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1期

初中生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应激反应分析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群体性食物中毒与传染病疫情是我国最主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最常见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引起群体恐慌,扰乱教学秩序,甚至影响社会安定。由于2类事件自身特点差异,学生面对不同事件时表现出的心理行为特点也可能有所不同。了解学生在不同......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应激,心理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

  群体性食物中毒与传染病疫情是我国最主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最常见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引起群体恐慌,扰乱教学秩序,甚至影响社会安定。由于2类事件自身特点差异,学生面对不同事件时表现出的心理行为特点也可能有所不同。了解学生在不同事件中的应激反应特点,才能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本研究通过对2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心理评估,分析在群体性食物中毒与传染病疫情下初中生的认知、行为、情绪反应特点,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1背景材料

  1.1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2005年3月下旬,广西桂西某镇A中学发生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该校20多名学生8:00前在距学校校门20 m的一家饮食店食用了米粉后,陆续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经当地卫生院诊断为食物中毒。患者症状较轻,经治疗,当日都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发生。事发后,当地卫生部门与校方及时进行了排查、治疗进食者,并实施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

  1.2流行性脑炎死亡事件2005年3月31日,广西桂南某镇B中学发生一起流行性脑炎死亡事件。当日6:50,该校初二年级一女生突发头晕、头痛、呕吐,继而昏迷,经抢救无效,自发病起2 h内迅速死亡,后经尸检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事发当日起,卫生、教育等部门立即采取了综合性防控措施,其后1周内无续发病例。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2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采用分层整群法,共调查学生707名,其中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学生156名(男生85名,女生71名;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分别为49,53,54名),年龄为(15.38±1.04)岁;流行性乙型脑炎死亡事件共调查学生551名(男生278名,女生273名;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分别为167,196,188名),年龄为(15.54±1.19)岁。2次调查的性别、年级和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调查工具采用自编“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反应调查问卷”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心理评估。该问卷为自评问卷,分4部分:(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等;(2)认知反应问卷,共10题,采用1~4级评分制;(3)行为反应问卷,共10题,采用1~4级评分制;(4)情绪状态量表,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1]为基础,选择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最常出现的4种情绪反应,即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敌对情绪,进行部分条目的增删,选定29题,采用1~5级评分制,评分方法参考SCL-90的计分方法。

  2.3方法2次调查均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首先,以班级为单位,按年级分层,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从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共3个班;流行性乙型脑炎死亡事件从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3个班,共9个班。选择广西医科大学学生作为调查员,经统一培训,且2次调查的调查员组成相同。调查员到各班发放“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反应调查问卷”,先宣读指导语,讲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对相关条目做解释。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后,调查员当场回收问卷,问卷回收后交专人统一保管。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于事发第5天进行调查,流行性乙型脑炎死亡事件于事发第7天进行调查。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共回收调查问卷159份,有效问卷156份,合格率为98.11%;流行性乙型脑炎死亡事件共回收调查问卷569份,有效问卷551份,合格率为96.84%。

  2.4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建库并分析,主要进行秩和检验与方差分析。

  3结果

  3.1认知、行为反应2起事件调查对象的认知、行为反应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见表1。

  表1不同认知与行为反应在2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初中生反应程度构成比较(略)

  3.2情绪反应2起事件调查对象的情绪反应比较,除抑郁因子外,躯体化、焦虑、敌对因子以及总分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均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组高于食物中毒组,见表2。

  表2不同类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中生情绪反应得分比较(略)

  4讨论

  尽管2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不同学校,但都是乡镇初中,2次调查的人员组成相同,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构成以及年龄也均无统计学差别,因此,2起事件调查质量一致,调查对象均衡性较好,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显示,学生面对食物中毒事件时更具信心,更加认可相关部门的处理措施,控制事件发展的信念也更坚定;而流行性脑炎死亡事件中,学生的认知较为悲观,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想法。流脑死亡事件中学生害怕被传染、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的顾虑明显高于食物中毒事件,与SARS事件中民众的部分认知[2]一致,这可能是人们对传染病疫情认知的共同特点。 因此,在处理传染病疫情时,开展健康教育、传播正确的卫生知识尤显重要。2起事件比较,流脑死亡事件中初中生的逃避行为更明显,“不想再谈论此事”、甚至“希望离开事发地”的反应更为强烈,学生对物质帮助及心理支持的需求远高于食物中毒事件。流脑死亡事件中学生的躯体化、焦虑、敌对因子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食物中毒事件,显示其心理应激反应比食物中毒事件强。总体来说,流行性乙型脑炎死亡事件下初中生的应激反应更强烈,认知较悲观,行为较消极。应激源本身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和控制性与个体的应激反应是一种剂量关系[3],食物中毒事件虽然中毒人数较多,但病情较轻,无死亡病例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都是常见症状,类似表现学生并不陌生,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冲击相对较小。而流脑死亡事件虽然发病仅1人,但事发突然、病情凶险,死亡迅速,其不确定性、不可预测和控制性大于食物中毒,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冲击更为强烈。另外,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对事发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2校学生的应激反应差异是否与他们的日常心理素质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2起事件中,学生“想得到安慰、开导”的分别高达69.23%和77.68%,说明初中生普遍有获得心理支持的需求。因此,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实施心理干预十分必要。值得一提的是,2起事件中校方和卫生部门在进行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安慰开导,说明心理救援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由于条件所限,缺乏专业人员指导,未能实施专业化心理干预,2所学校学生还存在一定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因此,建议将心理干预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组建专业队伍、制订应急预案,在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实施心理救援,从而有效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教学秩序。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31-35.

  [2]钱铭怡, 叶冬梅,董葳,等. 不同时期北京人对SARS的应对行为、认知评价和情绪状态的变化.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17(8):515-512.

  [3]李茹,付文青,王育强. 对民众的SARS心理应激反应的分析.医学与哲学,2004,25(3):47-49.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作者: 苏莉,韦波,唐峥华,凌小凤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