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8期

健身运动处方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处方,非药物。全体教工,院校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日趋突出。据报道,清华大学1985-2004年20a间,英年早逝的教师共计150名,平均死亡年龄55。为提高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笔者采用健身运动处方指导高校教师适度、科学地锻炼,以探求适合高校教师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科学健身......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精神卫生;处方,非药物;对比研究;全体教工,院校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日趋突出。据报道,清华大学1985-2004年20a间,“英年早逝”的教师共计150名,平均死亡年龄55.58岁 [1] 。为提高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笔者采用健身运动处方指导高校教师适度、科学地锻炼,以探求适合高校教师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科学健身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23~59岁、具有本科学历和讲师技术职务以上的、且无锻炼习惯的高校教师335名为研究对象。在单位宣传发动、自愿参加的前提下,随机选取男性102名、女性82名为实验组,其中按年龄分为A组(23~39岁,男性50名、女性42名),B组(40~59岁,男性52名、女性40名)。同组的健身内容和要求一致。其余的按照年龄分为男子对照A组(38名)、对照B组(41名),女子对照A组(38名)、对照B组(36名)。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对照组不参加体育锻炼。1.2  方法
    
  1.2.1  心理测量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2] 评定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10个因子。
   
  1.2.2  实验法 

  健身运动处方实验分2个阶段:第1阶段为5-7月份,以发展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为主,着重提高心血管功能;第2阶段为8-10月份,以发展、协调和耐力素质为主,提高耐力、柔韧、力量与反应素质。

    实验组在第1阶段每周二、四下午按健身运动处方模式锻炼1次,每次50~60min。从第2阶段实施起,每周六下午增加1次,时间相同。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实验前训练组与对照组SCL-90因子分比较 

  实验前经同质性检验,2个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SCL-90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因子分比较  见表1~4。表1 男性实验A组与对照A组SCL-90因子分比较(略)表2 男性实验B组与对照B组SCL-90因子分比较(略)表3 女性实验A组与对照A组SCL-90因子分比较(略)表4 女性实验B组与对照B组SCL-90因子分比较(略)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男性实验A组与对照组在人际关系、敌对性、强迫性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子实验B组与对照组在强迫性、人际关系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生活节奏的加快,自由选择机会的增多,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使我国高校教师在生活质量得到迅速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紧张和压力。健身运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研究证实,健身运动对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能产生良好的短期和长期情绪效应,对有轻、中度焦虑症和抑郁症者更具有明显的效应 [3] 。焦虑、抑郁是以压抑占主导的情绪状态,健身运动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动为特点的活动,健身运动参与者的身心处于一定程度的激活状态,通过长期、定量、定时的健身锻炼,能够显著地降低抑郁情绪。本研究的健身运动处方同时也证明了健身锻炼具有降低焦虑、抑郁的效应。

    此外,健身活动一方面可以为人际交往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和宽松舒畅的环境,给个体带来全新的身心感受;另一方面,在健身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协调与配合默契的要求更高,从而在健身运动中培养和改善了参与者人际交往向健康方面发展。男性实验A组和女性实验B组在人际关系因子上 得分显著低于相应对照组,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理论。

    本研究健身运动处方的设计包括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负荷的安排、健身方法的指导与运用,着重突出健身性,体现科学性,保证实用与实效性、综合知识性与趣味性,并且将健身运动处方区别于运动康复、医疗保健性质的运动处方。在健身运动处方实验过程中,并不刻意地追求运动技能和掌握程度,突出以增强高校教师体质和心理健康为重点,强调体现个性,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发挥高校教师“自我自主”健身的意识与行为。

【参考文献】
    [1]刘静民,刘华轩.清华大学教职工20年死亡跟踪调查.中国体育科技,2006,42(2):27-31.

[2]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4.

[3]金其贯,刘洪珍.运动处方的原理与应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47-348.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225009。

作者: 傅健,马爱民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