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11期

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州市8所高校中抽取大学生2564名,用自编调查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近1a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不同性别、专业、生源的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州市8所高校中抽取大学生2 564名,用自编调查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近1 a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6%。不同性别、专业、生源的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校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1.208,P=0.004);对自杀行为的态度、消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等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是保护因素。结论 从可改变的社会因素入手,消除危险因素,提高保护因素,可以最大限度预防大学生自杀。

【关键词】  自杀 意念 因素分析,统计学 学生

    Study on Prevalence of Suicidal Ideation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in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zhou/SHI Wenjuan*,MA Shaobin,WANG Shengyong. * Nanha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nhai,(528200),Guangdo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revalence of suicidal ideation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in college students,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By use of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2 564 undergraduates from 8 universities in Guangzhou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Results   11.6% of the students reported they had suicidal ideation in the past year. In the suicidal idea reports, it showed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for gender, majors and backgrounds (P>0.05);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universities.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attitudes towards suicidal behavior, negative coping and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so on were risk factors of suicidal ideation. While social support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Conclusion   Suicidal behavior in colleges can be prevented through changing some social factors,eliminating risk facto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ve factors.

    【Key words】  Suicide;Thought;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自杀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杀是世界全人群第13位、14~44岁年龄段人群第4位的死亡原因[1]。在中国,自杀是全人群第5位、15~34岁年龄段第1位的重要死亡原因[2]。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3]。为了解广州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此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州市8所高校中抽取2 56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 278名(49.8%),女生1 286名(50.2%);国家211重点高校学生1 530名(59.7%),普通高校学生465名(18.1%),专科院校学生569名(22.2%);理工类655名(25.5%),医学类764名(29.8%),文史类516名(20.1%),经管类629名(24.6%)。平均年龄(20.61±1.46)岁,最小17岁,最大28岁。

    1.2  方法

    1.2.1  自杀意念的评定标准  过去12个月内想过自杀(a  不符合,b  有些符合,c  完全符合),选a者,认为无自杀意念;选b或c者,认为有自杀意念。

    1.2.2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4]  由27项可能引起青少年心理应激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每项事件的刺激强度根据经历该事件时的心理感受分“未发生、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进行评定,累积各事件分值为总应激强度。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4]  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1.2.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4]  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能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措施,为自评量表,有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4种选择(相应评分为0,1,2,3),结果为积极应对平均分和消极应对平均分。

    1.3  方法  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并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调查技巧。尊重大学生个人隐私,采用按专业班级集中,独立填写。发放调查问卷2 617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 564份,问卷的合格率为98.0%。

    1.4  数据处理  将调查资料量化,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自杀意念  对“过去1 a内想过自杀”问题的问答,不符合的2 267人(88.4%),有些符合的247人(9.6%),完全符合的50人(2.0%)。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6%,其中 “完全符合”的为2.0%。

    2.2  不同特征人群自杀意念报告率比较  不同性别、生源、专业的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广州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比较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2.3  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自杀意念的有无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引入变量的方法为向前似然比法,引入变量的标准P=0.05,剔除变量的标准P=0.10。朋友有过自杀行为、家庭成员有过暴力行为、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等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获得的社会总支持是保护因素。见表2。表2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自杀行为从自杀意念、尝试自杀到自杀死亡逐步发展,虽然不一定连续,但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4]。约5%有自杀意念的人会发生自杀行为,而自杀之前约70%事先曾向亲友表达或暗示自杀意念[5]。因此,对自杀意念早期识别、积极干预能起到预防自杀的作用。

    目前在国内对自杀行为标准的界定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国内一些学者在报道自杀行为率的时候并没有指明自杀行为的发生时间维度,因此,即便是对同一人群,得出的自杀行为发生率的结果相差也很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大学生近1 a内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6%,此结果接近徐慧兰等[6]报道结果(14.6%),低于高宏生等[7]报道的大学生自杀意念率(35.5%),低于Choquet等[8]报道的法国13~16岁中学生结果(男生14%,女生23%)。

    对自杀行为的态度是自杀意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自杀行为持赞成/理解态度者自杀意念的危险率是持反对态度者的8.28倍,与王玲等[9]研究结果一致。此次调查36%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中立态度,3%的学生对自杀持赞成态度,表明广州市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这是今后开展健康教育需注意和正确引导的问题。

    社会支持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朋友有过自杀,家庭成员有过暴力、喝酒、体育锻炼情况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提示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心理测试了解1 a内学生发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同时工作还需要做得更主动、更深入、更细致,更多地走进学生,贴近学生,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向那类具有高危因素的学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从学校的角度来提高学生可获得的社会支持。

    自杀行为的原因虽错综复杂,但可以从力所能及的范围入手,从可改变的社会因素入手,减少危险因素,提高保护因素,最大限度预防自杀。

【参考文献】
  [1]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1999. Geneva: WHO, 1999.

[2] PHILLIPS MR,YANG GH,ZHANG YP.Risk factor suicide in China: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Lancet, 2002, 360:1 728-1 736.

[3] NORDSTROM P,SAMUELSSON M, ASBERG M. Suicide analysis of suicide risk after attempted suicide. Acta Psychair Scand,1995,91:336-340.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5] 沈渔屯,主编.精神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855-856.

[6] 徐慧兰,肖水源,冯珊珊.中南大学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4):288-291.

[7] 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 (9):765-768.

[8] CHOQUET M,MENKE H.Suicidal thoughts during early adolescents:Prevalence, associated troubles and help seeking behavior.Acta Psychiatr Sand,1989,91:170-177.

[9] 王玲,路仕容.大学生自杀态度、抑郁水平和自杀意念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6):422-424.


作者单位:1 广东省南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28200;2 暨南大学医学院伤害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石文娟,马绍斌,王声氵勇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