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11期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研究。有75%是“亚健康”者,年龄多在20~45岁[1]。亚健康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是指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第3种状态,也称潜病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状态、灰色状态等[2],它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特殊、短暂阶段。国外对亚健康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精神卫生;研究;学生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占人口总数的5%;有75%是“亚健康”者,年龄多在20~45岁 [1] 。亚健康概念最早由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是指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外,还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第3种状态,也称潜病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状态、灰色状态等 [2] ,它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特殊、短暂阶段。国外对亚健康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欧美、日本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对“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的研究。目前对亚健康的确切病因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对亚健康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在治疗上缺乏针对性,通常是对症治疗 [3-4]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5-6] 。这种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已引起心理界、教育界和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与关注。如何预防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或精神障碍,并帮助其向心理健康状态转化,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研究的课题。

  1 心理亚健康的界定
    
  有学者认为,亚健康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 [7] 。Black-wood等 [8] 将CFS区别为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并将精神疲劳解释为脑和思想的疲劳或烦闷状态。1994年Judd等 [9-10] 提出“亚综合症抑郁”的概念。David等 [11] 也提出“阈下强迫障碍”概念。这些“精神疲劳”、“亚综合症抑郁”、“阈下强迫障碍”等都与心理亚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国内目前对心理亚健康状态较多的提法是:心理亚健康、亚健康状态的心理问题、亚心理健康、亚健康心理、非健康心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失调等,对心理亚健康的界定多为描述性的,如:“个体在行为、情绪表现中产生非正常的一些现象 [12] ”;“一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心理状态” [13] ;“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14] ”;“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Ⅲ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 [15] ”等。既往研究均提示,目前国内外对心理亚健康的界定以描述性论述多见,通常以描述某方面症状来定义心理亚健康者较多。国内也有少量研究对此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如以国内刘欢欢 [16] 等提出可操作性的心理亚健康筛查方法为代表。该筛查方法已经过研究者的效度检验,即使用国际通用的康奈尔医学指数问卷进行调查,根据琛町氏 识表图对问卷结果进行调查人群的领域识别,再对处于一定领域的人群进行精神科访谈,排除高度怀疑为神经症或其他心理疾病患者,所余人员不良心理状况持续2周或以上时间者即为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2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现状与表现
    
  美国ACHA-NCHA机构2003年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有13.4%的大学生在一生中可被诊断有抑郁症状 [17] 。我国既往调查的总体情况表明,有10%~30%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 [18] ;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为16.0%~25.4%,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 [19] 。王宇 [20] 调查656名医学本科生,结果有26.52%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健康心理;广东工大对1346名在校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4% [21] 。河南医科大学 [22] 对1286名新生调查,结果提示约2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郑晓边 [23] 调查83名师范教育专业大学生发现,17.6%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上升而递减。
   
  与生理亚健康一样,心理亚健康状态并不是心理疾病,所以不一定有某一方面突出的症状。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等 [24-25] 。调查性研究的结果与之一致,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26] 对福建省5所高等院校1267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显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等问题最多,其次是情绪方面的困扰,而躯体化异常最小,与石丘玲等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27-29]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还有神经衰弱、心理抑郁、偏执人格、精神不振、情绪不稳、情感偏差、失眠多梦、学习焦虑、人际交往弱势、过敏性认知反应、烦躁症等,并具有边缘性、模糊性、过渡性、可塑性等特点。
    
  3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研究
    
  3.1 干预方法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对策研究,实证性研究较少。干预方法多采用集体(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生物反馈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也有一些采用药物治疗、阅读治疗、道家认知疗法、精神动力学治疗等,且以一种干预方法单独使用者多见。不同干预方法对大学生的干预效果不同。一类是以改善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为主。薛冰等 [30] 对32名神经质人格倾向的大学生实施2个月的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并跟踪随访1a,结果显示道家认知疗法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文凤等 [31] 对大学生进行3个月的阅读治疗,结果表明阅读疗法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另一类是以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为主。李传银 [32] 对12名孤独程度高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3周的团体心理咨询,结果表明,咨询显著减缓了大学生的孤独情绪。第三类是以改善某一方面症状,如人际关系问题、强迫问题等为主。张兰君 [33] 等对48名有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进行了8周的心理训练和运动处方干预,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变化均有显著改善。该研究者还对57名强迫症状高分的大学生进行6周的运动干预,结果表明有目的安排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强迫症状 [34] 。
    
  3.2 评价工具的使用  既往研究对干预效果的评价绝大部分采用量表评估。常用的评定量表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康奈尔医学指数(CMI)等;有的选用自编量表,如学生心理健康6维度自评量表 [23] ;有的采用SCL-90,SAS,SDS,EPQ其中一种或几种联合使用。
    
  3.3 既往研究的局限  笔者认为,既往研究存在以下局限:(1)目前实证性干预研究针对的状态多集中在对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或某一方面症状的干预研究上,尚没有对明确的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系统干预,对明确的大学生人群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干预研究更少。(2)既往研究绝大多数采用单一干预方法,多形式的综合干预研究相对较少。这一方面不利于对各干预方法的效果进行系统、全面的比较和探讨,另一方面也无法得出各干预方法的效果差异,进而难以提出最佳的干预方案。(3)干预研究的测评工具主要是量表调查,多指标的综合对比研究相对较少。虽然量表测评是客观、科学的效果评估方法之一,但每一个量表的研究领域和反映症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通常的研究仅采用个别或较少量表评价,必然使研究结果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受到限制,不利于该领域的纵深研究。
    
  4 研究意义与展望
    
  现代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活跃而敏感的特殊群体,处在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青年时期,这是人生中最不稳定的时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期,也是处于求学、为迈入社会作准备的人生发展关键期,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积极关注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并探询有效的途径帮助其恢复到心理健康状态,是一项意义深远而迫切的研究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21世纪的激烈竞争,要求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相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成长与进步都极为关键。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大学生今后参与社会化活动,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并与社会保持一致的最主要的条件。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行为的发生,及时发现和辨明大学生人群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及时早期进行有效干预,使其尽早向心理健康过渡,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学习和生活的氛围,为他们今后顺利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 于勇.试议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对策.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2):60.
   
  [2] 于智敏,主编.走出亚健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3] 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4] FULCHER KY,WHITE PD.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graded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BMJ,1997,314(7095):1647-1652.
   
  [5] 陈筠.走出心理亚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向.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5):52-57.
   
  [6] 宗继军.大学生“亚健康”人群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3):42-44.
   
  [7] 董莉,董玉整.“亚健康”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医学与哲学,2001,22(12):54-55.

  [8] BLACKWOOD SK,MACHALE SM,POWER MJ,et al.Effects of exercise on cognitive and motor function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depres-sion.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8,65(4):541-546.
   
  [9] JUDD LL,RAPAPORTMH,PAULUS MP,et al.Subsyndromal symptomat-ic depression:A newmood disorder?J Clin Psychiatry,1994,55(suppl4): 18-28.
   
  [10] JUDD LL,AKISKAL HS,PAULUS MP.The rol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ubsyndromal depressive symptoms(SSD)in unipola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Affect Disorders,1997,45(1):5-18.
   
  [11] DAVID L,JOHN P,WAYNE G,et al.A family study of obsessive com- pulsive disorder.Am J Psychitry,1995,152:76.
   
  [12] 陈世联.大学生心理危象及其干预.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1):114-116.
   
  [13] 张平,金书革.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探析.辽宁教育,2000(10):23-25.
   
  [14] 董玉整.“亚健康”初探.广州医学院学报,1998,26(3):77-78.

  [15] 刘欢欢,张小远,赵静波,等.军队医科院校心理亚健康学生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2):2048-2051.
   
  [16] 刘欢欢,张小远,周志涛.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及评价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5.
   
  [17] The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The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 National College Health Assessment(ACHA-NCHA),Spring2003Reference Group report.J Am Coll Health,2005,Mar-Apr;53(5):199-210.
   
  [18] 黄光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测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30):135-136.
   
  [19] 徐岫茹.心理危机干预及健康教育.中国健康教育,2003,19(7):513-515.
   
  [20] 王宇.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2.
   
  [21] 陈振业,陶瑾,曾琳娜.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0,21(1):8-9.

  [22] 李幼辉.大学新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8,33(4):26-29.
   
  [23] 郑晓边.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教学干预.健康心理学,1997,5(2):82-84.
   
  [24] 樊富氓.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5.
   
  [25] 马建青.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1998,(4):47-52.
   
  [26] 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课题组.福建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及其干预措施.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0(2):9-13.
   
  [27] 石丘玲,孙长生,侯丽宏,等.不同年级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19(2):212-213.
   
  [28] 方玉荣,袁荣潜.淮南矿业学院不同年度大学生心理状态比较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7,18(3):172-173.
   
  [29] 黄万琪,吴汉荣,贺尊,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4,20(9):1139-1140.
   
  [30] 薛冰,张亚林,杨德森.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9-32.
   
  [31] 高文凤,宫梅玲,王连云,等.50名大学生阅读治疗前后SCL-90评定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50-52.
   
  [32] 李传银.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干预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46-48.
   
  [33] 张兰君,郑亚绒.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心理与运动训练干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14-316.
   
  [34] 张兰君,李娜,王颖.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7):478-479.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理人文教研室,广东广州 510515。 

作者: 陈瑜,张小远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