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3期

巨大儿与13~18岁青少年肥胖的关系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出生体重4000g以上与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的关系,为探讨出生体重与青少年BMI及腰围的相关性提供参考。方法共抽取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上的13~18岁青少年3458人,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根据出生体重分为巨大儿组(n=514)和正常出生体重组(n=2944)。结果巨大儿组身高、体重、BMI及......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4 000 g以上与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的关系,为探讨出生体重与青少年BMI及腰围的相关性提供参考。方法 共抽取出生体重在2 500 g以上的13~18岁青少年3 458人,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根据出生体重分为巨大儿组(n=514)和正常出生体重组(n=2 944)。结果 巨大儿组身高、体重、BMI及腰围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1)。巨大儿组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2%和10.5%,正常出生体重组分别为11.4%和6.5%。校正年龄和性别后,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巨大儿组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出生体重组的1.404和1.552倍。以腰围为应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出生体重为腰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巨大儿组青少年BMI和腰围均存在异常。肥胖的预防应该从胎儿期抓起。

【关键词】  巨大胎儿;肥胖症;身高;体重;因素分析,统计学;青少年

【基金项目】  河北省科技厅支撑项目(编号:072761528)。
  Association of 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with Obesity During Adolescent Aged 13-18/

  LU Qiang*, Yin Fuzai, YANG Xiaoli, et al.

  *The First Hospital of Qinhuangdao, Qinhuangdao(066000), 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LGA) and BMI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rth weight (BW) and BMI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Methods  There were 3 458 adolescents(with BW≥2 500 g)recruited in this study. Measurements included height, weight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According to BW the sample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normal BW group (n=2 944) and LGA group (n=514). Results  LGA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height, weight, BMI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than the normal BW group (P<0.01).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15.2% and 10.5% in LGA group and 11.4% and 6.5% in normal group. After adjusting age and sex, the risk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LGA group were 1.404 and 1.552 times as that of normal BW group respectively.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ex, age and BW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to waist circumference. Conclusion  Abnormal BMI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are found in adolescents of LGA group. The intervention must be begun during fetus.
   
  【Key words】  Fetal macrosmia; Obesity; Body height; Body weight;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Adolescent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巨大儿的比例逐渐增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巨大儿与儿童期肥胖密切相关[1]。以往研究多采用人体质量指数(BMI)为肥胖的判定指标,忽略了与腹型肥胖指标腰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通过对秦皇岛地区2006年3 458名青少年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分析,探讨出生体重与青少年BMI及腰围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以城区和郊县农村分层,以学校为抽样框的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取秦皇岛地区出生体重在2 500 g以上的13~18岁青少年3 458名。根据出生体重分为巨大儿组(出生体重≥4 000 g)514名和正常出生体重儿组(2 500 g≤出生体重<4 000 g)2 944名。

  1.2  方法

  1.2.1  身高、体重、腰围测定  由经过培训并认证合格的调查员应用标准技术方法进行人体测量。测量2次体重和身高。测量体重时只穿内衣,脱鞋,精确至0.1 kg;测量身高时脱鞋,应用测距仪,精确至mm;腰围为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平静呼吸肋弓下缘与髂前上连线中点水平的周长。
  
  1.2.2  诊断标准  超重和肥胖定义以2004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为依据[2]。

  1.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危险性分析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所有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完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巨大儿与正常出生体重青少年人体测量指标比较  本研究中3 458名青少年被分为正常出生体重儿组2 944名(男1 441名,女1 503名),年龄(15.8±1.7)岁,出生时体重(3 270±340)g。巨大儿组514名(男253名,女261名),年龄(15.7±1.7)岁,出生时体重(4 140±270)g。应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后,巨大儿组身高、体重、BMI及腰围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P值均<0.01)。见表1。

  2.2  巨大儿与正常出生体重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比较  巨大儿组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2%和10.5%,正常出生体重儿分别为11.4%和6.5%。校正年龄和性别后,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巨大儿组具有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出生体重儿的1.404和1.552倍。见表2。

  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见表3。

  表1  正常出生体重与巨大儿青少年期人体测量指标比较(略)

  注:正常儿即为正常出生体重儿。

  表2  正常出生体重儿与巨大儿青少年期超重肥胖检出率比较(略)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正常儿即为正常出生体重儿。

  表3  青少年腰围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略)

  以腰围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出生时体重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出生时体重均为独立影响因素。

  3  讨论
   
  国内外资料表明,出生体重与小儿肥胖密切相关,高出生体重是小儿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3]。脂肪细胞的增加在胎儿期及生后1岁内最为迅速,其数量在婴幼儿时期就基本达到最大,青春期后仅有为数不多的增加。所以,1岁内是决定机体组织脂肪细胞多少的关键时期,即是决定肥胖发生的潜在因素[4]。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群体出生体重与肥胖密切相关,巨大儿组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2%和10.5%,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依次为11.4%和6.5%。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巨大儿组具有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性是正常出生体重组的1.404和1.552倍,更进一步证实上述观点。
   
  巨大儿组不但肥胖检出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而且在体脂分布上同样存在异常。巨大儿组腰围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为青少年期腰围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出生体重与成年后高血压高血脂和2型糖尿病有关[5]。流行病学和临床调查已表明,肥胖,特别是内脏型肥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在生命早期已存在[6]。因此,出生时体重对于体脂分布的影响可能是导致成年后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的机制之一。
   
  巨大儿组青少年BMI和腰围均存在异常,肥胖的预防应从胎儿期抓起。加强对孕妇的营养指导,对巨大儿要防止出生后体重的过快增长,从而预防生长发育过程中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袁缦华,甘育骏,张智勇,等.巨大儿与单纯性肥胖症的相关性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14(4):213-214.

  [2]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2004,25(2):97-102.

  [3] O’CALLAGHAN MJ,WILLIAMS GM,ANDERSEN MJ,et al.Prediction of obesity in children at 5 years:A cohort study.J Paediatr Child Health,1997,33(4):311-316.

  [4] 刘晓宇,徐华,宋建平,等.小儿单纯性肥胖与出生体重.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2 446-2 447.

  [5] LUCAS A,FEWTRELL MS,COLE TJ.Fetal origins of adult disease:The hypothesis revisited.BMJ,1999,319(7 204):245-249.

  [6] ORIO F Jr,PALOMBA S,CASCELLA T,et al.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obesity in adolescents.J Endocrinol Invest,2007,30(1):70-80.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066000;秦皇岛市第十三中学

作者: 陆强,尹福在,杨晓莉,刘博伟,娄东辉,马春明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