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10期

自我催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催眠术。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1-2]。为使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笔者于2004年9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自我催眠干预训练,探索自我催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1对象2004年9月某学院新入学学生,选取入校体检正常、无催眠训练史、自愿参加的心理学专业学生36名组成研究组......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精神卫生;催眠术;学生
      
  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 [1-2] 。为使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笔者于2004年9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自我催眠干预训练,探索自我催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年9月某学院新入学学生,选取入校体检正常、无催眠训练史、自愿参加的心理学专业学生36名组成研究组,排除6人不能进入催眠状态及不能正常训练者,实际研究组为30人;以理工类专业76名学生为对照组。年龄17~20岁,平均(18.00±0.81)岁。
    
  1.2 方法  在干预训练前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新生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定。
   
  研究组除进行常规的4周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外,在心理训练室采用集体催眠训练,每日进行45min,并强调集中训练后自己进行反复练习,要求受训者能在第2周可随意达到浅层自我催眠的程度。催眠方法采用自然坐姿,呼吸采用深腹式、空气能源呼吸。催眠的深度一般控制在浅层催眠,个别可进入中度催眠。告诉受训者自我催眠训练的目的是对大脑神经系统和情绪起保护、调节作用,增强体力和精力、增加记忆和创造性。
   
  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4周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干预训练后进行SCL-90心理状况复查。资料采用SPSS8.0进行t检验等统计学处理 [3] 。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干预前比较  表1结果表明,对照组除强迫症状高于研究组外(P<0.05),其余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2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相近,具有可比性。
    
  2.2 研究组干预前后比较  表1结果表明,研究组干预前后,除敌对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干预后的其余各因子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研究组在军训结束时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入学初期。
    
  2.3 对照组训练前后比较  表1结果表明,对照组训练前后比较,除恐怖因子分降低(P<0.05)外,其余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对照组入学初期及训练结束时的心理健康状况相近。
   
  2.4 干预训练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  表1结果表明,干预训练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除敌对和恐怖2个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因子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提示自我催眠能够提高大学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SCL-90因子分比较(略)

  注:  a:训练干预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b:研究组干预前后,P<0.01;c:对照组训练前后比较,P<0.05;d: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e:干预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自我催眠能够提高大学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是因为自我催眠加强了高强度军训后疲劳的恢复过程,有效缓解躯体不适症状;自我催眠训练后出现的愉快感缓解了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或者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催眠有良好的专业期待。
   
  自我催眠是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的一项有效的干预技术。 由于自我催眠易操作、易掌握,适合在大学新生中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宋玉梅,高怀荃,刘必勇,等.某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18-119.
   
  [2] 黄凌云.华侨新生人格状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4):255.
   
  [3]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39-355.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河南 461000。
     

作者: 张松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