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2期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及预防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行为,成瘾。青少年2005年暑期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络成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在非网络成瘾群体中约13%的网民有网络成瘾倾向。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有10%~15%上网成瘾[1]。...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因特网;行为,成瘾;综合预防;青少年

  2005年暑期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络成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络成瘾群体中约13%的网民有网络成瘾倾向。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有10%~15%上网成瘾[1]。青少年由于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吸引,导致其沉迷网络,造成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冲突,危害正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  网络成瘾的基本特征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又称“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
   
  Young通过对有关过度使用网络者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3],并将《病态的网络使用——一种新出现的临床心理疾病》发表于美国心理学会第104届年会上。该诊断标准为8个题项,如果被试对其中的5个以上题项给予肯定回答,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这8个题项是:(1)你会全神贯注于网际或在线服务活动,并且在下线后对上网活动还念念不忘吗?(2)你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线上才能得到满足吗?(3)你曾多次努力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但却没有成功吗?(4)当你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你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或易怒吗?(5)你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比原先希望的要长吗?(6)你会为了上网而甘愿冒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工作机会损失的危险吗?(7)你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你涉入网络的程度吗?(8)你上网是为恶意逃避问题或试着减轻烦躁不安的感觉(如无助、罪恶感、焦虑或沮丧)吗?
    
  有研究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成瘾者有大量的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4],其类型包括:(1)网络性成瘾(Cybersexual addiction),指沉迷于成人性质的聊天室或者网络色情影视、图片、文学作品等;(2)网络关系成瘾(cyberrelationship addiction),指沉溺于网上聊天室或网站结识朋友;(3)网络强迫行为(net compulsion),指难以抑制的在网上赌博、网上购物或交易等;(4)信息收集成瘾(information overload),指强迫性的浏览网页及查找、收集信息;(5)电脑成瘾(computer addiction),指强迫性的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编程中。
   
  Davis[5]按成瘾的性质,将网络成瘾分成特殊病理性网络使用(specific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和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generalize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特殊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使用者对互联网特定功能的依赖,包括在线色情信息或性服务、网上拍卖、在线商品交易和在线赌博等。其依赖的内容原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互联网只是其成瘾行为的一个中介媒介,成瘾者依赖的仅是这些特定的内容,也就是说即便没有网络,成瘾现象仍然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则是指使用者对互联网多种功能过多地使用,如沉迷于聊天室或Email等网络功能,成瘾者没有特定的目的而在网上浪费大量时间。
    
  现在更多学者将网络成瘾大致归为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娱乐成瘾、信息搜集成瘾三大类。

  2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2.1  网络的致瘾性  Tomas[6]认为人类有4种基本愿望(本能):一求新经验、好奇的本能;二求安全、畏惧的本能;三求反应(爱情、友谊等)的本能;四求赞扬的本能。而造成网络成瘾的因素和以上4个愿望均符合。如网络游戏因其互动性、仿真性和竞技性而满足了青少年求新经验和好奇的本能,同时又可使青少年通过在虚拟社会中的地位和成就而得到其他游戏玩家的赞扬;网络色情也可满足一部分青少年对性的好奇而成瘾;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可以通过虚假的身份获得爱情、友谊,通过虚假的故事得到赞扬,而不用担心谎言被揭穿,所以又满足了期求安全、畏惧的本能。
   
  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渴求纯正的友谊和爱情,同时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又不易得到,而在网络的虚幻世界中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并且因其隐蔽性和匿名性而给人以安全感,使得一部分青少年迷恋网络以致成瘾。

  2.2  社会因素

  2.2.1  家长教育失当  许多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不全面,方法失当,认为只有成绩好、考上好大学才是成才的唯一途经,所以求孩子读书,唯恐孩子不如意,一再向孩子妥协,或者为了使孩子听话,承诺一些物质奖励。这种物质化和金钱化的做法一方面培养了孩子金钱至上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使得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淡漠,不但不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人间温情,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造成孩子产生孤独感,从而导致孩子们走进网吧,寻求心理慰藉[7]。
   
  有研究显示,家庭结构与网络成瘾也有一定的关系。席震芳等[8]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以及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于使初中学生网络成瘾。费利霞等[9]也发现,单亲家庭对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较大。

  2.2.2  学校教育失当  现在的教育普遍缺少理想教育、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7]。对于中学生来说,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他们只以考试为中心,长时间的枯燥学习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他们容易被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游戏和不健康的信息所吸引[10]。许多高校拿不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上网,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对网络的沉溺;或者是对上网学生的处理过于偏执、粗暴,使之更加厌恶生活、学习,更加逆反,变本加利地依赖网络,沉溺于网络,以致成瘾[11]。

  2.2.3  社会教育功能弱化,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利益的驱动,使得网吧在全国遍地开花,泛滥成灾;执法部门的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又使多数毒网吧、黑网吧能苟延残喘,害人至今;网吧行业中存在的不规范经营、非法经营更是毒害青少年网民的一大公害[12]。

  2.3  个人因素  由于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不同个体在网络成瘾的倾向性上也存在差异。
   
  有调查显示,不良人格特质的学生容易上网成瘾,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成瘾者。首先,在基本人格特质上,有成瘾倾向的学生性格较缄默、孤独,聪慧性低,稳定性差,没有恒心,不能严于律己,畏却退缩,缺乏自信心,但好强固执(恃强性),多怀疑,不信任别人,易忧虑抑郁、沮丧悲观、紧张困扰等。第二,在次级人格因素上,网络成瘾的学生一方面易于激动、焦虑,对自己的环境常常感到不满意,另一方面表现出果断、刚毅和有进取精神,这些特点易使他们在网络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网络成瘾学生的个性明显不利于促进其成就,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差,与钱铭怡[13]的推测一致,即网络成瘾从某一角度反映了个体本身心理健康上存在的问题。

  2.4  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由于长时间使用计算机和进行网络互动,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此以往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生理疾病和心理依赖,而这些刺激往往只有在上网后才感觉得到了缓解,导致进一步的网络依赖最终成瘾[1]。意大利学者Fasano等[14]报道了1例帕金森氏病患者有严重的强制行为(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原因可能与该病人每天服用的400 mg多巴胺药物有关,提示多巴胺的水平可能与网络成瘾有关。还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升高,从而令患者呈现一段时间的高度兴奋。同毒品的效果相似,长时间上网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从而产生网瘾。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久之则可能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9]。

  3  青少年网瘾的预防

  3.1  家长监督  为防止青少年沉迷于游戏、聊天和不健康网站,家庭电脑应放置于客厅或家长房间,青少年上网时家长最好在旁边陪伴,对青少年的上网内容和时间进行适当控制[15],积极引导孩子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家长还应当尽量多地与孩子交心,了解孩子的心理,不给孩子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孩子的进步要适当鼓励。

  3.2  学校引导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加强道德、法律教育,提高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教育学生学会区分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指导中心,对已成瘾或有网瘾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戒除网瘾、远离网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放校内的网络中心或计算机室,并安装相应的监控软件,以减少学生在校外黑网吧上网的可能性。

  3.3  政府及相关网络监管机构加强管理  公安机关、文化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大力查处黑网吧,坚决取缔黑网吧。同时对登记注册的网站和网吧要进行整顿,对存在严重传播色情内容的网站或网吧,要按照有关规定吊销其营业执照。公安部门的网络监督机构要加大对网站和网吧的监管力度,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网络和网吧传播的内容进行全面监控,发现不健康的内容或者垃圾信息及时地进行清理。网络监管机构要建立举报制度,发动网民对网站和网吧传播色情和暴力内容及其他对未成年人有害的信息进行举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0]。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和祖国的希望,社会各界都应当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积极地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同青少年们一起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金兼斌,吴特科.解决网瘾问题需“对症下药”.中国教育网络,2006(1):32-34.

  [2] 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3] 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r Psychol Behav,1996,1(3):237-244.

  [4] ARMSTRONG L.How to Beat Addiction to CYBERSPACE.http://www.netaddiction.com.Vibrant Life-7-1.

  [5] DAVIS RA.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Comp Hum Behav,2001,17(2):187-195.

  [6] 刁利华,郭勇,晋翔. 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与解决策略.海军总医院学报,2006,19(3):171-173.

  [7] 陶宏开,党波涛.青少年上网成瘾与素质教育.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3):70-72.

  [8] 席震芳,张晓阳.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53-155.

  [9] 费利霞,邱绍德,姜庆新.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其网络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41-442.

  [10]廖建梅.论未成年人网瘾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政法学刊,2006,23(2):126-128.

  [11]王晓伟,张路霞.探析新时代大学生的瘾症—网瘾的形成原因.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4):31.

  [12]陈咏梅.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矫治探析.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22(2):24-26.

  [13]李望舒.西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27-228.

  [14]FASANO A,ELIA AE,SOLETI F,et al.Punding and computer addi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Mov Disord,2006,21(8):1 217-1 218.

  [15]李福坤,钟新海,苏雄峰.青少年网瘾的症状、成因及其防制.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12-13.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合肥 230032

作者: 孙晨宇,刘从云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