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3期

大学生异性交往中感受烦恼行为的性别差异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关键词】行为。学生烦恼行为指“行为者因为首先考虑到满足自己的需求,虽然没有主观上的动机但客观上造成了他人的一种不愉快情感体验的行为”。大学生异性交往中的烦恼行为主要特指大学男女生在交往过程中感受到的烦恼行为。该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异性交往中对烦恼行为感受的性别差异,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帮助。...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行为;应激,心理学;性别特性;学生
      
  烦恼行为指“行为者因为首先考虑到满足自己的需求,虽然没有主观上的动机但客观上造成了他人的一种不愉快情感体验的行为”。大学生异性交往中的烦恼行为主要特指大学男女生在交往过程中感受到的烦恼行为。该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异性交往中对烦恼行为感受的性别差异,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法政学院和物理专业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296名,其中男生140名,女生156名。
   
  1.2  方法  采用开放式问卷进行调查,要求大学生回忆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对方的哪些具体行为可能只是为了自身的方便或出于无意,但是客观上引发了自己反感的行为。随机抽取16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共搜集到211条具体行为条目,通过将相似的内容进行合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部分行为,最后整理出103条具体行为组成调查问卷。
   
  要求被试针对问卷中出现的各种行为,想象在异性交往过程中有何种程度的厌恶。采用5级计分,1~5分分别表示“很讨厌”、“讨厌”、“不确定”、“不讨厌”、“一点也不讨厌”。得分越低,表示对该行为的讨厌程度越高。
    
  2 结果
    
  2.1  异性交往中男女生最讨厌和可以容忍的烦恼行为排列顺序  从表1可以看出,男女生最讨厌的前10位行为中有6个行为重合,即:不尊重他人,说话唾沫横飞,在教室赤脚伸在外面,轻言承诺但不履行,随地吐痰以及在背后说人坏话。可以容忍的前10位行为也有6个行为重合,即:食堂吃饭、异性坐对面与你说话,异性在自己狼狈不堪的时候慰问,赤膊打篮球,说话太耿直,上课喝饮料以及向异性索要手机号码。
   
  2.2  异性交往中男女生最讨厌和可以容忍烦恼行为的差异  男生最讨厌的10种行为中,说话唾沫横飞(P<0.01)、轻言承诺但不履行(P<0.05)、随地吐痰(P<0.01)、在教室赤脚伸在外面(P<0.05),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女生的厌恶感均高于男生。
    
  表1 异性交往中男女生最讨厌和可以容忍的10种行为 烦恼行为 男生(略)
          
  女生最讨厌的10种行为中,说话唾沫横飞(P<0.001)、在教室赤脚伸在外面(P<0.05)、性别歧视(P<0.001)、轻言承诺但不履行(P<0.01)、随地吐痰(P<0.05)、随意动手动脚(P<0.001)、说话尖酸(P<0.01)和不洗脚(P<0.05),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的厌恶感均高于男生。
   
  男生可以容忍的10种行为中,食堂吃饭时异性坐在对面与你说话(P<0.001)、自己狼狈不堪时异性慰问(P<0.001)、夜间打电话(P<0.001)、向异性索要手机号码(P<0.01)、穿着裸露过多(P<0.001)、上课穿低腰裤(P<0.05),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的厌恶感均高于男生。
   
  女生可以容忍的10种行为中,食堂吃饭时异性坐在对面与你说话(P<0.001)、当自己狼狈不堪时异性慰问(P<0.001)、向异性索要手机号码(P<0.01)以及占座位(P<0.001),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最讨厌和可以容忍的前10位行为中均有6个行为重合,前者行为集中于异性之间一般社会交往与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两方面,后者行为集中于与异性直接面对面的交往。可见男女生对于公认的社会交往准则有较为一致的认识。
   
  在感受烦恼行为的程度上,女生的厌恶程度最高达1.31,最低3.53;男生的厌恶程度最高为1.45,最低4.13。整体表现为女生对于烦恼行为的感受比较强烈和敏感,男生感受异性烦恼行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自己利益是否受到直接侵害以及对女生刻板印象中的消极行为,总体特点呈现出男生对于交往异性行为感受的非敏感型和过分在意自己的利益特征。
    
  4 参考文献
    
  [1] 王光银.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失范行为及其原因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05:15.
   
  [2] 陈剑旄.论大学生公德行为的失范与矫正.中国高教研究,2004:5.

  [3] 赵玉杰.浅谈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 杨晖.大学生“失范”的特征、成因及对策.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5] 马和民.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全球教育展望,2002:4.
   
  [6] 谭兰.养成教育:青少年偏差行为预防与矫治的路径选择.教育探索,2006:1.
   
  [7] 郑维新.青少年偏差行为的性别差异分析.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3.
   
  [8] 阎晓军.日本关于社会迷惑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5:3. 

  【作者简介】  阎晓军(1968- ),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石家庄 050091。

作者: 阎晓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