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7期

周口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周口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心理咨询、家庭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和帮助。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周口市小学生4807名,运用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及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15。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母亲患病......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周口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心理咨询、家庭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和帮助。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周口市小学生4 807名,运用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及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15.7%,其中男生为17.8%,女生为13.4%;独生子女为12.8%,非独生子女为7.7%。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母亲患病、不科学的管教态度或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 在综合防治小学生行为问题时,应积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  行为 问卷调查 回归分析 学生

    6~12岁儿童是人生接受能力最强、可教育性和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众所周知,家庭环境与儿童的行为发展密切相关[1-4]。该文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揭示家庭环境和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旨在找出不良因素,提出有效的干预对策,为临床心理咨询、家庭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和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3-5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周口市4所小学的6~12岁学生,共4 807名。其中男生2 568名,女生2 239名;独生子女2 632名,非独生子女2 175名。

  1.2  方法 

  用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5]及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分班级对学生父母集中调查。调查员逐项解释调查表内容,指导家长当场完成填写。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  4 807名6~12岁小学生中,有行为问题757人,总检出率为15.7%;男生检出率为17.8%(456/2 568),女生检出率为13.4%(301/2 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74,P=0.000)。男童A行为检出率为9.31%(239/2 568),N行为检出率为4.60%(118/2 568),M行为检出率为3.86%(99/2 568);女生2 239名检出A行为110例(4.9%),N行为132例(5.9%),M行为59例(2.6%)。可见A行为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χ2=4.89,P=0.001),且男生以A行为居多,女生以N行为多见。独生子女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8%(336/2 632),非独生子女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7%(167/2 17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2.903,P=0.000)。

  2.2  小学生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以行为问题为应变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向前逐步法,结果在α=0.05水平上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依次有:母亲患病、打骂或放纵、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儿童疾病史、低出生体重、父亲职业文化程度低、睡眠不足、考试压力、性别、不合群、居住条件差。见表1。表1  小学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略)

  3  讨论

    近年调研资料表明,我国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12.9%[4]。此次调查的4 807名6~12岁小学生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6%,略高于全国水平;男生检出率为17.8%,女生检出率为13.4%,说明男生的行为问题比女生多见;男生以A行为多见而女生以N行为居多,说明男生多表现运动与社会行为问题,女性多为性格行为问题,与有关资料报道基本一致[6]。

    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患病、采取打骂或放纵的管教方式及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的OR值最高,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发生有关,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形成高自尊;相反,对儿童溺爱、教育方式不一致,则容易使儿童形成低自尊[7]。父母养育行为是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得分的因素之一。社区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父母养育行为,进而减少了项目社区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3]。儿童的行为问题与社会环境、父母的婚姻状况、教育方式、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对子女期望程度、教育意见是否一致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小学生良好健康行为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8]。

【参考文献】
    [1]武桂英.不同家庭环境对儿童智力和行为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5):21.

  [2]杨晓玲.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4):21.

  [3]王玉凤.北京市城区2 432名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报告:学校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6,3(2):114.

  [4]苏林雁.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5):216.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56-59.

  [6]王慕狄.儿科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30.

  [7]张丽华,杨丽珠,宋芳.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565-567.

  [8]郝波,赵更力,张文坤.父母健康教育对发生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5):284-287.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66000

作者: 申运动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