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8期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学生有关研究显示,1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2004年的调查,大学中有心理问题或需要引起关注的人数占46。社会和家长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竞争的无序化、同学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僵化、强制性学习、对专业缺乏兴趣等,均可使大学生产生各种......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体育和训练;精神卫生;统计学;学生

      
  有关研究显示,1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2004年的调查,大学中有心理问题或需要引起关注的人数占46.7%。社会和家长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竞争的无序化、同学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僵化、强制性学习、对专业缺乏兴趣等,均可使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影响心理健康 [1-2] 。体育运动是人们进行心理渲泄、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况、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已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体系,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来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 [3] 。开展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科学地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4月,对浙江中医药大学文、理、医各专业一~三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23份。其中,男生454名,女生469名;大一学生314名,大二学生318名,大三学生291名。
    
  1.2 测评工具 

  (1)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 [4] ,由梁德清等修订,对被试前1个月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进行评定,从强度、时间、频率3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每个方面各分为5个等级,强度与频率从1~5等级分别记1~5分,时间从1~5等级分别计0~4分,故运动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0分。运动量评定标准:≤19分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分为大运动量。问卷重测信度为0.82。(2)SCL-90量表 [3] ,共有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从“0=无”过渡到“4=严重”。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一因子反映某方面的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本次测量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全量表0.971,躯体化0.837,强迫症状0.826,人际关系敏感0.828,抑郁0.878,焦虑0.837,敌对0.737,恐怖0.741,偏执0.736,精神病性0.766。
    
  1.3 方法
 
  主试向学生发放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SCL-90自评量表,当场填写。在施测的同时获得被试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如性别、年级等。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剔除无效问卷,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采用SPSS13.0软件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等级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 不同运动量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及其各因子比较  由表1可见,心理健康及其各因子在运动量类型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平均数看,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因素小运动量组的平均得分相对高于中等和大运动量组的得分,但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表1 不同运动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及各因子得分比较(略)
   
  2.2 心理健康指数与运动量的相关分析 

  由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所示,运动量类型与总症状指数及其他8个因子得分均呈负相关,且与焦虑和恐怖的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与阳性症状、敌对均呈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见表2。 表2 心理健康指数及各因子与运动量类型的相关分析 心理健康指(略)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改善焦虑与恐怖效果明显。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会不自觉地陶醉其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对缓解身心压力有良好的作用 [5] 。健康行为学家认为:“以增强体质和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是健康相关行为,是有利于健康的、外显的、基本的促进健康行为” [6] 。有研究证明,运动能减轻强迫症状,改善人际关系,降低抑郁,缓解焦虑,从而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8] 。在本研究中,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相关系数较低,原因可能一是对于心理健康状况正常或较好的学生,体育锻炼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想要继续大幅度地提高比较困难 [7] ;二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体育锻炼只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之一,仅仅依靠体育锻炼不可能完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当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手段结合运用,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但这种影响因锻炼的类型、强度、频率与持续时间不同而有区别,具体到各因子上作用也不尽相同 [7-8] 。因此,进一步深入开展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地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发挥体育锻炼的最佳心理效应,使体育锻炼在促进大学生 心理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维林,李哲,白淑敏,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中国健康教育,2004,20(8):719-720.

[2]齐允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27-30.

[3]肖水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2-65.

[4]何颖,季浏.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中介变量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6-8.

[5]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117-119.

[6]赵武,程莹.体育社团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500-501.

[7]袁存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44-47.

[8]杨剑,季浏,田石榴.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0-83.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体育部,杭州 310053。

作者: 章巨焕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