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2期

福建省新建高校教师压力来源调查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压力。心理压力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1]。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压力可激发教师的潜能,增加教学的成效。过重的压力则造成教师身心的不适或不良影响,降低教学的成效。...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精神卫生;压力;对比研究;全体教工,院校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JA04135S)。
  心理压力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1]。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压力可激发教师的潜能,增加教学的成效;过重的压力则造成教师身心的不适或不良影响,降低教学的成效。为了解新建高校教师在学校转型期的压力来源和心理压力感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供压力调适建议,笔者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福建省莆田学院、三明学院、龙岩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4所新组建地方高校的教职员工642名进行调查。其中,男性335名,女性303名;初级及以下职称者236名,中级职称者243名,高级职称者143名(“性别”有4人未作答,“职称”有20人未作答,问卷中人口学特征分别有一些被调查者漏答)。
 
  1.2  方法  自行设计“高校教师压力调查表”[2-3]。问题分4个部分:第1部分13个问题,询问人口学特征;第2,3部分共71个问题,主要测查压力情况和压力来源;第4部分了解对压力的应对方式、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由6个问题组成。本次调查实际分发问卷800份,回收问卷663份,剔除无效问卷21份,共有有效问卷642份,有效回收率为80.25%。问卷主要部分(第2,3部分)重测的相关系数r=0.86;分半信度为0.88。在4所高校间进行压力程度频数分布的相关系数计算,r值分别为0.80,0.97,0.95,0.88,0.91,0.88。

  1.3  统计方法  利用ACCESS进行数据录入及整理,然后对数据进行频数、平均数统计以及百分数、相关系数计算[4]和t检验[4]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建高校教师主要的压力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与工作有关的项目是新组建高校教师主要的压力源。其中首要压力源是科研(因子均分为2.04);其次是待遇和工作条件(因子均分为1.91),接着依次为个性(因子均分为1.87)、考评系统(因子均分为1.79)、家庭(因子均分为1.73);来源于人际方面的压力(因子均分为1.63)最低。压力来源选项中前3位依次为提高学历(62.3%)、服务对象增多(61.8%)及对自己期望要求高(48.6%)。这也说明由于急速扩招,新建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方面存在不小的压力。见表1。

  2.2  新建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可见,压力总分以31~40岁年龄段、已婚高校教师为最高;学历本科也成为压力大小的一道分水岭(学历为本科的压力更大,许多教师有提高学历的愿望);源于职称上的压力程度在刚转入高校者与原来在高校任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刚由中等学校升格合并到高校的教师要实现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职称系列的转换,这方面的压力不小。压力水平没有显示出性别差异,但男、女教师在压力应对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带有明显的性别特点,但都经常采用一些诸如忍受、回避等消极的方法来处理,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因为消极的应对方式对于身心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
   
  此外对考评系统和自身成长的关心、教学负担等亦为常见压力源。中级以上职称者对于考评压力更为在意(t=4.69,P<0.01),并且压力源中科研的压力成为首要因素。

  3  讨论
   
  大学的讲师们对提高科研等级发表文章,都感到了较大的压力[5]。原先在中等学校工作现合并到高校的教师更有这种体验。科研压力因子在职称上的比较可以用“两头小,中间大”来概括,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教师的科研压力显著高于初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这主要归因于向高级职称迈进时需要的科研成果要求高出许多。

  表1  福建省新组建高校教师642名主要压力来源(略)

  表2  福建省新组建高校不同人口特征教师压力分值比较(略)

  笔者认为,需要新建高校进行心理保健制的导入。不仅大学生需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对他们施以影响的教师更是需要。可在新建高校中设置心理医生或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建立教职工的心理保健制度,对产生职业倦怠并有离职倾向的教师及时了解原因并进行心理疏导。应当把教职工个人的教育、培训放在首位。不仅培养教职工的教学科研管理能力,还教会职工处理职业压力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自我心理诊断、自我压力排除的办法,使教职工从“教学机器人”向“社会健全人”发展。社会健全人具有高抗压能力,有自我的兴趣、休闲活动,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应重视教职工家庭结构的稳固,建立完备的身心保健制度;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并以31~40岁的中年教职工作为心理保健的主要对象,兼顾两头(20~30岁的刚进校的人员和41~60岁的人员),设立专门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体制,以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减压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以仁,陈芳玲,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80.

  [2] (美)约翰·罗宾斯,著.白山,译.颠覆压力.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123-125.

  [3] 李彤,郑淑华.别让工作伤了你.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48-49.

  [4] 卢正勇.教育测量与统计方法基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76,85,186,191.

  [5] 弗兰斯·F·范富格特,主编.王承绪,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94.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高教所,福建 351100;莆田学院人事处。

作者: 朱旗,林健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