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5期

皖南农村艾滋病流行区高三学生艾滋病歧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区高中毕业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情况,探索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歧视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安徽省郎溪县高中毕业班学生76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三男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女生(z=4。01),但男、女生有关艾滋病歧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艾滋病流行区高中毕业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情况,探索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歧视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安徽省郎溪县高中毕业班学生767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高三男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女生(z=4.25,P<0.01),但男、女生有关艾滋病歧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游泳、洗澡是否传播艾滋病”知识与艾滋病歧视中躲避表现有关;“通过面对面谈话是否传播艾滋病”知晓率和“是否觉得处于艾滋病危险中”的感觉与艾滋病歧视中指责表现有关;“通过游泳、洗澡是否可传播艾滋病”、“是否通过共用毛巾、衣物传播艾滋病”和“是否通过怀孕期间母婴传播”等知晓率与艾滋病歧视中社会拒绝表现有关;“是否通过握手传播艾滋病”、“是否通过共餐传播艾滋病”和“是否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艾滋病”等知晓率与艾滋病歧视中羞耻表现有关。 结论 加强对艾滋病流行区农村中学生教育,消除艾滋病认识的误区,可能减少对艾滋病的歧视。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偏见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学生 农村人口

  在艾滋病流行地区,艾滋病控制或蔓延的程度取决于人们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以及相关行为。高三学生即将跨入高校和社会,其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情况以及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people living with HIV and AIDS,PLWHAs)的态度,将对农村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产生重要影响。郎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安徽省艾滋病防治示范区,是安徽省因单采血浆导致艾滋病流行区之一。为了解高中学生有关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和对艾滋病的歧视情况,笔者于2006年3月对郎溪县艾滋病流行区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安徽省郎溪县艾滋病感染区2所中学的高三学生,共计767名,其中男生360名,女生407名。平均年龄男生(17.7±0.9)岁,女生(17.4±0.9)岁。
    
  1.2 方法  采用调查表进行横断面现况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情况、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和态度。在调查前做了定性调查和问卷的预试验,并根据定性调查和预试验结果对问卷内容进行了修改。在问卷调查时,首先介绍调查目的和程序,说明参加调查的自愿性原则和调查结果的保密原则。艾滋病知识得分为每个问题回答正确为“1”,答错或不知道为“0”,16道题的总得分为艾滋病知识得分。艾滋病歧视得分为每个问题有歧视态度为“1”,无歧视态度为“0”,11道题的总得分为歧视得分。
    
  1.3 资料整理和分析  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双重录入并检错,用SAS8.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和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
    
  2 结果

    
  2.1 男女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  见表1。
    
  表1 艾滋病知识得分在不同性别学生中的分布(略)

  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人群答对问题数的中位数/总问题数)男生为81.6%,女生为8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5,P<0.01)。可见中学生有关艾滋病知识得分的分布为负偏态,男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女生,表明处于艾滋病流行区的中学生经过各个部门的大力宣传,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已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2.2 男女生艾滋病歧视得分比较  当地中学生有关艾滋病歧视的12项问题的平均得分,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4,P=0.97),但完全没有歧视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只有30%左右,其余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歧视情况。见表2。
    
  2.3 艾滋病歧视相关知识误区  将中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歧视分为4种特征:躲避、指责、社会拒绝和羞耻 [1] ,寻找产生这些歧视表现的艾滋病知识误区。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别以躲避、指责、社会拒绝和羞耻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是否觉得处于感染HIV的危险之中、艾滋病的各种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识等为自变量,纳入变量水准为0.05,排除变量水准为0.10。结果进入躲避方程的变量有“游泳、洗澡”,即通过游泳、洗澡是否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越高,与躲避相关的艾滋病歧视越低。进入指责方程的变量有“面对面谈话”和“是否处于HIV感染的危险”,即通过面对面谈话是否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越高或越是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与指责相关的艾滋病歧视越低。进入社会拒绝方程的变量有“游泳、洗澡”、“毛巾、衣物”和“怀孕期间母婴传播”,即这3项回答正确率越高,与社会拒绝相关的艾滋病歧视越低。进入羞耻方程的变量有“握手”、“共餐”和传播途径“血液或血制品”,即这3项回答正确率越高,与羞耻相关的艾滋病歧视越低。见表3。
    
  表2 艾滋病歧视得分在不同性别学生中的分布(略)

  表3 与歧视相关的艾滋病知识误区的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仍呈迅速上升趋势,艾滋病传播有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 [2] 。而对PLWHAs的歧视是有效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最主要障碍之一,它剥夺了PLWHAs所需要的关怀和支持 [3] ,故消除歧视和提供关怀已成为控制和预防艾滋病在中国流行和蔓延的迫切任务。农村地区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是当地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即将走向社会或大学,他们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态度和行为对农村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同时减少和消除对PLWHAs的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4] 。笔者调查发现,由于目标人群处于艾滋病流行区,当地政府和卫生、教育部门已经进行了多次有关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知识的宣传教育,高三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1%左右,高于其他地区中学生 [5-7] 和普通群众 [8-9] ,但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中提出的要求(达到85%以上)还有差距,同时仍然有10%左右的目标人群艾滋病知识得分低于10分。说明仍然要继续大力在农村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识以及“是否觉得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等因素与对艾滋病歧视的各个表现形式明显相关。由于目标人群全部来自于艾滋病流行区,年级相同,文化程度相同,年龄相近,因而能排除大部分混杂因素的作用,从而凸现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对歧视的影响。此次调查发现的主要与歧视相关的艾滋病知识中,艾滋病传播途径有2个:“怀孕期间母婴传播”和“血液或血制品”,非传播途径有4个:“游泳、洗澡”、“毛巾、衣物”、“握手”、“共餐”,而这些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识是宣传的重点,但同时也是人们对艾滋病知识的主要误区 [8] 。
   
  健康教育是艾滋病的最佳“疫苗” [10] 。因此,根据以上结果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农村中学生自身的知识误区,促进其改变对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 [11] ,同时还可将有关知识传播到同伴、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SWENDEMAN D,ROTHERAM BMJ,COMULADA S,et al.Predictors of HIV-related stigma among you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Health Psychol,2006,25(4):501-509.

  [2] COHEN J.HIV/AIDS in China:Poised for takeoff?Science,2004,304(5676):1430-1432.

  [3] KOHI TW,MAKOAE L,CHIRWAM,et al.HIV and AIDS stigma violates human rights in five African countries.Nurs Ethics,2006,13(4):404-415.

  [4] WU Z,DETELS R,JI G,et al.Diffusion of HIV/AIDS knowledge,posi-tive attitudes,and behaviors through training of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Chi- na.AIDS Educ Prev,2002,14(5):379-390.

  [5] 黄礼兰,郑寿贵,郑海鸥,等.浙江金华农村中学生艾滋病知信行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6,22(3):202-204.

  [6] SAVASER S.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bout AIDS:A Turkish perspective.Public Health Nurs,2003,20(1):71-79.

  [7] 闫静弋,席庆兰,杨育林,等.山东省城乡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调查.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11(4):401-405.

  [8] 钱跃升,张静,吕翠霞.山东省一般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现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5,21(6):417-419.

  [9] 王新伦,李雨波,武俊龙.城乡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的现状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4):260-262.

  [10] ONI AA.Education:an antidote for the spread of HIV/AIDS.J Assoc Nurses AIDS Care,2005,16(2):40-48.

  [11]陈晶琦,李祥虹,王兴文.高中学生2062名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74-375.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安徽芜湖 241001;郎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文育锋 姚应水 艾东 金岳龙 李怀斌 孙益辉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