。
    
  表3 医科大学生的HIV/AIDS相关行为影响因素与依恋模式的相关分析(略)
    
  注: x为调查对象对各陈述的平均值赞同程度(赞同程度分为1~5共5个等级,即完全不赞同、基本不赞同、中立、基本赞同和完全赞同);*P<0.05,**P<0.01。
    
  3 讨论
    
  3.1 依恋模式与恋爱/性行为的关系  从总体趋势上来看,依恋模式与大学生的恋爱/性经历是有相关性的;安全型得分越高,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越大,拥有的性伴数越少;恐惧型得分越高,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越小,有过性经历的比例也越小。这是由于安全型个体在与他人相处时,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正确客观的评价,有利于人际交往;恐惧型则反之,既不信任他人,也不相信自己,这会损害其人际关系,进而影响恋爱关系和性经历;而沉溺型和漠视型个体要么不相信他人,要么不相信自己,这对其恋爱关系和性伴关系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沉溺型和漠视型得分对恋爱/性经历的影响介于安全型和恐惧型之间,未见显著的(正向或负向)相关关系。此外,在关于性经历、性伴数及安全套使用频率的问题上,与依恋模式有显著相关关系的不多,且相关系数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太小所致。
    
  3.2 依恋模式与HIV/AIDS相关行为的关系  总体上看,安全型得分越高,相关行为越安全;而不安全的情况反之。这是因为安全型的个体对人际关系持积极的态度,对自己和他人有着正确的评价,对行为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判断;而不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无论是过度沉溺于他人或是独立自主,对他人及自己的认识都趋向于片面化,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过于主动或被动,不利于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具体来看,在安全套的使用方面,安全型得分越高,不使用安全套因素的影响就越小,沉溺型和恐惧型反之,漠视型与之则没有相关性。如对“提出使用安全套,我怕引起对方猜疑”的重视程度与安全型得分呈负相关,与沉溺型、恐惧型得分呈正相关。这是由于安全型个体既相信自己,又相信与他人的关系,不会存在过多的担忧;而沉溺型过于依赖对方,因而在性伴关系中常常处于被动,害怕引起对方猜疑;恐惧型个体本身就容易对性伴关系存在担忧,而且对自己缺乏自信,因而害怕自己的行为影响到双方的关系。此外,漠视型得分与这些因素之间没有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漠视型个体只重视自己,不在乎人际关系和他人的看法,是否使用安全套只取决他个人的意见,既有坚持使用的可能,也有坚持不使用的可能,因而总的来说,对安全套的使用没有显著影响。
   
  在感染身份的暴露方面,安全型个体在感染HIV后,愿意告诉性伴、家人、朋友等,而不安全依恋模式个体会“尽量避免与人交往”。这是由于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在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寻求帮助和情感支持,也相信他人会给自己提供支持,因而会将自己的感染状况告知家人和朋友;沉溺型个体过分沉溺于关系,经常对人际关系存在担忧,害怕他人不重视自己,感染HIV后更担心会引起他人的歧视和疏远,因而不敢告诉他人;漠视型个体独立性强,并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人际关系也不重视,遇到困难时更愿意自己寻求解决方法,不依赖他人;恐惧型个体既不相信他人能够帮助自己,也担心自己会受到歧视,因而在感染后想避免与人交往。
    
  3.3 依恋模式与HIV/AIDS相关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  本次 研究所调查的影响因素与依恋模式有关的不是很多,且相关系数较小,原因可能是:第一,大学生中有过相关经历(性经历、商业性行为等)的人很少,在调查时要求他们根据想象对选项进行排序,结果可能与真实情况不符;第二,在备选答案中,各因素的重要程度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依恋模式的影响被“掩盖”;第三,其中大多数是敏感性问题,对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虽然强调了调查结果的保密性,但一些选项可能与社会道德标准不符,调查对象在排序时仍可能会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与自己真实想法不完全符合的选择。
   
  在性伴的选择方面,漠视型得分与对“配偶间的长期固定性行为”的选择呈相关性,这是由于漠视型个体轻视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不喜欢固定的人际关系带来的束缚;在购买性服务的原因方面,沉溺型个体特别相信他人,总认为他人身上有很多值得探寻之处,因而与“满足对性生活的好奇”的得分呈正相关;漠视型个体只重视自我的感觉,并且对自己评价很高,对事物缺乏好奇心,因而与“缓解压力、发泄情绪”的得分呈正相关;在以性行为交换手段的原因中,只有沉溺型与“为了报复恋人的不忠”的得分呈正相关,因为沉溺型个体过分重视关系和依赖他人,恋人的不忠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和伤害也最大;在购买性服务的情况中,安全型个体倾向于“与好朋友一起出去玩时”,而恐惧型个体倾向“独自在外,身边没有熟人时”。这是由于安全型个体重视关系,愿意和朋友一起去,同时又很自信,并不担心这件事会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不利影响。恐惧型个体则反之,既逃避关系,又对自己没有信心;当涉足性服务时,恐惧型个体既不相信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又不相信他人,因而更为担心“被朋友、同事知道了会瞧不起我”;在“对恋人提出性要求,更担心什么的问题”中,沉溺型个体最重视其对人际关系有影响,与“担心其他人会议论我”得分呈正相关;在“考虑断绝情侣关系的原因”中,安全型与“对方经济条件太差”呈负相关,恐惧型与之呈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安全型能较好地处理情侣关系,不易受客观条件影响;而恐惧型对自己和他人都持怀疑态度,反而认为客观条件更为重要。
    
  4 参考文献

    
  [1]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New York basic books,1969.
   
  [2] ZHANG JX,HUANG XQ,LING SL,et al.Translation of cormier S and cormier B.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helpers:Fundamental skills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Beijing: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1998:17-29.
   
  [3] BARTHOLOMEW K,HOROWITZ LM.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 Person&Soc Psychol,1991,61:226-224.
   
  [4] MARINUS H,van LISENDOOMMJ,BAKERMANS K.Attachement repre-sentations in mothers,fathers,adolescents and clinic groups:A meta-ana-lytic search for normative data.J Consult Clin Psychol,1996,64(1):8-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30471557)。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合肥 230032。

作者: 蔡海燕,王德斌,程静,黄正林,管建粉,童连,洪倩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