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6期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效果评价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为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方法,选择50名高抑郁体验和低自我概念的大学生,随机分成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户外运动和对照等3个组,进行10周的干预研究。结果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和户外运动对大学生抑郁体......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为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方法,选择50名高抑郁体验和低自我概念的大学生,随机分成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户外运动和对照等3个组,进行10周的干预研究。结果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和户外运动对大学生抑郁体验水平的改变作用明显,但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作用更大,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社会支持领悟水平和降低抑郁体验作用肯定。结论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可以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

【关键词】  抑郁;团体处理;人际关系;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Depress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LI Fenglan*, ZHENG Xiaobian.

  * School of Literal Arts and Law, Huazhong Agricult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group counselling on decreasing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were applied.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50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high degree of depression and low selfconcept were chosen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terpersonal group counseling, outdoor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en weeks,intervention was given to the first two groups. Results  Both interpersonal group counselling and outdoor sports changed the depression status, and interpersonal group counseling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improving students'selfconcept,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perception and reducing feeling of depression. Conclusion  Interpersonal group counseling can improve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Depression; Group process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utcome assessment (health care); Students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指丧失体验快乐的能力[1]。有调查发现,抑郁在大学生中具有相当普遍性[2]。范兴华等[3]对湖南某大学的1 1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肯定有抑郁和重度抑郁的现患率为13.80%和13.35%。轻度和中度抑郁或称为阈下抑郁者,可能不属于抑郁症患者,由于无法被诊断为抑郁症,所以往往得不到正规的治疗和必要的帮助[4-7]。探索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对改善阈下抑郁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以便为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某大学一~三年级学生。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一年级抽取8个班,二年级抽取10个班,三年级抽取8个班,其中文科类和理工类分别为13个班。共发问卷738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其中男生334名,女生320名;大一年级学生183名,大二年级学生247名,大三年级学生224名;文科生324名,理工科生330名。
   
  按照以下条件选择干预对象:(1)抑郁体验为高分(前27%界定为高分组,即抑郁分≥292分),自我概念处于非高分(自我概念得分≤289分)。(2)Beck抑郁量表得分≤13分。(3)自愿参与团体辅导。经数据分析和访谈后符合条件的被试共有50人,根据专业和年级、性别匹配分为3个组:干预组1、干预组2和对照组。干预组1参与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干预组2参与一般户外活动,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1.2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包含一般项目、自我概念量表(TSCT)[8]、社会支持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8]和抑郁体验量表(DEQ)[1]4个测验,共178个项目。

  1.3  干预内容  团体辅导和户外活动每周1次,每次2 h,共进行10次。
   
  每个干预组由一个专业研究生领导者和一个协同领导者共同带领。在团体辅导和户外活动开始之前,每个领导者都认真学习团体咨询师职业道德指南以及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和规范[9-10]。由研究者指导各组领导者进行辅导过程演习,每次活动后完成团体活动记录表,每星期进行1次集体讨论,及时总结团体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干预组1采用结构性团体辅导。每次活动开始,领导者将本次活动的主题和基本安排告诉小组成员,并进行热身活动,整个活动按照计划进行,每次活动结束后再预告下一次活动的主题。每个小组成员都拥有记录本,每次活动结束后,成员将自己的感受进行记录。团体辅导最后一次活动结束时,每个成员都完成“团体气氛自我评价量表”,以此作为衡量团体效果指标之一[11]。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辅导的方案分为人际认知、人际沟通、人际情感和人际关系4个部分。
   
  干预组2以热爱户外活动为主题,分为认识户外运动、体验户外运动和在户外运动中成长3个部分,帮助成员认识到户外运动对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建立户外运动与自己的成长和生活质量密切联系的观念。
   
  团体全部活动结束后,对3组对象统一组织干预效果测试。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和抑郁体验  全部被试抑郁体验总分均值为275.41分。在抑郁总分上,理工类学生高于文科类学生,男、女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将自我概念与社会支持水平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应用逐步回归法检验其对抑郁体验水平的预测效果,结果见表1。

  表1  自我概念与社会支持对抑郁体验影响程度的回归分析(略)

  注:*P<0.05,**P<0.01。

  路径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水平和领悟支持都是经自我概念影响抑郁体验,社会支持方面的因素影响是间接的,而自我概念直接影响抑郁体验。

  2.2  干预实验效果  各组干预前的抑郁体验、自我概念和社会支持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3个组自我认同、行动自我和自我概念总分以及抑郁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1与干预组2各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1与对照组在心理自我、自我认同、自我行动、自我概念总分、社会支持利用以及自我概念变化量和抑郁体验变化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干预后干预组1与对照组各变量得分比较(略)

  以同样的方法将干预组2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社会自我、自我行动和抑郁变化量上存在差异。对各组被试前后测试差异变化分析显示,对照组只在抑郁体验和内射性上有变化;干预组2在抑郁体验、内射性、无助性、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行动自我以及自我概念上都有变化;干预组1则在抑郁体验总分、无助性、内射性、自我概念总分、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领悟社会支持方面变化显著。

  3  讨论
   
  研究发现,在有抑郁体验的大学生中,有71.8%的高抑郁体验者不能被Beck量表确定为中、重度抑郁。他们并不属于严重抑郁或者抑郁症,但确实有较高的抑郁体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人很可能得不到适当的帮助。本研究并没有发现女大学生的抑郁体验水平高于男大学生,但女大学生有比男大学生更高的自我,并且在对社会支持的领悟方面也比男大学生强。理工类学生的抑郁体验水平显著高于文科类学生,在有效性维度上理工类学生的得分高于文科类学生,说明理工类学生对自我安全感的渴求以及对自己的目标追求上要比文科类学生更高,自我批评的维度也更高。
   
  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自我概念确实与抑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心理自我、自我批评、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与抑郁体验显著相关。自我概念的不同方面对抑郁体验的影响不同,有研究者在非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中也发现同样的结果[12]。回归分析显示,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体验之间存在相关(r=0.474),但路径分析没有发现从领悟支持到抑郁体验的直接路径。社会支持因素对抑郁没有直接的显著关系,但它们与自我概念之间关系显著。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将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和社会支持而影响抑郁,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积极的自我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又能维护积极的自我[13-15]。因此,从人际关系入手,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样的途径是可行的。
   
  研究表明,3组被试在抑郁体验上都发生了变化。但从变化量上看,对照组被试抑郁体验变化量显著低于干预组1和干预组2。提示团体辅导(包括人际交往团体和户外活动团体)对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有效。从自我概念来看,干预组1发生变化的维度要多于干预组2。从社会支持方面看,只有干预组1的被试在领悟社会支持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提示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改善抑郁状况、提高自我概念和社会支持领悟水平方面是有作用的,但与户外活动团体比较,在抑郁体验上所产生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抑郁体验方面比户外活动团体效果更好,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GILBERT P,著. 宫宇轩,施承孙,译. 走出抑郁.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9-10.

  [2] HAZLER RJ, MELLIN EA. The developmental origins and treatment needs of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Couns Dev,2004,82(1):18-19.

  [3] 范兴华,方晓义. 湖南某大学学生的抑郁情绪及其与友伴关系的探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512-513.

  [4] WHEELER JL, KIVLIGHAN DM. Things unsaid in group coundeling: An empirical taxonomy. Couns Dev,1995,73(2):586-588.

  [5] 郑晓边,著.心理变态与健康.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112-113.

  [6] 李蓉蓉.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互研究.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11):45-46.

  [7] 计惠民.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妇女抑郁症效果.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2):23-24.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0-133.

  [9] 林孟平,著. 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 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3:319-325.

  [10]刘华山,主编. 学校心理辅导.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08-124.

  [11]徐西森,著.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29.

  [12]阳德华.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初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34(9): 32-33.

  [13]岳文浩,张静红. 心境抑郁、抑郁神经症和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13(9): 10-11.

  [14]姚信.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1): 23-24.

  [15]张丽. 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35-34.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作者: 李凤兰,郑晓边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