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5期

南通市高中生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描述高中生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初步分析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整群抽取南通市某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各1所,采用匿名自填问卷方法调查2所学校高中生3798名。结果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分别为17。0%,自杀行为报告率为25。...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描述高中生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初步分析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 方法 整群抽取南通市某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各1所,采用匿名自填问卷方法调查2所学校高中生3798名。 结果 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报告率分别为17.4%,5.1%和3.0%,自杀行为报告率为25.5%。女性、低年级、寄宿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过低或过高、单亲家庭或无双亲家庭的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较高,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出生地的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多渠道的心理疏导及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减少青少年自杀行为。

【关键词】  自杀 流行病学研究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学生

  自杀是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蓄意终止自己生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是青少年人群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并呈上升趋势。从产生自杀意念到自杀身亡,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其中自杀未遂是自杀行为最强的预测因素之一 [1] 。
   
  笔者通过调查南通市高中生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发生情况,描述自杀行为的分布特征,探讨产生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南通市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学校各1所,抽样学校的所有在校高中生都参与此次调查。共调查学生3808人,剔除无效问卷后,获有效问卷3798份。其中重点中学学生2105名(男生1048名,女生1057名),普通中学学生1693名(男生828名,女生865名);高一年级学生1607名,高二年级学生1218名,高三年级学生973名。平均年龄17.5岁。
    
  1.2 调查内容  (1)自杀行为:包括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3个方面,分别定义为“在过去的12个月里有过自杀的念头”、“在过去的12个月里有过如何自杀的计划”、“在过去的12个月里真正尝试过自杀”。(2)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年级、出生地、家庭年人均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等。
     
  1.3 方法  培训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生作为调查员,每班1名。统一测试时间,要求调查对象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为保护个人隐私,采用匿名自填问卷,填写后直接交给调查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1.5 质量控制  抽样方法严格遵循分层整群抽样;对调查员进行技术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调查员进入调查班级指导问卷的填写,当场收卷;独立、匿名填写问卷,要求不讨论、不交流;自愿参加;对有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予以剔除;数据双录入。
    
  2 结果
    
  2.1 高中生自杀行为报告情况  25.5%的高中生表示考虑过自杀,其中男生396名(41.0%),女生571名(59.0%);在967名回答考虑过自杀的高中生中,68.1%的人产生过自杀意念,20.1%的人作过自杀计划,11.8%的人自杀未遂。
    
  2.2 性别、地区分布  396名男生表示考虑过自杀,占男生总数的21.1%;女生为571名,占女生总数的29.7%。男、女生自杀行为的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34.024,P=0.000)。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报告率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20.8%的女生有过自杀意念,明显高于男生。
   
  不同出生地高中生自杀行为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来自农村的学生自杀未遂的比例略高于郊县和城市。

  2.3 高中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2.3.1 学校相关因素  重点高中考虑过自杀的学生有512名,占重点高中学生的24.8%;普通中学考虑过自杀的学生有455名,占普通高中学生的2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0.144,P=0.704)。其中重点高中考虑过自杀的男生为194名(18.5%),女生为290名(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25.982,P=0.000);普通高中考虑过自杀的男生162名(19.6%),女生220名(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9.325,P=0.002)。进一步分析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由于年龄与年级的分布基本一致,仅分析自杀行为的年级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年级高中生自杀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一年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级。
    
  重点高中各年级学生自杀行为的报告率均高于普通高中。寄宿生自杀行为的报告率为27.0%,高于走读生(24.5%)。
    
  2.3.2 家庭相关因素  将家庭人均年收入分为4个等级,其中收入低于1000元与高于10000元家庭的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均较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子女自杀行为报告率越高;无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报告率分别为30.7%和33.3%,均高于双亲家庭学生的报告率(23.3%)。
    
  表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高中生自杀行为报告率比较(略)
    
  注: ()内数字为报告率/%。
    
  3 讨论
    
  在美国,每2h就有1个年轻人自杀,1997年自杀导致的死亡超过艾滋病肿瘤、心脏病、出生缺陷和肺病。青少年自杀超过任何疾病或自然死亡,已成为学校公共卫生重点关注的问题 [2] 。接受调查的3798名高中生中,20.3%的男生和28.8%的女生报告在过去1a中考虑过自杀,总体报告率为25.5%。国外青少年自杀行为报告率为9.7%~29.9% [3] ,报告率的高低与调查方式、被调查者性别及种族构成有关,匿名调查的报告率相对较高。女性自杀行为的报告率高于男性,可能是女性性格相对内向,依赖性较强,不容易自我缓解负性情绪所致。
   
  国内有研究认为,家住农村的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城市,原因是城乡经济、文化、教育、家庭结构存在差别,导致农村学生的精神、物质需求和思考问题的复杂性和精神压力与城市学生不同 [4-5] 。笔者抽样的学校位于市区,调查者来自城市的占54.3%,郊县占13.2%,农村占32.3%,3个地区学生的自杀行为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支持上述结论。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自杀行为有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主要与其养育方式有关 [6-8] ,低文化水平的父母对子女同样有高期望值,且更有可能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
    
  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自杀行为的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类学校高一年级学生的报告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年级。重点学校高中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讲,面临更大的学习负担和升学压力,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据调查结果推测,高中生自杀行为的产生与学习压力没有必然的关联,所以学校更需重视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提供适当渠道,如心理学讲座、咨询、热线等,开展多项活动,以排解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寄宿生自杀行为报告率高于走读生。前者平时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后者每天回家,与父母及家人交流的机会较多,所以,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时疏导,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消除消极想法,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家庭环境对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较大 [9] ,无双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分别为33.3%和30.7%,明显高于双亲家庭的学生(23.3%)。原因主要为家庭中较差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内在发展与人际应对技能 [10] ;二是单亲家庭生活压力往往较大,或由于其他原因,家长常常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三是无双亲家庭的孩子更缺少父母的关爱,或与祖辈共同生活,或与亲戚生活。有研究报道,家庭不和睦、母子关系紧张、缺少家庭温暖是自杀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1.5和1.6 [11] 。自杀行为是复杂的精神、社会及家庭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调查结果提示: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干预应重点关注新生、女生、寄宿生以及单亲家庭和无双亲家庭的学生。良好的家庭环境、适宜的教育方式及多渠道的心理疏导,将有利于减少青少年的自杀行为。

【参考文献】
    [1] POKOMY AD.Prediction of suicide in psychiatric patients:Report of prospective study.Atch Gen Psychiatry,1983,40:249.

  [2] LAMTH,STEWART SM,YIP PS,et al.Suicidality and cultural values a- mong HongKong adolescents.Soc Sci Med,2004,58(3):487-489.

  [3] EMMA E,KEITH H,KAREN R,et al.The prevalence of suicidal phenom- ena in adolescen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Suic &Life-threatening Behav,2005,35(3):239-250.

  [4] 张晓玲,沈丽琴,董勇,等.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4,7(13):971-973.

  [5] 李玉荣,郑少辉,谭瀛,等.珠海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904-906.

  [6] 张志群,郭兰婷.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287-289.

  [7] RACHEL D.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psychopathdogy in adolesee-nee//Gowers SG.Adolescent psychiatry:In cirmical practi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1:30-59.

  [8] 唐记华,王高华,王晓萍,等.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杀观念相关因素剖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36-538.

  [9] 徐勇.自杀意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家庭环境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449-450.

  [10] DIAMOND GS,REIS B,DIAMOND GM,et al.Attachment-based family therapy for depressed adolescents:A treatment development study.J Am A-cad Child Adolose Psychiatry,2002,41(10):1190-1196.

  [11] HOLLIS C.Depression,family environment,and adolescent suicidal be-havior.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6,35(5):622-630.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226001;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作者: 庄勋 朱湘竹 周逸萍 兰绍颖 荀鹏程 姜声扬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