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7期

非医科大学生依恋模式与艾滋病认知的关系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关键词】客体依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认知学生依恋是一种心理结构或过程,依恋模式的类型会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对人格形成、个体发展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甚至持续终生。艾滋病流行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不仅包括生物学因素,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心理、行为因素,如性行为、吸毒行为等。艾滋病(AIDS)在我国的流......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客体依恋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认知 学生


    依恋是一种心理结构或过程,依恋模式的类型会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对人格形成、个体发展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甚至持续终生。艾滋病流行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不仅包括生物学因素,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心理、行为因素,如性行为、吸毒行为等。艾滋病(AIDS) 在我国的流行日趋严重,有研究报道,我国AIDS患者中15~29岁青少年约占60%[1],在全世界范围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15~24岁青少年约占1/3[2]。大学生正处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形成阶段,生活经验相对缺乏,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该群体进行健康教育是开展全民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依恋模式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HIV/AIDS认知的影响,笔者对某高校在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改进对大学生等青少年人群的艾滋病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从某高校在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中随机抽取4个年级5个专业的大学生共1 324名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298份,应答率为98.0%。调查对象的年龄为20~23岁,其中男生占55.0%,女生占45.0%。

  1.2  方法 

  按照自愿参加、保密、匿名的原则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采用Horowitz设计的问卷进行依恋模式的测量,同时调查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以及对自己及他人的评价。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依恋模式类型 

  问卷调查得到的依恋模式类型分布为:安全型727人,占56.0%;沉溺型260人,占20.0%;漠视型168人,占12.9%;恐惧型143人,占11.0%。

  2.2  依恋模式与HIV/AIDS态度的关系 

  安全型得分与大多数正面态度呈正相关,与负面态度呈负相关;而不安全(包括沉溺、漠视和恐惧型)依恋模式则相反。在对HIV感染者的态度方面,安全型得分与不歧视感染者的态度呈正相关(r=0.310,P<0.05),沉溺型得分与之呈负相关(r=-0.057,P<0.05),恐惧型得分与之呈负相关(r=-0.206,P<0.05)。在对高危行为的态度方面,安全型得分与不赞同程度呈正相关(r=0.201,P<0.01),漠视型得分与之呈负相关(r=-0.102,P<0.01),恐惧型得分与之呈负相关(r=-0.224,P<0.01)。在对HIV感染的影响态度方面,安全型和漠视型(r=-0.231,P<0.01)得分之和对感染危害的担心程度呈负相关,而沉溺型(r=0.408,P<0.05)和恐惧型(r=0.216,P<0.05)得分与之呈正相关。在对感染HIV风险的态度方面,安全型得分与对感染风险的认识呈负相关(r=-0.211,P<0.01),而恐惧型与之呈正相关(r=0.109,P<0.01)。

  3  讨论

    本文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1 2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依恋模式安全型占56.0%,沉溺型占20.0%,漠视型占12.9%,恐惧型占11.0%。与蔡海燕等[3]报道有差异,可能是由于调查人群所学专业不同所造成的。调查对象接纳感染者的态度与安全型呈正相关,与沉溺型、恐惧型呈负相关。调查结果还显示,安全型愿意帮助艾滋病病人,而不安全型对HIV感染者持否定和歧视的态度,漠视型与对感染者的态度之间没有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漠视型个体只关注自身,而对其他人或事漠不关心。对高危行为的态度,安全型和沉溺型重视社会道德标准,对于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持否定态度;而漠视型个体并不重视道德标准和他人的意见,反而持相反的态度。但对感染HIV风险的态度,安全型个体对自己和他人都信任,对感染风险的认识不足;恐惧型则相反,这是因为他们既不相信自己有能力预防艾滋病,又怀疑他人,从而保持高度谨慎。

    目前,在全民中开展艾滋病的预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校大学生已成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人群,他们的认识及态度将直接影响日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4]。学校在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探索该群体如何加强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式,使大学生通过正规渠道学习有关性健康、预防性病/艾滋病的知识和技能,减少他们的过分恐惧和偏见,使其正确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对有效预防艾滋病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笔者研究认为,不同依恋模式个体与HIV/AIDS相关态度有明显差异,在干预工作中应依据依恋模式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干预对策,调整干预工作的侧重点,从而提高对青少年人群艾滋病健康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进力,刘金英,郑光丽,等.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及态度的调查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509-510.

  [2]何雪平.中专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调查.江苏卫生保健,2005,7(4):51-52.

  [3]蔡海燕,王德斌,程静,等. 医科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行为及其依恋模式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48-750.

  [4]石福艳,白亚娜,裴乱波.公共卫生专业医学生对艾滋病认知、态度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6,22(5):541-542.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皮肤科,318000

作者: 陈晋广 童靓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