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1期

某高校“留守”大学生抑郁情况调查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关键词】抑郁。学生,留守抑郁在发病前往往有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遭遇,生活事件是抑郁的诱发因素[1]。留守大学生(与父母分居&ge。1a后考入大学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这对于预防抑郁等心理障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抑郁;横断面研究;学生,留守

  抑郁在发病前往往有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遭遇,生活事件是抑郁的诱发因素[1]。而社会支持对于遭遇生活事件者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慰藉是关键环节之一。“留守”大学生(与父母分居≥1 a后考入大学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这对于预防抑郁等心理障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为此,笔者对某高校留守大学生的抑郁状况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某高校229名“留守”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29份,收回有效试卷222份(96.64%),平均年龄为19.5岁。

  1.2方法由辅导员和班干部在统一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在20 min内答完,计算个人抑郁总分。总分值为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同时获得该群体与父母沟通、留守时间、家庭结构等与抑郁相关的信息。规定父母每周与子女联系1次为经常沟通;3~4周联系1次为很少沟通,4~8周联系1次为偶尔沟通。

  1.3统计学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本次调查共检出抑郁学生98名,检出率为44.1%。其中轻度抑郁49名,占50.0%;中度抑郁40名,占40.8%;重度抑郁9名,占9.2%。见表1。

  表1某高校不同组别222名留守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略)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3讨论

  抑郁症是心理障碍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或抑郁。1989年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占20.23%[3]。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抑郁症状普遍存在[4],医学生抑郁症流行率约为50%[5]。本研究显示,留守大学生抑郁症检出率高达44.1%,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水平(13.97%)[6],应予以格外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中的一部分下岗职工流动到其他城市或地区再就业,造成了“留守子女”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通过对留守大学生抑郁状况的调查发现,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程度成为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即经常与父母沟通的子女抑郁发生概率明显低于与父母沟通少的子女,且抑郁程度也轻于后者。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环境,与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证实,家庭沟通与大学生抑郁显著相关[7];良好的沟通与青少年的自尊[8]、心理健康[9-10]呈正相关,与孤独、抑郁呈负相关。父母的情感表达对大学生的抑郁影响最大,父母情感表达越低,子女患抑郁的可能性越大。此外,学生的留守时间及居住环境与抑郁呈显著相关。随着留守时间的增加,抑郁的检出率也逐渐增高,且独自生活的学生抑郁检出率最高,重度抑郁的比例也最高。可能与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形成开朗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而缺乏凝聚力、沟通不畅、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环境会严重阻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关。针对大学生抑郁这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学校应设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尤应注意“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争取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治疗,防患于未然;并同时给予足够的社会支持,从根本上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对防止抑郁症患者的悲剧发生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有研究报道,16周力量锻炼能显著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11],因此,体育锻炼也是治疗抑郁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龚绍麟.抑郁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9-515.

  [2]班志刚,黄竹,温英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83-184.

  [3]孔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9-10.

  [4]杜召云,王克勤.1 597名大学生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3):172-173.

  [5]CHAN DW.Depressive symptoms and depressed mood among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in Hong Kong.Psychistry,1991,32(2):170-180.

  [6]李晶.自我概念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济宁医学院学报,2004,27(4):41-42.

  [7]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1):70-76.

  [8]RUTER M,CONGER RD.Antecedent of parent addolescents.J Marr & Fanc,1995,57(5):435-449.

  [9]GROTEVANT HD,COOPER CR.Patens of interac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the develipment of identity exploration in adolescence.Child Dev,1985,56(4):415-428.

  [10]BRAGE D,MEREDITH WA.Causal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J Psych,1994,128(4):455-468.

  [11]范玉宝.力量锻炼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山东体育科技,2003,25(1):47-48.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职工医院,邯郸056038。

作者: 杨曙民,梁晓颖,李建秀,龚晓会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