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7期

苏州大学学生视疲劳患者人格特征及生活事件分析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关键词】视疲劳人格生活变动事件学生视疲劳又称眼疲劳(asthenopia),临床诊断常以患者眼部自觉症状为主,表现为双眼或单眼酸胀、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无法持久地阅读,甚至恶心、头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视疲劳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一般认为,视疲劳的病因比较复杂,多归因于......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视疲劳 人格 生活变动事件 学生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asthenopia),临床诊断常以患者眼部自觉症状为主,表现为双眼或单眼酸胀、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无法持久地阅读,甚至恶心、头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视疲劳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一般认为,视疲劳的病因比较复杂,多归因于用眼过度,认为是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形成的结果,属于身心疾病[1]。目前的研究多从眼部因素及环境因素着手[2-3]。Mocci等[4]研究了心理因素与视疲劳的关系,认为人格特征、压力、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是影响视疲劳的因素。笔者对苏州大学部分学生的生活事件、人格特征与视疲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5月对苏州大学在校大学生采取整群抽样方式,选取被试352名。按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然后再进行筛选。筛选研究对象要求近视屈光度、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及用眼卫生习惯、学习时间、使用计算机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其他眼病,无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获得有效样本129人,其中视疲劳组学生101名,男生16名,女生85名;对照组学生28名,男生8名,女生20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包括使用计算机时间、学习时间、用眼卫生习惯及近视屈光度、身体状况、经济状况、有无其他眼病、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等。(2)自编视疲劳评定问卷,共9项指标,即视物模糊、畏光、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眼痛、头晕头痛、流泪、眼睑痉挛、充血。采用5级评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偶尔(1周3次以下)出现症状,休息后缓解,与用眼多少有关;2分为有时(1周3次以上)出现症状;3分为症状经常出现,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必须用药缓解,与用眼多少无明显关系;4分为症状持续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用药后不缓解,与用眼情况无关。(3)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由刘贤臣[5]1987年编制,包括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由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6个因子构成,被普遍用于评定大、中学生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及应激强度,采用0~5级评分,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分半信度为0.88,重测信度为0.69。(4)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PQ),由龚耀先[6]编制,包括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掩饰(L)4个分量表。该量表被普遍使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视疲劳情况 

  视疲劳101人,取视疲劳总分最高的27%作为高分组,27人;最低的27%作为低分组,28人;0分为正常对照组,28人。剩余56人不列入研究。

  2.2  不同视疲劳程度大学生EPQ测试结果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程度视疲劳大学生E,N,P 3个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低分组与正常组各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高分组与对照组得分比较,E,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值偏低,N值偏高。表1  苏州大学不同视疲劳程度大学生EPQ各分量表得分比较(略)

  2.3  不同视疲劳程度大学生ASLEC测试结果比较 

  见表2。表2  苏州大学不同视疲劳程度大学生生活事件因子得分比较(略)

    丧失因子和生活事件发生频数,不同视疲劳程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各因子及总应激量不同视疲劳程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各因子应激强度的平均值中,人际关系因子分值最高,其次是学习压力。进一步分析发现,低分组与对照组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分组与对照组相比,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总应激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3  讨论

    视疲劳病因较为复杂,为多因素综合征,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患者的眼部因素,如屈光不正尤其是未予矫正的轻度近视、屈光参差、隐斜、调节困难或干眼症等;内在因素,如患者的全身健康情况、精神状态;外界环境因素,如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尤其与计算机终端综合症(VDT)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视疲劳的诊断往往比较困难,需要将医生的临床检查和病人的主诉症状相结合,而目前国内的研究多基于症状学特征,本文也以视疲劳主诉症状为基础划分为视疲劳症状高分组、低分组及正常组。

    研究结果表明,视疲劳的发病与轻重受到人格特征中E分和N分值的影响,但与其他心身疾病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低分组与正常组人格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分组与正常组相比,E分低,N分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视疲劳患者症状较重时的人格结构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具有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惹、焦虑、紧张、急躁易怒,对各种刺激反应过于强烈,担忧或抑郁多疑。所以可以认为,心理因素会加重视疲劳症状,尤其是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的患者在同样的条件下,更易出现视疲劳症状。

    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症状较重的视疲劳患者对负性生活事件表现出更大强度的反应,但应激频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负性生活事件的频度并未影响视疲劳,但应激强度加大时,视疲劳症状加重,这与以往有些研究不同。张瑶等[7]对218例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及癌症患者研究发现,应激性事件的频度及对事件产生负性情绪体验的强度皆明显高于正常人,认为慢性心理应激有积累作用,即使应激量不大,也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在本研究中,视疲劳的发生与轻重仅受应激强度的影响。对于本组大学生来说,生活应激事件主要来自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方面,其次是健康适应。

    本研究的结果基于症状学的诊断,而且因为视疲劳病因的复杂,在控制了混杂变量后,本组样本量较小,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 652.

  [2]陈丽萍,赵堪兴.视疲劳病因研究及防治.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5,29(6):367-370.

  [3]渠鸿颖,谢学军,曾庆华,等.视疲劳病因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4,14(1):59-61.

  [4]MOCCI F,SERRA A,CORRIAS GA.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visual fatigue in working with video display terminals.Occup Environ Med,2001,58(4):267-271.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08.

  [6]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

  [7]张瑶,宋维真,姚林,等.生活事件性格对某些心身疾病影响的调查分析.心理学报,1992,24(1):35-38.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江苏 215006。

作者: 凌红 童辉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