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4期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关键词】危险行为流行病学研究青少年1概念和分类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终生的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通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dolescenthealthriskbehavior)[1]。我国学者参照国际惯例,针对国情,将其分为以下7类[2]:(1)导致各种非故意伤害(unintentionallyinjury)......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危险行为 流行病学研究 青少年


          
  1 概念和分类
          
  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终生的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通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dolescent health risk behavior) [1] 。我国学者参照国际惯例,针对国情,将其分为以下7类 [2] :(1)导致各种非故意伤害(unintentionally injury)的行为,如车祸、溺水、跌坠、砸伤、爆裂伤、食物中毒等 [3-4] 。(2)导致各种故意伤害(intentionally injury)的行为,如打架、暴力、自杀、自伤、自残,精神抑郁、孤独、绝望等 [5] 。(3)物质成瘾行为,如吸烟、饮酒、滥用药物(精神活性药物或毒品)和吸入剂(汽油、油漆、涂改液或气雾罐)等 [6-7] 。(4)精神成瘾行为,如游戏机成瘾、网络成瘾、色情读物成瘾、赌博等 [8] 。(5)导致各种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病)和非意愿妊娠的性行为,如多性伴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被迫发生性行为、少女怀孕等 [9] 。(6)不良饮食行为,如过多摄入高能量/高脂食物,少摄入营养食物(牛奶、蔬菜、水果);偏食、挑食、过多吃零食;盲目或不健康减肥行为等 [10-11] 。(7)缺乏体力活动行为。“动”的角度,指缺乏体育锻炼、日常体力活动不足;“静”的角度,指静止性活动(看电视)时间过长 [12] 。
         
  应正确理解“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概念:(1)含义具双向性,即行为并非直指“危险”,而有正、负向之分。例如,对“你是否经常喝牛奶”?回答“否”呈负向,属危险行为;对“你曾否去不安全水域游泳”?回答“是”,才有危险含义。(2)多数为外显行为,少数属内隐性。如“故意伤害行为”中的精神抑郁、孤独、绝望等本是心理表现,不属行为范畴,但因其和故意伤害行为密切相关,被当作内隐行为使用 [13] 。(3)判定行为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靠问卷结果,故所谓“危险行为”通常仅反映行为倾向,或只反映受伤、伤残等部分伤害后果,和直接来自伤害调查的结果有别。(4)在部分青少年,这些危险行为表现出(个体的)多重性和(群体的)聚集性。(5)危险行为不受先天遗传影响,主要通过个人在后天生活中模仿和学习获得,故又称“自我创造的危险因素”。(6)健康危险行为的产生有深刻的身心发育背景。如当代青少年性成熟不断提前,性意识增强,提早出现性冲动;加上青春期一些心理特征,如独立意识强,情绪化,爱冒险,追求新奇,评价水平不高,易受流行时尚影响等,都是导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发展的原因。(7)青少年有良好可塑性。只要提供的教育、干预措施得当,就能引导他们及早转变态度,有效纠正这些健康危险行为 [14] 。
          
  2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危害
          
  伴随疾病谱变化,伤害已取代躯体疾病,成为发达国家和 一些“社会转型期”国家(包括我国)青少年的首位死因。伤害与不健康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3/4的青少年死亡与健康危险行为有关。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有以下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
         
  2.1  直接危及健康和生命  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表明,10~24岁青少年和青年所有死因的70.8%可归咎于以下4类:(1)车祸,32.3%;(2)其他非故意伤害,11.7%;(3)暴力,15.1%;(4)自杀,11.7%。饮酒、吸毒也与青少年死亡率、患病率密切相关,并且是诱发车祸、暴力、性乱、自杀的重要因素。美国1950-1989年的40a中,15~19岁青少年自杀率增长近4倍;校园暴力猖獗,每天持枪械上学的学生超过13万,平均每36min就有1名青少年因枪械而导致伤害 [15] 。
         
  2.2  成年期疾病的基础  在美国,心脏病、癌症中风是25岁以上成人的主要死因(66%),其中心脏病占34%,癌症占25%,中风占7%。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吸烟、过量摄入能量/脂肪、缺乏体育锻炼等健康危险行为关系密切。青少年开始形成这些行为者和其后才形成者相比,发生成年期疾病的概率显著增高。例如,吸烟年龄越小,心血管病发病越早;15岁前开始吸烟者比20~24岁开始吸烟者的死亡年龄平均提前3~5岁,患肺癌的危险增加15~17倍 [16] 。
         
  2.3  引发性疾患和社会问题  青少年性行为有三大特点:无计划性、无保护性和不安全性。主要危险集中在3个方面:(1)性伴侣多、性行为无保护,且多伴随酗酒、吸毒等其他危险行为,使他/她们罹患性病/艾滋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美国86%的性病发生于15~29岁,其中HIV/AIDS占1/5。(2)导致少女怀孕。美国每年发生的少女怀孕超过87万人次。全球每年出生婴儿的10%(约1500万)由15~19岁青少年所生。在WHO西太区一些国家,13~16岁青少年的过早生育占总生育数的10%。青少年发育不成熟,非意愿妊娠会给本人、家庭带来不幸,使她们失去受教育机会,加剧性别不平等,产生诸多社会问题。(3)生殖健康疾患。怀孕少女需面对更多的流产、早产、死胎、滞产等损伤和死亡危险。她们在发生非意愿妊娠后通常寻求人工流产,但因缺乏生殖健康知识和安全环境,手术常在危险条件下进行,常因此而引发大出血、生殖道感染,继发不孕等严重并发症,给终身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危害 [9,17] 。
          
  3 发达国家流行趋势
          
  美国是开展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最早、拥有资料最完整的国家。该国2003年九~十二年级(初三到高三)中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状况对欧美青少年颇具典型意义 [18] 。
         
  3.1  导致非故意伤害的行为  调查前12个月内,14.1%的学生坐车不系安全带,37.2%和84.7%的学生骑摩托车/自行车时不戴头盔;调查前30d内,30.7%的学生至少1次坐过饮酒者开的车,13.3%至少1次酒后驾车。
         
  3.2  导致故意伤害的行为  调查前30d内,17.4%的学生至少1次携带过刀枪、棍棒等武器(其中携枪支者占5.7%);调查前12个月内,33.2%的学生至少打过1次架,4.0%因打架而受伤,9.5%曾受过男/女友的躯体/情感伤害,7.7%曾被迫和他人发生性行为;调查前30d内,6.6%的学生曾因对学校有不安全感而逃过学,6.4%曾至少1d携带武器上学;调查前12个月内,8.9%的学生曾受人威胁或被打伤;调查前12个月内,28.3%的学生曾(至少持续2周)感到抑郁、悲观和绝望,19.0%曾认真考虑过自杀,14.8%曾制订自杀计划,8.8%曾尝试自杀,2.6%因自杀受伤而到医院治疗。
         
  3.3  使用烟草  63.9%的中学生曾尝试吸烟,22.1%在13岁前吸完一整支烟,9.9%的学生至少曾在校内吸烟1次。13.8%的中学生一度有过重度吸烟(每天至少吸烟20支)史。32.6%的学生为目前吸烟者,其中28.5%每天吸烟1~10支,4.1%每天吸烟10支以上。调查前30d内,8.2%的学生曾使用无烟雾烟草(咀嚼、鼻吸或舌蘸),15.2%曾吸过雪茄/小雪茄。至调查时为止,至少19.1%的学生曾在商店/加油站买过烟,其中2/3买烟时未被询问年龄(在美国,未成年人买烟或卖烟者不询问购烟青少年的年龄,均属违法)。
         
  3.4  饮酒和物质滥用  78.2%的中学生曾至少饮酒1次,29.1%在13岁前开始饮酒,41.9%曾至少在学校饮酒1杯以上。调查前30d内,47.1%的学生至少饮酒1杯以上,29.9%曾重度饮酒(1次连饮5杯以上)。42.4%的学生曾吸食大麻,10.2%在13岁时就吸过,9.4%使用过可卡因,5.4%曾在校内吸过。调查前30d内,23.9%的学生至少1次用过大麻,4.2%的学生至少1次用过可卡因,14.7%的学生曾闻过胶水、油漆或吸入气雾罐内容物。调查前30d内,3.1%的学生曾用过海洛因,9.8%用过冰毒,5.0%用过类固醇制剂(有强健肌肉作用,属严格禁用的运动兴奋剂),2.3%注射过其他类型的非法毒品。
     
  3.5  性行为  45.6%的中学生曾有性交行为,6.6%在13岁前就发生过。14.2%有或曾有4个以上性伙伴。4.7%的中学生自己曾怀孕或使别人受孕。调查前3个月内,33.4%的学生曾发生过性交,其中在最近一次性交中自己(或伴侣)使用安全套者占57.9%,服用避孕药者占18.2%。调查前3个月内,25.6%的发生过性行为青少年在此前喝过酒或用过毒品。
         
  3.6  不良饮食行为  调查前30d内,46.0%的学生正在减肥;其中半数(实际上并不胖)属盲目性减肥。7d内,只有21.4%的学生能按营养学家要求每日吃5份水果/蔬菜,16.4%每天喝3杯以上牛奶。调查前30d内,分别有13.5%,9.2%和5.4%的学生曾使用长时间禁食、滥服减肥药、呕吐/腹泻等不健康减肥方法。
         
  3.7  缺乏体育锻炼  只有32.2%的学生坚持每天参加体育锻炼。调查前7d内,31.2%的学生参加了体育锻炼,但没能达到其基本要求(每周3d参加20min以上大强度体育活动,至少5d参加30min以上等中强度锻炼活动)。调查前7d内,38.3%的学生在学习日(不含周末)平均每天看电视3h以上。
          
  4 发展中国家流行趋势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及其相关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也很普遍。但多数贫穷国家无力开展专项调查,只能借助国际组织的跨国界调查进行。其中,WHO西太区(2003年)在40余个国家/地区进行的调查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该调查揭示出“性与生殖健康”是发展中国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核心 [19] :(1)性行为的发生原因中,青少年“自身创造的危险因素”显著让位于社会经济低下、性别歧视和知识缺乏等因素。少女处理性关系时易受金钱诱惑,更难以避免暴力和强迫。(2)15~19岁少女怀孕率高。斐济为12.2%,老挝为13.3%,蒙古为11.9%,菲律宾为7.7%,越南为6.1%。少女怀孕的发生85.0%以上起因于被迫性行为;性行为发生的突然性和无准备性,加上缺乏相应知识,使她们难以通过使用安全套、服避孕药等方式来保护自己。(3)怀孕少女易处在流产、早产、死胎、滞产等高危状况;她 们所生的子女不仅患病率、死亡率高,而且特别容易引发儿童虐待和忽视。(4)性虐待现象不仅非常普遍,而且性质严重。少女遭受性暴力、性强迫和商业性剥削,是导致各发展中国家性传播疾病、非意愿妊娠、流产、身心损伤的常见原因。仅在西太区,已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43.0%和艾滋病患者的17.0%发生在13~29岁。(5)其他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尤其是吸烟、酗酒、吸毒等物质滥用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泛滥,对当地本来就已十分严重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5 我国城市青少年人群流行现状和趋势
          
  2005年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领导下,由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牵头,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调查覆盖全国18个省区市,受试大中学生合计21.3万余人,年龄12~23岁。结果全面揭示了我国城市青少年人群各类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现状和趋势 [2] ,重点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5.1  不健康饮食行为  伴随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环境的都市化转变,我国青少年各种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体力活动不足和“以静代动”的生活方式日益普遍,加速了“肥胖易感环境”的形成:19.5%的受试者不喝牛奶/豆浆;3.6%的受试者从不吃早餐;受试者的27.2%经常吃甜点心,12.8%经常大量喝软饮料,4.3%每周吃西式快餐4~5次。调查前7d中,25.3%的学生从不参加体育锻炼;16.4%的学生每日必须完成4h以上的课外作业;11.7%的学生每日看电视时间超过4h。
         
  5.2  非故意伤害事故频发  在过去12个月内:(1)严重受伤报告率为29.1%,其中跌坠伤占31.0%,车祸伤占4.1%,砸/碰伤占18.9%,烧烫伤占4.5%,打架等暴力伤占6.9%,溺水受伤占1.7%;(2)骑自行车违规率达44.2%,最常见的是骑车带人(31.2%);(3)步行违规率占总调查人数的71.3%,其中经常/总是违规者达7.1%。
         
  5.3  心理压力大,自杀行为增多  在过去12个月内,24.8%受试生因学习压力大而心情郁闷;13.5%的学生曾在生活中出现“孤独无助感”;16.9%曾有强烈“伤心绝望”感;约9.2%经常失眠;19.6%的受试者曾考虑过自杀;6.0%曾制订自杀计划;2.4%曾采取自杀措施。面临升学考试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最高,其后迅速下降。
         
  5.4  物质和精神成瘾行为不容忽视  我国青少年吸烟者开始吸烟年龄平均为12~13岁,目前吸烟率为14.9%(男22.4%、女3.9%),目前饮酒率为27.9%(男35.5%、女20.8%),醉酒率为17.3%(男22.1%、女12.7%)。分别有6.7%和5.8%的男、女生报告曾擅自用过安定等镇静催眠药物,1.5%和0.4%的男、女生报告曾尝试用过毒品。8.9%的学生(男12.9%、女5.2%)存在网络成瘾现象。
         
  5.5  过早性行为  1/3的高中生报告有特殊意义的异性朋友。大学生中的25.9%曾看过色情书刊或音像制品。报告有性行为的大学生第一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平均为17.5岁。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只有49.3%在最近一次性行为中曾使用安全套。
          
  6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
          
  6.1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特点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在人群中的流行具有以下3个特点:(1)各类行为的发生、发展都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伴随这些发展而出现的环境变化,如都市化、工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活方式改变和价值观变化以及信息的多元化等,导致这些行为中的大多数流行率和严重程度在上升,而非下降。(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易受大众媒体、流行时尚、技术革新等因素的影响,尤其反映在健康相关行为(无论是促进行为,还是危险行为)方面;相反,其流行对社会潮流产生的反向作用也大。因此,许多健康危险行为的指标表现是不稳定的,通常每2~3a就会出现明显变化。必须经过多次测量,才能揭示其规律性;而了解这些规律,对预测这些行为的未来发展趋势作用很大。(3)了解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特点和规律,目的是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宏观干预策略,指导学校、社区、家庭采取具体的预防、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假如数据反映的情况已过时,干预效果通常较差。
         
  6.2  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值得学习的经验  根据6.1所阐述的流行特点,美国于1991年建立了全球第一个“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outh heal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YRBSS)。该监测建立在全国性网络基础上,每2a进行一次;在1991-2005年先后成功开展了8次大规模的监测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 [20-21] :(1)给人以强烈的时间感。每次的监测时间都固定为当年的2月至12月。(2)监测目标明确。根据美国的国情,将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分成6类:导致非故意伤害和暴力的行为;吸烟行为;饮酒和物质滥用行为;易导致非意愿妊娠和性传播疾病的性行为;不良饮食行为;缺乏体力活动行为等。它之所以和国际通用的分类结构略有差异,是因为其中的前4类明确指向美国青少年的前4位死因(车祸、其他非故意伤害、暴力和自杀),后2类则明确指向肥胖相关成年期疾病的主要死因———心血管病。(3)历次监测的指标既相对稳定,便于比较;又不断改进,以适应新的需要。各指标含义清晰,界定明确,相互关系密切。所有指标的内涵都贯彻同一个理念: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可以预防。(4)每次监测都有工作目标,而且这些目标和政府发布的公共卫生政策相互呼应。例如,2003年监测以美国卫生部最新颁布的“2010年健康人民”(healthy people2010)的15个指标为目标,其中的“增加锻炼时间,促进心血管健康”、“增加安全套使用”和“降低吸烟率”3项为领衔指标。(5)监测对象集中于九~十二年级这一在行为特征上对青少年最具代表性的人群。分层抽样确定抽样地区、点校和监测班,使样本有良好的全国、地区、人群代表性。每次的监测数据都于次年1月在网上公布,鼓励各政府部门、团体、非政府组织、学校和家长阅览、应用并提出反馈意见。
         
  实践表明,YRBSS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例如,历次的调查结果都被美国CDC和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常规用于分析不同青少年群体中各类健康危险行为的动态变化趋势;通过15项指标(尤其3项领衔指标),评估联邦政府卫生政策(2010年健康人民)的进展状况;将监测结果作为评价CDC在其所辖领域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善措施的依据,评价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对实现美国预防艾滋病的国家目标所作的贡献。
         
  美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也开始使用YRBSS调查结果,来设置健康教育课程,制定健康促进目标;对现有项目进行修正;支持相关健康促进内容的立法;寻找新的健康促进工作切入点等。仅以2004年为例,调查结果公布后,达拉斯市的独立学校区立即对照自身和其他地区的差距,对本年度健康促进规划进行修正,明确将学生的健康福祉提到改善本地社区的七大重点目标之首。蒙塔那州健康学校网络则使用YRBSS数据作为一项立法提案的依据;获得州议会通过后,立即用于修改本地的小学健康教育课程,以弥补学校体育教育的不足,促进中学生更自觉投入学校体育课程。地方政府和基层学校对YRBSS资料的利用越多越频繁,对YRBSS的支持力度就越大,从而更有力地促进本地区与青少年健康相关的学 校/社区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
           

     
  【作者简介】  季成叶(1946- ),男,上海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 100083。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教育部“十五”长学制规划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49-264.

  [2] 季成叶,主编.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报告(2005年).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 DOWD MD,KEENANHT,BRATTON SL,et al.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childhood injuries.Crit Care Med,2002,30(11):385-392.

  [4] BRENNER BA.Childhood drowning is a global concern.BMJ,2001,324:1049-1050.

  [5] GRUNBAUM JA,KANN L,KINCHEN SA,et al.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2001.MMWR,2002,51(4):61-62.

  [6] WHO.Neuroscience of psychoactive substance use anddependence:Summa-ry.Geneva,2004.

  [7] MORRISON A,STONE DH.Trends in injury mortality among young people in the European Union:A report from the EURORISC working group.JAdolesc Health,2000,27(2):130-135.

  [8] 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a new clinical disorder.Paper presented at the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Toronto,1996.

  [9] AARONS SJ,JENKINS RR,RAINE TR,et al.Postponing sexual inter-course among urba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e-valuation.J Adolesc Heal,2000,27:236-247.

  [10] JANSSEN I,KATZMARZYK PT,BOYCE WF,et al.Comparis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in school-aged youth from34countr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etary patterns.Obes Rev,2005,6:123-132.

  [11] GORTMAKER SL,PETERSON K,WIECHA J,et al.Reducing obesity via a school-based interdisciplinary intervention among youth.Arch Pediat Adolesc Med,1999,153(4):409-418.

  [12] LUEPKER RV,PERRY CL,MCKINLAYSM,et al.Outcomes of a field tri-al to improve children's dietary patterns and physical activity: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trial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CATCH).JAMA,1999,275(10):768-776.

  [13] Centers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 surveillance summaries,1997.MMWR,1997,46(6).

  [14] ORLANDO M,TUCKER JS,ELLICKSON PL,et al.Concurrent use of al-cohol and cigarettes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An examination of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and outcomes.Subst Use Misuse,2005,40
(8):1051-1069.

  [15] HOSKIN AF.Trends in unintentional-injury deaths during the20th centu-ry.Stat Bull Metrop Insur Co,2000,81(2):18-26.

  [16] WHO.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eport of the WHO consultation of obesity.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7.

  [17] HOSKIN AF.Trends in unintentional-injury deaths during the20th centu-ry.Stat Bull Metrop Insur Co,2000,81(2):18-26.

  [18] GRUNBAUM JA,KANN L,KINCHEN SA,et al.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2003.J Sch Health,2004,74(8):307-325.

  [19]季成叶,余小鸣,马迎华,等译.重视青少年、投资于未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非赢利出版物,2003.

  [20]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Methodology of the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MMWR,2004,53(12).

  [21] GRUNBAUM JA,KANN L,KINCHEN SA,et al.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National alternative high schoo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United States,1998.J Sch Health,2000,70(1):5-17.

  [22] SAMBRANO S,SPRINGER JF,SALE E,et al.Understanding prevention effectiveness in real-world settings:The national cross-site evaluation of high risk youth programs.Am J Drug Alcohol Abuse,2005,31(3):491-513.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北京 100083

作者: 季成叶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