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3期

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特点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索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人际依恋风格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某大学学生854名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在逃避依恋风格上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P0。大学生的4种人际依恋风格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有显著相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索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人际依恋风格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某大学学生854名进行调查。 结果  大学生在逃避依恋风格上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P<0.01),理科生明显高于文科生(P<0.05)。大学生的4种人际依恋风格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有显著相关(P值均<0.01)。与低分组相比,逃避依恋和焦虑依恋高分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较低,而安全依恋和排除依恋高分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较高。 结论  大学生的人际依恋风格与人格有关,而且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人际关系;客体依恋;焦虑;学生
        
  Characters of Attachment Styles and the Relations to Anxiety Sensitiv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LIYan-zhang ,WEI Shi-ping.
     
  Department ofAp-plied Psychology,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61008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s of attachment styl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Methods By using Attachment Style Scale and State-trait Anxiety Scale,854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The gender and major difference were found.Femal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male students(P<0.01),scienc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arts students(P<0.05).The four attachment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state anxiety and trait anxiety(P<0.01).Compared with the low score groups,the high score groups in avoidance and anxiety attachments had low levels in state anxiety and trait anxiety,but the high score groups in secure and dismissing attachment had high levels in these variables.Conclusion The attachment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ir personality and influenced their mental health is influenced by the attachment styles.
   
  【Key word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Object attachment;Anxiety;Students
      
  人际依恋是指成人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是一种从幼年发展起来的、持久稳定的人际亲密关系倾向。依恋一词最早由Bowlby(1969)提出,指婴儿与抚养人之间建立的双向的、互相依恋的情感联结 [1] 。Bowlby认为,个体都有一个内在运作模式,这个模式同时具有认知与情感的成分,个体在和依恋对象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对世界、别人以及自己的看法,进而影响其行为、情绪和想法。因此,内在运作模式的不同性质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差异,而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然碰到且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之一。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失调而引起 [2] 。该研究探索大学生人际依恋的特点及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重庆市某大学854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85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获得有效问卷813份,有效回收率为95.20%。其中男生413名,女生400名;文科生392名,理科生421名。平均年龄为(19.24±1.20)岁。

  1.2  研究工具
    
  1.2.1  人际依恋风格问卷  由王庆福博士 [3] 根据依恋理论编制而成,共24题,包括逃避依恋(逃避和他人的接近,以免除不自在感觉或避免受伤害)、安全依恋(接纳自己,有安全感,能自在地和他人亲近)、排除依恋(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和焦虑依恋(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4个分量表,为6级计分。分量表得分愈高,表明某种依恋风格愈明显。经测试,问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  由Spielberger等 [4] 编制,共40题,包括状态焦虑问卷(S-AI)和特质焦虑问卷(T-AI)。前者用于评定即时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境的焦虑体验;后者用于评定经常的焦虑体验,反映一种较稳定的或持续存在的焦虑倾向。采用4级计分,分值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高。郑晓华等 [5] 利用此问卷对长春市一般人群进行测试,提示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统计处理  所有结果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得分情况  男生逃避依恋得分为(20.44±4.63)分,明显高于女生(19.58±4.68)(P<0.01);理科生逃避依恋得分为(20.42±4.92)分,明显高于文科生(19.61±4.35)(P<0.05)。
   
  2.2  人际依恋风格与焦虑情绪的关系  由表1可见,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均存在相关关系。2.3  人际依恋风格对焦虑的影响  见表2。
    
  表1 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与焦虑的相关系数(略)
         
  表2 不同人际依恋风格大学生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比较(略)    
      
  把人际依恋风格分为低分组和高分组,比较2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结果表明,逃避依恋和焦虑依恋高分组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上高于低分组(P<0.01),而安全依恋和排除依恋高分组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显著低于低分组 (P<0.01)。
    
  3 讨论
    
  成人的依恋理论认为,人际依恋风格的差异最直接表现在日常生活与他人的互动上。因此,要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了解他们的人际依恋风格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风格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在逃避依恋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理科学生明显高于文科学生。说明大学男生和理科学生更有逃避和他人亲近,以保护自己免受他人拒绝的倾向。理科学生中男生居多,而男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可能与社会文化造成的性别角色有关。我国传统文化不鼓励男性表现软弱的一面,男性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温情。这也反映男生和理科学生应该是人际教育的重点对象,需要注重自我价值和信任感的教育。
   
  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与焦虑存在显著相关,其中逃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呈正相关,安全依恋和排除依恋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具有逃避依恋和焦虑依恋倾向的大学生焦虑水平较高,具有安全依恋和排除依恋倾向的大学生焦虑水平较低。进一步研究表明,人际依恋风格与焦虑情绪关系密切。人际依恋的4种风格都与特质焦虑相关,逃避依恋和焦虑依恋高分组比低分组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特质焦虑,安全依恋和排除依恋高分组特质焦虑较少。说明有安全感、能享受孤独的人有较少的特质焦虑。特质焦虑是个体人格所具有的,提示人际依恋风格与人格确有一定关系。关于成人依恋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国外已做了一些研究,Shaver等 [6] 研究发现,安全依恋型的个体比矛盾和逃避依恋型的个体较少表现出神经质,而更多表现出外倾性。Carver [7] 用五因素人格模型评估人格特质发现,安全依恋型与外倾性和宜人性的人格特征有关,而矛盾依恋型与神经质存在正相关,逃避依恋型与外倾性和宜人性存在负相关。本研究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
   
  人际依恋风格与状态焦虑相关,逃避依恋和焦虑依恋高分组比低分组状态焦虑水平较高,安全依恋和排除依恋高分组较低。不仅说明人际依恋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同时也证明了人际依恋不仅是一个个体变量,还可能影响个体社会和情绪的发展 [8] 。因此,把人际依恋理解为关系变量,可拓宽依恋研究的视角。

  4 参考文献
    
  [1]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New York:Basic Books,1969.
   
  [2] 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1):116-121.
   
  [3] 王庆福.人际依附风格、性别角色取向与人际亲密能力之评量.中国测验学会测验年刊,1997,44(2):63-78.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8-241.
   
  [5] 郑晓华,舒良,赵吉风,等.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在长春的测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60-62.
   
  [6] SHAVER PR,BRENNANKA.Attachment styles and the“Big Five”person-ality traits,theirconnec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romantic relationship outcomes.Person Soc Psychol Bull,1992,18(5):536-545.
   
  [7] CARVER CS.Adult attachment and personality:Converging evidence and a new measure.Person Soc Psychol Bull,1997,23(8):863-883.
   
  [8] COOK WL.Understanding attachment security in family context.J Person Soc Psychol,2000,78(2):285-294.
    
  【作者简介】  李彦章(1971-),女,四川广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医学心理学。
    
  【作者单位】  1 成都医学院应用心理学教研室,四川 610083;
   
         2 重庆大学团委

作者: 李彦章 1 ,魏世平 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