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11期

大学生情感表达和个人评价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情感表达、个人评价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为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情感表达量表(TAS-20)、个人评价问卷(PEI)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江苏省2所高等院校1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个人评价对社交焦虑有直接负向影响作用,情感表达障碍通过个人评价对社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情感表达、个人评价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为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情感表达量表(TAS-20)、个人评价问卷(PEI)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江苏省2所高等院校1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个人评价对社交焦虑有直接负向影响作用,情感表达障碍通过个人评价对社交焦虑存在间接正向作用。结论 提高大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形成正确个人评价,可以有效改变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情感 自我评价(心理学) 焦虑 精神卫生 学生

    Relationship of Emotion Expression and Personal Evaluation with Social Anxiety Among Undergraduates/TIAN Xueying. Jiangsu Polytechnic University,Changzhou(213164),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personal evaluation with social anxiety in undergraduate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basis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thods  170 undergraduates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recruited and investigated with TAS-20(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PEI (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 and SAS (Social Anxiety Scale). Results   Personal evaluation had direct negative effects on social anxiety, and emotion expression had in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social anxiety through personal evaluation. Conclusion   To enhanc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establish correct personal evaluation may change status of social anxiety and promote the psychosomatic health in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Affect;Self assessment(psychology);Anxiety;Mental health;Students

        社交焦虑是指对人际处境的紧张与害怕。过分的社交焦虑会妨碍人的社会交往功能,产生社交焦虑症的症状。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一些行为常被认为是个体比较斯文、害羞、腼腆的表现。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此类心理问题或障碍会给个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大大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能力受损的精神卫生问题,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但只有不到1/4的患者接受了正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1]。青春期(13~23岁)为社交焦虑的多发期,这一点已经得到西方相关研究专家的普遍认同[2]。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进行调查,探讨情感表达、个人评价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以便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实践中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江苏省2所高等院校一至四年级大学生170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74名,女生96名;文科学生127名,工科学生43名;农村学生111名,城市学生59名。

    1.2  工具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3]评定个体的社交焦虑状况。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是Watson等编制的用于评定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其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的量表,包含“回避行为”和“主观焦虑感受”2个分量表,信度系数分别为0.85及0.87。得分越高,社交焦虑越严重。

    采用情感表达量表(TAS-20中文版)[4]评定个体的情感表达能力,含有情感辨别不能、情感描述不能、外向性思维3个因子。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重测信度为0.87,条目之间平均相关系数在0.13~0.32之间,总分与各因子相关系数在0.72~0.83之间,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在0.29~0.54之间,条目对因子负荷系数在0.25~0.76之间,复相关系数在0.06~0.57之间。得分越高,情感表达力越差。

    采用个人评价问卷(PEI)评估个人对自己的主观评价。该问卷Cronbach α系数女性为0.74~0.89,男性为0.67~0.86。因为体育运动分量表虽为自我评价的一个独立因子,但在社交焦虑中的适用性较小,故被删去。剩下的维度为学业表现、外表、爱情、社会交往及与人交谈[5]。

    2  结果

    2.1  情感表达、个人评价与社交焦虑评分的相关分析  社交焦虑的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与个人评价的5个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与情感表达障碍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1);情感表达障碍因子与个人评价的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见表1。

    2.2  结构方程模型  根据相关分析,建立情感表达、个人评价与社交焦虑的协方差结构关系模型(图1)。采用AMOS 4.0进行分析。

    本研究选用Bentler等推荐的7个拟合指数中的5个(TLI,IFI,CFI,AGFI和RMSEA),另外加上使用得最为广泛的χ2和χ2/df作为模型的拟合指标。其中χ2,χ2/df,AGFI(Adjusted Goodness of Fit Index)和RMSEA(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属于绝对拟合指标。绝对拟合指标是将理论模型和饱和模型比较获得的统计量。饱和模型是指各变量间均容许相关、自由度为零的模型,但其能百分之百地反映数据的原有关系。按照一般要求,若χ2/df小于5,AGFI大于0.9,RMSEA小于0.08,则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TLI(Tucher-Lewis Index),IFI(Incre-mental Fit Index)和CFI(Comparative Fit Index),属于相对拟合指标(Comparative Fit Index)。相对拟合指标是将理论模型与虚无模型作比较,反映拟合程度的改进情况的统计量。虚无模型指限制最多,拟合最不好的模型。若TLI、IFI和CFI大于0.9,则说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本研究设置的模型的拟合指标见表2。从参数拟合情况来看,模型达到了所有要求,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所有的标准化路径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表1  情感表达、个人评价与社交焦虑评分的相关分析(r值)表2  情感表达、个人评价与社交焦虑模型的拟合指数研究表明,个人评价对社交焦虑存在直接负向预测作用(β=-0.88);情感表达对个人评价存在直接负向预测作用(β=-0.68),对社交焦虑存在间接正向预测作用(β=0.598)。

    3  讨论

    情感表达是个体情绪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对于促进个体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情感表达不能又称述情障碍,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可为一种人格特征,也可为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时较常见到的心理特点,或为其继发症状。主要特征为缺乏言语描述情感的能力、缺乏幻想、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具体、僵化、缺乏象征性)。述情障碍由Sifneos[6]于1973年首先提出。Taylor等[7]认为,述情障碍是情感认知、加工和调节过程的一种损害,而这种损害作为一种潜在危险因素可引发多种身心障碍和疾病。国外已有研究表明,低情绪表达者比高情绪表达者拥有更少快乐、更多焦虑和内疚。

    本次研究表明,情感表达障碍通过个人评价对社交焦虑存在间接正向预测作用。在情感表达上存在障碍的大学生对情绪变化的领悟能力差,不能适当地表达情绪,缺少幻想,也不能理解他人的情感,不会倾听,不会表达对他人的理解和关心;情感表达能力低下的大学生不能开放自己的心灵,也不能深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在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对自我和他人形成了不客观、不全面的评价;过低的自我评价又使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进行平等、有效、良性的交往,从而回避社会交往,产生社交苦恼的感受,形成社交焦虑症状。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帮助大学生提高情感表达能力。通过有效的情绪表达训练,学会感受并辨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能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达或调节。在与他人进行良性的情绪互动与沟通中,开放自己的心灵,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正确评价,悦纳自我、接受他人、改善社交焦虑状况,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 施慎逊.社交焦虑症.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4):243.

[2] 彭纯子,邓盘月,马惠霞,等.大中学生社交焦虑特征初探.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4):241.

[3]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1-244.

[4] 蚁金瑶,姚树桥,朱熊兆.TAS-20中文版的信度、效度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2003,17(11):763-767.

[5] 郭晓燕.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心理学探析,2000,20(1):55-58.

[6] SIFNEOS PE.The prevalence of alexithymic characteristics in psychosomatic patients.Psychoth & Psychos,1973,22(3):255-262.

[7] TAYLOR GJ,BAGBY RM,PARKER JDA.Disorder of affect regulation.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210-216.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计算机系,常州 213164。

作者: 田学英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