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9期

兰州市中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因素分析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了解兰州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探讨网络成瘾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人格特征,为网络成瘾学生的干预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兰州市7所中学2108名学生,应用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成瘾及16PF或EPQ问卷进行调查,使用SPSS11。结果兰州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率为5。网络成瘾的发生与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了解兰州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探讨网络成瘾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人格特征,为网络成瘾学生的干预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兰州市7所中学2 108名学生,应用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成瘾及16 PF或EPQ问卷进行调查,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兰州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率为5.5%,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网络成瘾的发生与性别、上网费用、时间、地点相关。16 PF与EPQ测试结果显示,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显著相关。结论 网络成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并且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应采取早期的干预和治疗。

【关键词】  因特网 行为 成瘾 人格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学生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anzhou City

  KANG Yanhai, SHENG li, YE Lanxian, et al.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 The Second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about the statu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anzhou city,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ality of IAD,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AD.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luster random stratified sample method, 2 108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seven different 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s in Lanzhou. The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Internet Addiction Questionnaire, EPQ and 16 PF.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PSS 11.5.Results  Approximately 5.5% of the total in the investigation were defined as IAD. The prevalence of boys was higher than girls. IAD related to the gender, charge and time spent online, place of using interne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ality. Conclusion  Many factors lead to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d have definite fundament of the personality. Early intervention and therapy should be taken to IAD.

    【Key words】  Internet; Behavior, addictive; Personality;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Students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随之而来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1995)提出,现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1],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本调查选择兰州市中学生为对象,对上网情况、内容、家庭背景以及成瘾群体人格特征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兰州市7所全日制中学,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初、高中每个年级各抽取1个班,共抽取39个班级2 239名中学生,应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 108份,其中初中学生1 160份(男生589份,女生571份),高中学生948份(男生480份,女生468份),有效应答率为94.1%。

  1.2  方法 

  (1)网络成瘾测评问卷,由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编制[3-5],共有8项,8项中有5项以上回答“是”者,即判定为网络成瘾。(2)高中部分(≥16岁)采用16 PF人格测评量表[6],包含187个项目。(3)初中部分(<16岁)采用EPQ人格测评量表[7],包含88个项目。(4)自编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共15个题目,内容包括上网基本情况,如年级、性别、上网内容、动机、每月上网费用、上网地点、时间、时段共8个题目;家庭环境因素,如家中是否有计算机、家庭月经济收入、是否为单亲家庭、与谁居住、是否独生子女共5个题目。

  1.3  质量控制 

  调查正式实施前对其中10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都经过统一培训。采取匿名方式调查,以避免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网络成瘾情况 

  兰州市中学生上网率为86.62%。用网络成瘾测评量表评定为网络成瘾者116人, 网络成瘾报告率为5.50%,其中初中生报告率为4.66%,高中生为6.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4,P=0.059);男生报告率为7.95%,女生为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25,P=0.000)。是否独生子女、学校位置、学校所属、学校性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学生上网情况、内容、动机比较 

  对网络成瘾的116名中学生和非网络成瘾组(除未上网学生)1 710名学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月上网费、上网地点、时长、时段,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网时间方差分析显示,随着上网时间的延长网络成瘾率呈上升趋势;而在父母收入、与谁居住2项内容上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上网内容和动机中,学习、游戏、收集信息、时间宽裕和网络吸引方面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聊天、消遣、学习压力大、家长过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高中学生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组16 PF的比较 

  高中学生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除未上网学生)在稳定性、敢为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性(X1)、心理健康因素(Y1)、专业成就者的人格因素(Y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乐群性、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敏感性、幻想性、世故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内向与外向、怯懦与果断、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表1  高中学生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组16 PF各因子得分比较(略)

  2.4  初中学生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组EPQ比较 

  初中学生的艾森克人格测试中,精神质、神经质、掩饰程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在内外向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初中学生网络成瘾与非网络成瘾组各EPQ因子得分比较(略)

  2.5  中学生网络成瘾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成瘾为因变量,以上网情况、内容、动机内容为自变量,经Logistic统计分析表明,上网时间、每月上网费的OR值分别为1.483和2.126,聊天、游戏OR值分别为14.098和47.628,因此聊天和游戏是成瘾的高风险因素。见表3。表3  网络成瘾中学生上网情况及内容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3.1  网络成瘾与人口学及上网条件
 
  此次调查中学生网络成瘾阳性率为5.50%,低于杨辉等[8]报道的2004年重庆市中学生成瘾率(8.97%),高于国内部分研究结果的报告率[9-10],这可能与调查选取的研究对象、筛查量表的标准有关。男性仍多于女性,以网吧为上网场所的易成瘾,与既往报道[11-13]相似。与前些年的调查研究相比,近年中学生网络成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以往在独生子女、初高中、学校位置(城郊)、学校性质之间的差别[10]已经不再明显;网络成瘾也出现低龄化,与其他文献相比[14],在聊天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网络聊天已经成为大多数网民上网的基本内容。截至2007年底(CNNIC),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2.1亿,位于世界第2位,其中18岁以下网民占19.1%,家庭宽带用户和网吧的数量也在与日剧增,加之家长在学生身上的投资不断增加,学生自行支配的零用钱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中学生在上网中以往出现的差别现在已不再明显。然而,男生仍然是成瘾的主体,应该作为主要的干预群体。另外,控制上网费用、地点、时间、时段,将有助于防止网络成瘾的形成。

  3.2  网络成瘾与上网内容、动机 

  学习、游戏、收集信息、时间宽裕和网络吸引,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往文献中学习是保护因素,本调查结果中也未发现以学习为主要内容而成瘾的学生,可能学习是避免网络成瘾形成的保护因素。由于在此调查项目中没有详细说明收集信息的内容,也有可能部分学生是病理性信息成瘾,以后调查者应以借鉴。由于教育部颁布中小学课余作业及假期补课的相关规定,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上网机会和时间增多,网络成瘾形成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

  3.3  网络成瘾与人格因素 

  在对高中学生进行的16 PF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学生与非网络成瘾学生存在差异,网络成瘾者情绪易激动,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做事畏怯退缩、缺乏自信心;易怀疑、刚愎自用、固执;大多时候容易忧虑、紧张、激动;对生活上所要求的和自己意欲达成的事情常感到不满意,可能会影响到工作和身体健康;对生活中的细节较为含蓄敏感,具有顾虑太多等人格特点。

    初中学生采用EPQ人格因素分析问卷调查后显示,网络成瘾组学生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孤独、不关心他人,适应环境困难,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甚至有时不顾危险,喜欢干冒险的事情;此外,容易出现焦虑、担心、常常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反应强烈,有时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特点。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期,如果自我调适不当,未经学校和家庭支持系统的关注和正确引导,更由于网络和游戏的特殊性质(易获得性、虚拟性、匿名性),易于使他在网络和游戏中发泄自己的情绪或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成为他们虚拟的朋友。一旦形成网络成瘾,将会对成瘾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造成不良的影响[15],而且易于使人格发生偏离,出现厌学、逃学、离家出走、不服从家人和学校管束,甚至危害家庭和社会。因此,对于易于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早期干预,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CHIEN C, LINDA C, JOHN B.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iction. Educ Psychol Rev, 2005,17(4):363-388.

  [2]缪金生.网络瘾概念与流行病学.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 (3):168-169.

  [3]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 disorder. Cyber Psychol Behav,1998,1(3):237-244.

  [4]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5]朱玉华,杜亚松,江文庆.上海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情绪状态的相差研究.上海精神医学,2006,18(2):69-71.

  [6]戴忠恒,祝蓓里.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手册: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2.

  [7]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18-121.

  [8]杨辉,蒙华庆,罗庆华,等.重庆市主城区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重庆医学,2006,35(2):134-136.

  [9]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等.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20(7):441-443.

  [10]李晓驷,李泽爱,谢雯,等.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11]余一旻,杜亚松.上海中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上海精神医学,2007,19(1):1-3.

  [12]费利霞,邱绍德,姜庆新.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网络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41-442.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理卫生科,甘肃 730030

作者: 康延海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